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学好语文的根本是自主阅读</h3><h3> 齐鲁名师 温德峰</h3><h3> 不少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h3><h3> 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h3> <h3> 语文的“根”到底是什么?</h3><h3>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h3><h3> 读书之于语文,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h3> <h3>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学来学去,课文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如果只是完成课内规定的课文背诵或“知识”类作业,而不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自主写作,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干瘪,当然在综合性的检测中,不会取得理想成绩。</h3> <h3>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了自主读书这个语文的“根”。</h3><h3> 有学生问我,难道语文课本不是“书”?</h3><h3> 有家长还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课本”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h3> <h3>“教科书”是什么,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h3><h3> 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课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h3> <h3>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的书则是浩瀚的海洋。</h3><h3>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h3> <h3>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h3><h3> 首先,要阅读现当代文学名著, 其次,要阅读“经典名著”。尤其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h3> <h3> 读书最忌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h3><h3> 当学生学会了读书,写作也就成了自觉的习惯,真正的读书是和写作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h3> <h3>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h3><h3> 读写结合才是真读书,没有写作伴随的读书,那是“翻书”。要养成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的习惯,渐渐地就会做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让真情实感从心底自然流出。</h3> <h3> 朱永新教授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