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亞线,一次行走一生眷恋

顺其自然

<h3></h3><h3></h3><h3></h3><h3></h3><h3> 泸亞線一般是指從丽江泸沽湖出發,經四川木里到亞丁環繞的線路,其中最精華的洛克线,起点木里,终点亚丁,因此,这一线路也被叫大洛克線,又因途經被誉为“中国香格里拉之魂”的香格里拉等鄉鎮,所以又被叫大香格里拉环線。1924年到1928年,美籍奧地利人,探險家、地理學家约瑟夫·洛克带队,先后4次探访木里,他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在这个神秘的香巴拉王国考察、探险、拍照。洛克在文章中這樣写道:”在整个世界里,有什么地方还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者”······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中国黄教喇嘛木里王国》、《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等游记和照片,他笔下的稻城亚丁,一时成为人们心中天堂般的净土。1933,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穿越时的文章和照片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切皆綠,偶爾看到我所居住的城市,一個叫地平線的戶外俱乐部的廣告:如果你认为318已经足够漂亮,那么你应该走泸亚线,如果你认为丙察察够刺激,那么你更应该走一次泸亚线,这是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穿越完整的大香格里拉环线,这也是许多旅行爱好者的终极越野梦⋯⋯怀揣梦想,決定參加這次行程,沒有想到,泸亞线,一次行走竟然成了一生的眷恋與回憶。</h3><h3></h3><h3></h3><h3></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為实現沿著美国探险家洛克的足迹,穿越沪亞线或称大洛克線、大香格里拉环線的梦想⋯⋯2018年11月6日抵達丽江,開始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醉美到天尽头的行程,對大洛克線的风光、地理、人文、民俗等做一次深入的探訪。云之南 心的方向,孔雀飞去 回忆悠长,玉龙雪山 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 人在路上,彩云之南 归去的地方,往事芬芳 随风飘扬,原來自己和丽江這座千年古城只有6個小時的距離,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天高路远的認知。</h3> <h3>入夜,平生第二次漫步于丽江的千年古道,身心融入古城的夜色里,聆听古城的脉律,感受古城的魅力,古桥、溪水和街树融于一片姹紫嫣红中,充满着浪漫,又不失现代气息,散发着千年古城的迷人色彩。特別是海撥2390米的古城,分布着各式小桥300多座,被誉为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午夜,矻一碗飯正宗的云南過桥米线,聽着醉人的纳西古乐,歌声萦绕于耳际,久久不愿离去⋯⋯小橋流水,慢悠悠,一年一年,梦裡游,天上天間,似今夜。<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沿滇藏214國道,路上可見,丽江玉龍雪山、哈巴雪山,納帕海、香格里拉月光之城独克宗古城,穿過奔子栏金沙江大轉彎,頓時會被德欽境內连绵不绝的白馬雪山、梅里雪山巍峨连绵,白雪皑皑的雪域风情震撼!祥云下金字塔般的卡瓦格博、秀女缅茨姆、皇冠狀的吉娃仁安,矗立在眼前⋯梅里雪山更是用日照金山無以倫比的輝煌,回报為他而來人⋯⋯扎西德勒</h3> <h3>梅里雪山位于西藏察隅县东部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云岭乡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的雪山群,全长有150公里。它在藏区也称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雍仲苯教圣地,与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是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传说为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是康巴藏民顶礼膜拜的“神山之父”。20世纪30年代,美国探险学者洛克博士到此,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卡瓦博格峰至今无人成功登顶,并且在2000年,被永久不允许攀登!这是一座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雪山,没有亲眼看过它的人是无法体会这魅力的。由于气候因素,一年内据说只有三十多天可以看到日照金山!据说有的人甚至住了十天半月也没见到雪山真容,故而更加深了神秘感,这似乎在考验人品,主峰卡瓦博格不会随时显露神秘的面纱,一连数日笼罩在云雾当中不显面目的几率很大,所以,如果你走到这里,有幸见到卡瓦博格,更有有幸见到卡瓦博克的日出,请为他的大美顶礼膜拜!<br></h3> <h3>因西藏昌都江达县和四川甘孜藏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泄洪,洛克线经巴塘、理塘前往稻城亚丁的G214被阻断,只好从飞来寺折返奔子栏,自西向东跨过金沙江大拐弯吊桥,继续向亚丁进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虽说路线改动,却有意外收获,看见不一样的景色。首先是通过新建的滇川通道东旺公路,四川得荣县毛屋隧道至扎奔桥路段,这条公路宛如一条在崇山峻岭之间割出来的曲线,蜿蜒徘徊在东旺大峡谷中,静静的东旺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镶嵌在雪山峡谷之间,路上极为淸爽,只路遇两位骑行的外国人。从没有见过一条公路,糅合了这么多的地形地貌,太阳谷风貌、丹霞地貌、大峡谷风光、色仓大裂谷,还有最原始的色仓村,以及东旺乡的典型的康巴藏族人文与风情;穿越东旺大峡谷,很快就进入乡城县,这里气候干燥加之地势高远,空气清洁而稀薄,光照强烈,使得坐落在山谷河岸间的民居村寨,突显出白色的亮丽来。蓝天白云映照下红土地上的白色藏房特别迷人,犹如一颗颗珍珠散布在巍峨的巴姆山下,让这座素有“香巴拉”之称的小山城别具另一番风韵。这种极为特别的致落有致的白色藏房,有别于其他藏区,集藏、纳西、汉建筑风格为一体,独具一格,是乡城最为重要的人文品牌,素有白珍珠之美誉,亦被中国地理杂志评选为最有魅力的摄影地之一;乡城,在藏语中的含义是手中之佛珠,出县城东不久,便是4350米的巴姆山,站在山上,山下白色的藏式民居零星散落,一条硕曲河从境中流过,像是串起了一颗颗白色的佛珠,也算是和乡城的藏文名字相得益彰。随意抬眼望去,康巴高原环抱的巴姆七连湖无人区,是那样的高远苍茫绝美,雪山、冰湖、草垫,恍然另一个星球之上,漫步在这样的地方,感觉自己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带着高原雪山凛冽又清爽的味道。在藏传佛教中,供奉台上会放置7碗清水,这便是献给佛祖的“七供养”,又称为“七净水”。这七碗水分别叫做“水、火、灯、香、花、茶、饭”,据说它象征着释迦牟尼成佛前四处化缘时,施主献与佛祖的7种贡品,而巴姆山上这七个湖泊,恰好似“七净水”一般,在不远处,洛克线上的亚丁三怙主雪山下一字排开,让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br></h3> <h3>因金沙江堰塞湖泄洪,被迫改道,而意外站在了康巴高原的巴姆山七连湖无人区,眼前的一切让人恍然在一個冰冷的星球,漫步在這個高远苍茫的地方,呼吸着從冰湖上吹來的每一口凛冽又清爽的空气,深感其實在人生路上,“无论你遇见什麼,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绝非偶然,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那都是你该去的地方,经历该经历的事”⋯⋯感謝生命中遇見的一切!<br></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人說,如果你认为318已经足够漂亮,那么你应该走泸亚线;如果你认为丙察察够刺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么你更应该走一次泸亚线,泸亞线正是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穿越的大香格里拉环线,也有称洛克线或大洛克环线的,这亦是许多旅行者终其一生的梦想...這条线上,除了梅里雪山闻名天下外,桂冠上的明珠当属稻城香格里拉乡的亞丁。1928年,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云南丽江徒步到达此地,回国后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撰文并刊登所摄照片,将亚丁介绍给了全世界,从此這个隐秘在四川西南边缘与云南滇西北部交界的稻城,以及距稻城百公里之外的亞丁,被世界知晓,這里被誉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中国“香格里拉之魂”--圣地亚丁。乡城不大,印象中就是橫竖兩條不寬街道,干净整齐,走巴姆路、香巴拉路出城,經省道S217前往稻城。新铺的道路,路況較好,翻越4513米的波瓦山啞口,便看到坐落在半山腰色拉乡,始建于明初,距今己有600多年的熱乌寺,這里己能望見十里之外的稻城,稻城,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东与九龙相接,西与乡城相邻,北接理塘,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相邻。進入稻城,除紅草滩外,見到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有稻城門戶之称,建于稻城河边的圣洁之地“尊胜塔林”,塔林分为五层,最高层中央为一个高大白塔,周围排列四层共計108座小白塔。很多藏族的男女老少在此轉塔祈福,這里是典型的康巴藏族,皮肤黝黑,男性高大健壮,而女子肤色則如同红苹果,身材修長,他們亮汪汪的眼睛看人时总是夹杂着一丝羞涩的微笑,人們熱情的用藏汉文交加,和我們一行打著招呼,老人或會拉起你的手和他們一起轉塔,或會叫你和他們一起促膝而谈,合影留念,真的是有一點出乎意外,讓人深感這里康巴藏族為人熱情爽朗,純真善意。</h3></h3> <h3>從稻城到亞丁自然保護區所在的香格里拉镇亞丁村下的日瓦镇還有一百公里的山路,黃昏時分抵达2900多米的日瓦鎮,深秋的鎮子上人比較少,到處空荡荡的,显的有點冷清,夜晚空氣也變得异常寒冷,隊友們和扎西、阿龙領隊去品偿当地特色牦牛火锅,我腸胃不適,便收拾好第二天徒步需要的羽绒服、登山鞋、手杖等裝備,早早上床躺下,靜心等待明天與亞丁相見。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亚丁自然保护区自海拔2900米(贡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积5.6万公顷,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冲古寺以及瀑布、溪流、湖泊、海子、高山草甸组成,因為這里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乎绝迹的纯粹,独特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所以,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和“最后的香格里拉”,1928年當洛克走到這裡,称贊其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三座雪山相距不遠,南北向分布,呈品字形排列,三角鼎立,各自拔地而起,北边仙乃日峰海拔6032米(藏语观世间菩萨)、南边央迈勇峰也又称降边央海拔5958米(藏语文殊菩萨)、東面的夏纳多吉峰海拔5958米,(藏语金刚手),被藏传佛教统称为“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圣地,也称为“三怙主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亦是亞丁保護区內的核心部分。早餐后8点半出发,换乘环保公交车一小时后到达海拨4000米的藏族村落亚丁村入住,放下多余的礼李備好路餐,乘公交車首先到达3900米的冲古寺,再乘电瓶车抵达亚丁最美的高山牧场,海撥4100多米的洛绒牛场,站在那里的一刻,三座雪山呈品字状尽收眼底,蓝天、白云、雪山、草甸、牦牛、牧馬,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但到亞丁,徒步转山才是感受亚丁风光的最好方式,不过由于亚丁保护区海拔比较高,高原徒步还是需要相当的体力。从洛绒牛场徙步攀登到央迈勇亞口大致海撥4630米,可以看見雪山脚下波光漣漪的牛奶海,她形同蓝色地球的眼泪点缀于雪山群峰中,从牛奶海的右侧再撥拨高约百米,便到达此次徙步的最高点,海撥4700多米的五色海,五色海因前些日子一場大雪后,天寒地凍己经結冰,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只有阳光照在冰面上折射耀眼奇幻的光芒,讓人感到些许的溫暖,站啞口之上,可以从不同角度近距離欣赏雪山、冰川和海子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路上遇見一個外國老哥,人家65了,竞沒穿冲锋褲,簡單聊了几句,一同竪起母指贊美眼前的美景beautiful,問他姓名,他說埃里克森,沒聽清尾音,回了句American呀,外國老哥立即堅定的回答:N0!Dane,丹麥人?不好意思,I'm sorry,合影留念,互道再見。原路返回絡絨牛場,己是夕陽西下,風力也遂渐加大,下山路面上的碎石片也開始結冰,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因為腿傷剛好不久,还在恢復之中,來回12公里的路程,用時近5個小時,本來己上到牛奶海下撤的隊友加加,見我上來,又半道近回,再次陪我一起向上,而后又一路等待著,跟我一起下撤,還有一路上幫我背著相机的阿May,隊友之情讓我甚是感動。回到亞丁村天色已黑,山里的風也變得異常的大,呼呼做响,吹得人頭痛,其他中途因高反和領隊扎西返回,以及速度較快返回的隊友老侯、雪狼,已經忍飢挨餓等候多時⋯⋯真的是有點累,腿傷处也有些痛,草草吃了几口飯,吃了片骨关节止痛片,臉也沒洗便合衣而睡,夜里真的很冷。第二天早晨在亚丁村欣赏仙乃日雪山日照金山,早餐后再次到达冲古寺,经过藏族佛教的千年嘛尼堆,徒步上山約一小时到達珍珠海,其實就是一池碧緣的小海子,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亚丁海拨最高的雪山,有观音菩萨之称的仙乃日神山,雪山隐约倒影在涟漪的珍珠海中,合着山腳下迎風飄扬的经幡,更显雪山的圣洁与高贵。離開亞丁村,在山顛回望著三座峰形各异,高聳入雲的雪山,是那樣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山腰茫茫林海,飞瀑于其间,山脚深谷曲流,镶嵌着明镜般的海子,雪山、冰川、海子、森林、溪流、瀑布、草甸⋯⋯有机地组合出了亞丁這一方静谧的净土,雪域高原最美的一切几乎都汇聚于此,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無法忘懷,感謝探险家洛克先生,當年走到了這里,發現了亞丁,并把這“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介紹給全世界。<br></h3> <h3>走在海拨4600米的山路上,寒冷中只能听到风声,喘息声,沉重的脚步声,其它什麼都沒有⋯⋯登山步道只是一種生活,不论走多遠登多高,仅是一次次的經历而己。<br></h3> <h3>离开亚丁日瓦镇,前往坐落在大山深处,四川木里县世界上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古寨——俄亚大村探访。在地图上,你是找不到俄亚大村的,它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地处云南宁蒗、丽江、香格里拉与四川稻城、木里五县交界处,人们形象的称此处为 “鸡鸣两省五县”之地。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纳西族古寨俄亚大村,就在无量河的二级支流龙达河北岸。这是一片古老神奇充满诱惑的地方,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洛克三次走进这里,他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把那片土地称为世上一处没有人知晓的仙景胜地。从日瓦去俄亚,经东义的山路比较窄,崎岖弯道多,但还算比较好走,只是雨季塌方,已经把柏油路面破坏,山路崎岖弯道多,过了吉呷乡没多远,就全是沙石土路了,穿梭在粗狂的山峦与峡谷中,一路尘土飞扬,200公里的路程,风尘仆仆的赶了几个小时,突然拐过路边一道瀑布,顺着河流延伸的方向,远远看到了对面山坡上的房屋,顺着路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了几百户沿河依山而建,彼此相连,鳞次栉比,形似蜂巢状,甚是壮观的俄亚大村。 正值夕阳西下,黄昏的阳光刺破云层,把俄亚大村照耀的一片灿烂,飞快的跑到进村的小桥边,按下快门,记录下俄亚大村给我们的第一眼的惊艳。過桥一进村就闻到牛马粪便的味道,街巷上没有平整的路面,村中小巷纵横交错地延伸着,十分狭窄,且时而陡峭时而泥泞,初来乍到的人难免走着费劲,俄亚大村原始古朴,仿佛几个世纪都没有改变。俄亚的房屋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层是主屋,第三层为卧室,屋顶为晒坝,用来晒粮食,家家户户房屋顶上,院子里放的玉米、南瓜特别显眼,迎街面建有阳台,被漆上了彩色,或画着虎、鹿、五角星等图案,对于俄亚的纳西人来说,东巴文化贯穿整个日常生活,他們还有古老的历法,至今还在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之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每家都会有木梯通向屋顶,很多人家的门和窗几乎一样高,进门都是从一根独木梯上去,队友们担心晚上怎么走?有人干脆说:呆在房里不出门了,领队笑道:要出的嘛,要走婚得嘛,大家听罢一片笑。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在俄亚的纳西族婚姻中,除一夫一妻制,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婚姻形式,比如多夫(兄弟)共妻、多妻(姐妹)一夫、“阿达”(亲密朋友)、走婚等多种婚姻状态。不過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存着古老习俗,固守着自己生活节奏的俄亚大村,延续了几百年的古老婚姻习俗也正在逐步消失中。 走进纳西小伙扎西的家入驻,放下行囊,大家便等着梯子,上了三层房顶,夕阳下整个建筑群一览无余,村寨对面的山上,一排排梯田占领了整面山坡,梯田中三三两两的房子,是俄亚人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的庄房。晚饭,就在扎西家吃,扎西妈妈亲手抓了两只大鲁花鸡,给我们炖了香味扑鼻的松茸鸡,酒也是自家酿的米酒,席间,向导扎西一曲纳西族民歌声情并茂,把晚宴的气氛推向高潮,“…那天晚上的事情真是羞死个人咯,那天晚上的事情真是美死个人咯”,简单欢快的歌曲,朗朗上口,一学就会。这里海拔二千多,大家放开喝了点酒,都有点微醉,满天的繁星,领队阿龙、扎西,队员侯哥、雪狼、加加、阿麦、红姐坐在院子里,畅聊几天来旅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风土人情,纳西人家的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早晨起来,空气凉薄,顺着七拐八折的小路,漫步在寨子里,人群中夹杂着三三两两的骡马,和男人们向村外走去,村长呷若告诉我们:“俄亚全村有248户人家,共1600多村民,每家有三四匹骡马”。与云南的墨脱差不多,一直到2011年,俄亚大村才正式有了可以通车的土路,车辆运输逐渐在取代马帮。我们的到来,仿佛打破了宁静的村寨,几个孩子迎面走来,含羞地笑着飞奔跑开,远远的既好奇又腼腆的打量着我们,大概是因较少接触村外的世界,他们的眼神单纯、清澈,不知为什么,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眼神,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寨子里没有像样的店铺,更没有卖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服饰的店铺,就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纳西人的日常生活,自给自足。当然,公路修通后,俄亚人也开始期待着过上现代生活,如今,俄亚大村的很多年轻小伙喜欢摩托胜过了骡马,在古村里也建起了一批新式民居,蓝色铁皮屋顶夹杂在老房当中,显得极不协调,而且县鄉領導也在開始打算,把這里改造成旅游景點⋯雖然我们这些外人,也没有权力要求人家固守原本的生活方式,只希望俄亚大村,在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能够保留下更多的古朴。连绵的高山峡谷造就了俄亚大村四百多年的神奇与宁静,过去,由于道路不通,人们或徒步,或骑马,艰难跋涉很多天,才能到达这个被世人遗忘的村寨,也正因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俄亚大村古老的纳西东巴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也使得它更具保存和保护的价值。 俄亚大村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自耕自足,四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浓缩成了今日那份与世隔绝的神奇与宁静,這是我見過的最古朴最有特色的山寨,从家家户户房顶的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感受納西古寨新的一天的到来,还没有走出村寨,心已经醉在这份浓郁的古老气息里,依依不舍。<br></h3> <h3>走出俄亞村,依依不舍,跨过龍達河、无量河,走上在悬崖峭壁间穿行的木里俄亚至依吉段。這段路一边是山壁,一邊是万丈深渊,翻山垮河,很多路段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一路塌方滚石,尘土飞扬,要隨時躲避停車,非常惊险,目前也只有越野車可以通行,所幸沒有雨雪,真不知道路泥泞湿滑時怎麼走。盤旋上山頂,放眼望去,來路在粗狂的山蛮中蜿蜒曲折,谷底一条大河一路相伴,隊員大声惊叹,佩服對摩梭小伙扎西、領隊阿龙的駕駛技術與經驗,這就是不少探险者口耳相传的洛克線上最惊險刺激的一段路,要整整走上大半天,沒有地方可以吃飯,中途領隊只能找一處溪水边,帶領大家生火,用炭火燒烤食物,路遇騎摩托的納西族郵政員,一周進山給山民們送一次包裹,充滿艰辛與危險,真的不易⋯⋯那句“如果你认为丙察察够刺激,那么你应该走一次泸亚线,这是许多旅行爱好者的终极越野梦”,應該說的就是這段路,走過你才可以領略和感受它的惊险刺激和壯美,走過它便會永遠刻在心裡,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br></h3> <h3>沿著洛克先生的足迹,来到大洛克環线(泸亞線)的最后一站,海撥2690米的泸沽湖畔,泛舟泸沽湖上,一身尘埃灰土都被這一湖碧水荡涤,一路颠簸艰辛,都被上苍赐予摩梭人這份无与伦比的美融化⋯⋯泸沽湖畔 心在荡漾。<br></h3> <h3>泸沽湖,古名勒得海、鲁枯湖,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原左所区),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湖泊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5.2公里,湖岸线长约44公里,湖泊面积50.1平方公里,集水面积247.6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5.3米,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达12米,湖面海拔2690米。泸沽湖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普米人和彝族,1.3萬人。<br></h3> <h3></h3><h3>泸亞線之泸沽湖畔的走婚。風光已經看得太多了,其實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除了風景,更多的應該是文化和风俗。泸沽湖畔的摩梭族是一個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习俗。最早听說摩梭族最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是在去丽江的旅遊大巴上,听导游說的,現在看來,導遊說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胡扯和誤傳。摩梭人的走婚首先一般不會和外族以及并不認識的人進行。走婚,是摩梭人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傳統方式,在摩挲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只有在晚上男方才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劳动與照顧老人,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其實,在摩梭人的情爱天地里,絕不是我们听到的那些不堪和誤傳,以及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每个女子都可以去爱,每个男子都可以去求,在白天,摩梭男女很少单独相处,他们求爱方式是在生产劳动、工作、走村串户、走亲访友、经商与其他生活活动中遂渐进行的,待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础之后,在晚上的篝火晚会上,以唱歌、跳舞、抠手心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会相互交换訂情信物,如銀手镯、项链、戒指及腰带等,然後兩人约好,男子便会在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告訴他人不要干扰,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随着男女之间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会相聚的次数就越多,情侣关系稳定下来后,大部分男女都會直到终生。 由于是摩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摩梭人的走婚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現,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夫一妻制,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要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拜神和祭祖,儀式要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男方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已有了感情,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她(他)们的母亲及舅舅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灶行礼,再向长辈如舅舅、妈妈、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和姐妹们的祝福,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但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她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絕不是傳言中的那麼不堪,儀式后当男女双方关系就公开化了。其中,“阿注”定居婚,是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打开。 在这里男女性爱关系与经济关系牵连不大,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因為,摩梭走婚的相互结合、离散,是以感情为前导,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因此,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在他们这个氏族中,大多数“阿夏”、“阿注”们都是相敬如宾、相互负责,即使发生纠纷,双方母亲、舅舅们也会妥善处理。摩梭男女的结合一般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當然,有的摩梭人,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在无孩子前更换“阿夏”、“阿注”也是常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会轻易更换了。而摩梭人的后代在“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亲、舅舅、姐姐们照管长大,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识和尊老爱幼的教育,服从母亲和长辈,按先长后幼分配食物和其他东西,13歲時會為他們舉辦成人礼,标志着他們可以尋找情侶開始走婚了。 我們的向導摩梭人扎西,15岁開始走婚,17岁有了第一個孩子,我們到沪沽湖的當天,飯晚後參加完篝火晚会,他便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而是去找他的“阿夏”了⋯⋯ <br></h3><h3></h3> <h3>在泸亞線上之笑脸,當年約瑟夫·洛克面對“洛克之路”上所看到的一路風光,不禁感叹:“我平生未見過如此绮丽的風景,如果《创世紀》的作者曾看到此等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這里”,一路走下來,除了高山深谷大河湖泊的壯美給人留下美麗的記憶,而深居此地的少数民族更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張張的笑臉,把纯朴、安祥、可愛、溫暖、友善、干淨的眼神傳递到我們的心頭,就像沪亞線上最純美的風景,讓人無法忘怀。<br></h3> <h3>茶馬古道上的馬邦鈴聲,惊醒了每一個路上的人⋯⋯沿着洛克的足跡,探寻《消失的地平线》里那一座座如世外桃園般純淨的香格里拉,泸亞線,走過,才明白為什麼懂行的户外人士一听便知道沪亞线这三个字的分量,這条大名鼎鼎艰辛萬苦的越野路,它一头連着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泸沽湖风光,一头連着闻名遐迩的稻城亚丁美景,中間由神聖壮美的梅里雪山串起,泸亞线,絕對值得你一生走一回,一次行走,一生记憶,一世眷恋,走過,沒有人不想再走一回!2018.11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