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然,站在徐达窑段长城,你会极目远望。往北望,是一座长长的山脉,晴朗的日子里,山脉高低起伏,大致轮廓看得十分清楚。有云的时候,一片片云影投在山的上面,像是盛开在山上的黑色花朵。当地的人会指着山脉的最东边说,你看,那像不像一个马头。马头当然不太像,但跟你说的人会继续说,你看你看,那两个马耳朵是不是很像。确实是,有两个高一点的小峰,朝前方翘着,看得时间长了,似乎还真是有点像马头了。如果从这里的长城的一个豁口沿着一条路一直往北走,到了内蒙一个叫圐圙的村子,再看那山,还真是马头前倾,马耳高翘,俨然一匹骏马整装待发,傲视着前方。那是马头山。</h3> <h3> 关于马头山,传说不少。当然都是与边关与长城有关的。最形象的一个,说的是秦始皇时代的事。传说秦始皇筑好第一道长城后,一位大臣在巡边时发现把一座雄伟峭拔的山圈到了长城之外。这位大臣站在山下连连发出叹息之声,回去以后就向秦始皇禀告了这件事,说雁门郡北的某段长城把一座很高的山圈到了外边,此山拔地而起,雄踞北方,如果能把它圈到长城之内,居高临下抗击北方敌人,定是很好的军事要地。听了这位大臣的话,秦始皇便命人赶快修筑第二道长城,把马头山圈进来。第二道长城筑起来了,把马头山圈到了里边,可就在筑好长城的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马头山又移到了长城外边。秦始皇听后,又命令修筑了第三道长城。不料第三道长城筑好后,马头山再一次神奇地自动出了外边。秦始皇听说后感叹地说,看来真是马不入口里啊。而老百姓则总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长城以外的草好。</h3> <h3> 徐达窑为长城大边和二道边的交汇点。长城二道边即由弘赐、镇鲁、镇河、破鲁以北的东黄土口、西黄土口、黑土口,在徐达窑汇合。徐达窑往西,地势较为平坦一些,大地似乎在这里脾气平缓了,难得地露出了一点儿平静的表情。然而从守卫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是最让人头疼的。所以这里的长城看上去更加巍峨,更加完整。沿着长城边上,随处可以见到许多土堆,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还能看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有的已经只是一个纯粹的土堆了。那都是一个一个的烽燧,当地人把它们叫成墩台。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墩台,这里的许多村子的名字都跟墩台有关,比如榆柏墩、太平墩、三台边、二台子、八台子、元台子等。</h3> <h3> 再往西走不多远,就是有名的威鲁堡了。威鲁堡离长城大约有一、二里的样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堡墙包砖完成于万历年间,堡墙高三丈八尺,周长二里二分,开东门一处,接东堡墙又建土关一座。关墙三面210丈,开东关门一处。威鲁堡北面是阴山山脉,南边是较为开阔的平川地带,视野比较开阔,站在堡上周围的一切一览无余。因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明代和清初边关重地,属明代西路边堡之一。威鲁堡既是明清口岸,亦是蒙汉商贸交易中心和茶马互市之地。若干年前,威鲁是左云的一个乡,乡政府就设在威鲁村。虽然现在已经撤乡,但旧门市、老街巷、政府机构遗址等这些痕迹,让记忆得到了延续,当若干年以后这些东西消失不在,是不是又会给喜欢注目历史的人留下许多值得探索的古旧话题。 </h3> <h3> 威鲁堡的正北,在长城边上,是一个残破的土堡,这个土堡看上去也并不是有多么特殊,却有一个十分诗意的名字,叫“月华池”。我专门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阅了一下“池”字的意思。所谓“池”,是指旁边高、中间低的地方。与池相关的词有“水池”“花池”。从字面上看,水池是装水的,花池是种花的。那么“月华池”呢?它是不是存放“月华”的?</h3><h3> 月华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这里曾经是一个随军妓院?月华是一池水?这里曾经是边关将士的澡堂?听到这个名字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赋与月华池某一种猜测。</h3><h3> 边关冷月、残墙破砖、西风黄土、蓑草狼烟……无论任何一种地域特色符号,都无法与这个名字相配。也许就是因为差异,才更能激起想象。</h3> <h3> 在某一年晚秋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与几个朋友走近月华池。天上,是清冽冷艳的月亮。长城从这里向东向西而去,月光却似乎都留在了这里。越过月华池的土塄,看月华池里,我一下子惊呆了。在平时碎石和野草混杂的池里,浸满了脂一样的月华,它们似乎是到这里聚会来了,拥着挤着,亲热得不行。又似乎是,它们一直就待在这里,从容地过着它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而且永远不会离开。就像一个城池里的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不断繁衍,努力延续。</h3> <h3> 那一次离开月华池的时候,走出去很远很远了,我还能听到从月华池里溢出来的月华们窃窃私语或者大声说话的声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