<h3> 2014年11月,在藏南墨脱通车的第二年我和影友参加了成都西部风光摄影俱乐部的藏南滇西十八日摄影团。一行人分乘四辆越野车从拉萨出发南下错那县,之后沿雅鲁蒇布大峡谷经山南泽当缜、曲松县、加查县、朗县、米林县到林芝,再经波密南下西藏江南墨脱县,再过然乌湖到藏东南重镇察隅县,走天险之路丙察察经察瓦龙到滇西北第一镇丙中洛,之后翻越高黎贡山到达中缅边界神秘部落独龙江,随后沿怒江大峡谷南下腾冲,最后经大理到昆明散团。</h3><h3> 此行两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嗄隆拉大雪山、高黎贡山……数次穿越五千米以上的山口,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错那县城克服高反过夜两晚,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行驶数天,跨越318国道上的通麦天险,异常艰险的入藏天路丙察察全长仅270公里却走了两天,多次在无人区吃自发热米饭野餐……</h3><h3> 所幸由于高原缺氧、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加之头些年越野旅游尚不甚热,此行所到之处几无其它游客唯我四车孤行,倒是十分清幽惬意。</h3><h3> 这次近二十天的艰难跋涉的经历令我终身难忘,尤其是边界重镇错那县、西藏江南墨脱县、入藏天路丙察察、神密部落独龙江等。将陆续整理照片制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h3> <h3> 本集为墨脱行摄。墨脱县是西藏林芝市下辖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东邻察隅县,南与印度交界(部分区域在藏南地区),西接米林县、隆子县、错那县,北连波密县、巴宜区,总面积31394.67平方公里(中国实际控制区为地图上方6367.3893平方公里,仅占五分之一)。</h3><h3> 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在该县境内,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h3><h3> 嗄隆拉雪山曾是阻隔墨脱与内地的拦路虎,使得墨脱县曾经是中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被称为高原孤岛、西藏秘境。也正由于此,墨脱保持了最完美的原始生态和全国十大原始森林之一。</h3><h3> 墨脱是 "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是“地球上的最后秘境”。</h3><h3> </h3> <h3> 一早出波密县城向墨脱进发。车队过了扎木大桥开上扎墨公路,扎墨公路位于西藏波密县和墨脱县两县境内,是指西藏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县县城公路新改建工程。在原墨脱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新建桥梁29座、涵洞227道。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6条江河,经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路线全长117公里。一路上松柏林立、经幡飘扬,路旁雪山高耸、云雾缭绕,美轮美奂。</h3> <h3> 车队来到24k嗄隆拉寺前,大家下车拍雪山寺庙,早上奇景:寺庙背后的雪山呈蓝色,很有特色。天气很冷,大家在寒风中拍摄,情趣盎然。接着在《墨脱人民欢迎您》的大牌楼下全团合影。</h3> <h3>嗄隆拉寺</h3> <h3>团友争相拍摄寺庙雪山</h3> <h3>嗄隆拉雪山前《墨脱人民欢迎您》的大牌楼</h3> <h3>嗄隆拉遂道通车纪念碑</h3> <h3>在嗄隆拉雪山前留影</h3> <h3>在大牌楼下全团合影(西部风光摄影俱乐部提供)</h3> <h3> 车队穿越嗄隆拉遂道越过嘎隆拉雪山,停车拍摄雪山和隧道口。然后车队在山腰上沿之字形弯道蜿蜒下山(这一段就是阻隔墨脱通向外界的天然屏障)。继续下行来到52K检查站检查身份证、边防证,检查后备箱。大家再回身拍摄嘎隆拉雪山神姿。</h3> <h3>嗄隆拉雪山北坡遂道入口</h3> <h3>雪山南坡遂道入口</h3> <h3>站在遂道口俯拍雪山南坡景色</h3> <h3>车队沿连续之字形弯道下山</h3> <h3>从52K检查站回拍下山的之字形山路</h3> <h3>在52K检查站背靠嗄隆拉冰川留影</h3> <h3>嗄隆拉雪山南坡积雪融化后形成多道溪流</h3> <h3>嗄隆拉冰川</h3> <h3>雪山倒影</h3> <h3> 前边就进入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墨脱原始森林有着“西藏西双版纳之称”,进入墨脱可领略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由于常年与外界隔绝,这里植被原始、茂密,粗大的杉树笔直参天长满山间,四周雪山围饶,红、黄色灌木,翠绿的竹子点缀其间。林中空气清新毫无污染,树干上长满苔藓,树枝上飘挂着龙须草……景色异常迷人。</h3> <h3>车队离开52K检查站进入原始森林</h3> <h3>嗄隆拉雪山北边是冰天雪地,南边则是郁郁葱葱,真是一天四季</h3> <h3>这就是龙须草,这种娇贵的絮状植物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只要环境稍有污染便会消失。因此又称其为环境的监测仪。</h3> <h3>原如森林里色彩艳丽、五彩斑斓</h3> <h3>中午在原始森林中野餐</h3> <h3>自发热米饭加白开水</h3> <h3>我们车的司机小张师傅兴奋地从大树桩上蹦下来</h3> <h3>在墨脱原始森林留影</h3> <h3>午餐之后车队继续前行,一路拐弯急降,路边出现芭蕉树呈现亚热带风光。在80K达木珞巴民族乡的检查站停车买门票,每人160元,60岁到70半价,70以上免费,公安再次检查身份证、检查后备箱。</h3> <h3>80K(从波密0公里计至此80公里)路标</h3> <h3>80K售票处</h3> <h3>80K开始是公里数,到后来是约定俗成的地名,并且是墨脱的物资转运站</h3> <h3>政府正在80K建设住宅</h3> <h3>车队穿过80K奔向墨脱县城</h3> <h3> 车队在玛迪村停车等候(道路通过限时,80K到县城180分,快了要中途等候)。与当地人聊天得知政府给村民造新房,单身40平,一般家一百平,造价16万左右,村民只出2万左右。人口多的有150平米的。当地人有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车队继续前进,十公里后进入墨脱县城。</h3> <h3>80k后已进入热常雨林地带,沿雅鲁藏布江边遍植香蕉</h3> <h3>村民售卖的香蕉</h3> <h3>当地村民的住房大多为木板房,家居衣着比较简陋。</h3> <h3>改府为村民正盖新房</h3> <h3>团友在拍屋内小朋友</h3> <h3>随意休息</h3> <h3>“莫言”是我同车的团友</h3> <h3>墨脱电信与公路同期开通,大家都低头看手机</h3> <h3>在玛迪村留影</h3> <h3>进入墨脱县城的最后一个检查站亚东警务站</h3> <h3> 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雅鲁藏布江贯穿墨脱县域全境,海拔由7000多米急速过渡到低谷地带的200米,陡峻的山、湍急的水阻“置”墨脱于“井底”;频发的地震、滑波、塌方、泥石流、高雨量和局部的强降雨几乎“屏蔽”墨脱于“孤岛”之上。 “山顶在云间,山底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得几天。”这首西藏南部的当地民谣勾勒的是以往墨脱交通的真实写照。而今天,这句民谣正在走进历史。与想像中完全不同,墨脱县城是挺现代化的小城,几条街道,比波密还好。入住的水电宾馆很大条件也不错象个疗养院。晚上上街吃饭,城里灯火辉煌甚至还有KTV。</h3> <h3>进入墨脱入住的宾馆</h3> <h3>县城街景</h3> <h3>石锅是墨脱特产,石锅鸡是林芝地区的美味佳肴</h3> <h3>墨脱中学的学生</h3> <h3> 对于每个喜欢旅行和摄影的人来说,西藏终究是个梦,而墨脱则是梦中之梦。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遍访仙山圣地,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弘法,取名白马岗。后人为纪念此传说,在墨脱制高点建了莲花阁。一早8点驱车上莲花阁拍云海笼罩下的墨脱县城。由于雅鲁藏布江贯穿墨脱县城且海拔较低,印度洋上暖湿气流沿雅江河谷逆江而上,墨脱大部分时间可见云雾景象。站在莲花阁高坡上,墨脱县城尽收眼底,远处雪山隐约可见,近处整个县城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似仙境一般。太阳升高了晨光投射在云雾中,显出橙黄色煞是好看。</h3> <h3>莲花阁又是墨脱历史文化博物错</h3> <h3>笼罩在云雾中的墨脱县城如蓬莱仙境,美轮美奐</h3> <h3>在莲花阁上背靠云雾中的墨脱城留张影</h3> <h3> 拍摄后开始回返波密,先过西莫河大桥 ,停车拍雅江峡谷,雅鲁藏布在两岸峭壁夹持下一路咆哮向南奔腾,山间云雾缭绕,岸边植被茂密。过冷多村看雅江U形大拐弯 ,又在达国大桥处停车拍大桥, 12点48分到达80K交时速单、查身份证 ,之后再次进入原始森林。约4点时开车奔嘎隆拉冰川,上盘山道前在52k检查站再度检查身份证。之后车队穿越嘎隆拉遂道一路下坡约6点回到波密。</h3> <h3>离开莲花阁开上扎墨公路</h3> <h3>清晨冒雾前行</h3> <h3>亚东检查站的限速标牌</h3> <h3>西莫河大桥</h3> <h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风光秀丽</h3> <h3>雅江大桥</h3> <h3>墨脱道路崎岖,注意红圏中堕落江边的汽车</h3> <h3>江两岸郁郁郁葱葱、云雾缭绕</h3> <h3>江边山腰上的村寨</h3> <h3>达国大桥(注意看大桥下边原先的简易木桥)</h3> <h3>沿途遍布芭蕉林</h3> <h3>车队在热带雨林中穿行</h3> <h3>墨脱雨量丰沛,时有水冲路面的情况。越野车涉水前行。</h3> <h3>再入原始森林</h3> <h3>又来到52k检查站。</h3> <h3> 两天墨脱之行结束了,但此行却深印在脑海中。两天经历从高寒地带到温湿地带再到热带雨林地带,从四、五千米降至700米,真是一天四季、立体穿行。此行揭开了世界最后秘境的神密面纱,饱览了人间仙境美轮美奐的天然景观,呼吸了最纯净无暇的空气……增添了人生不平凡的经历,令人终生难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