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冬行走十里秦淮

爱相随

<h3>在行走南京明城墙的时候,突然产生了走一走十里秦淮的念头。</h3><h3> 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它的南北两源分别在句容和溧阳发源,在江宁方山汇合后在南京城通济门(东水关)外又分为内外两支。内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南,出西水关与外秦淮复合后汇入长江。</h3> <h3>十里秦淮从外秦淮进入内秦淮的一支首先流过了九龙桥,九龙桥是一座五孔桥,在龙蟠东路的西侧,秦淮河水在桥下静静地流过,平静地如一面镜子。</h3><h3>秦淮河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仙鹤桥,再过下浮桥,从西水关出城。习惯上把这支称为内秦淮河(即十里秦淮)。</h3> <h3>这十里秦淮(本文都指内秦淮)最耐看的就是一座座横跨在河面上的桥梁。借用这张手绘图,可以看明白所有的十九座桥。桥是江南水乡的魂灵,也是秦淮河的魂魄。</h3> <h3>东水关水闸,既是一座水利设施,也是可以让路人行走的跨河通道。</h3> <h3> 东水关的码头上,朱自清、俞平伯二位先生斜依栏间,仿佛在等待放船亭下画舫的到来。</h3> <h3>沿着河边的小路往西走去,刚入路口,便是悠闲的养鸟人,大约是几代生活在秦淮河边的平常人家,闲暇的时候好个花草虫鸟,骨子里都透着的风花雪夜。</h3> <h3>秦淮河畔“吴敬梓故居”。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h3> <h3>行走十里秦淮,我选择尽量沿河岸边行走。秦淮河在这里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多年,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太多的故事流传下来,任何一条城市的内河都不曾像它这样的荣耀,承载过它这样的多元。</h3> <h3>文正桥位于南北走向的长白街上,可通行汽车。寓于“夫子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h3> <h3>桃叶桥位于秦淮河和古青溪水道交汇处,横跨青溪东西两岸,连接了长白街和桃叶渡景区。古来并无桃叶桥,为了开发桃叶渡景区新建的观赏桥梁。</h3> <h3>平江桥位于南北走向的平江府路上,可通行汽车。明代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的私宅就在桥边,故称平江桥。</h3> <h3>秦淮河串起了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等著名的景点。六朝脂粉的余韵萦萦,弥漫在十里秦淮。</h3> <h3>从平江桥一路往西至武定桥,是十里秦淮的精华所在,也是夫子庙景区的核心地带。文源桥和后面的文德桥是两座仅供行人步行的石桥。</h3><h3>文源桥原名黄公桥,最早是座木桥,是后人为黄观所建的。黄观,明初建文朝任侍讲学士,居住秦淮河南的石坝街,从秀才到状元的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第一,被建文帝亲信重用。民国时期重建,解放后改名白鹭桥。1986年修整是发现清朝同治年间所刻“黄文贞公转”石碑一块,证实为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提议,桥北为科考文化重地,名称应与西侧的文德桥呼应,故更名为文源桥。</h3> <h3>秦淮河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h3><h3></h3> <h3>文源桥边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 (1168 年 ),迄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科举考场。</h3> <h3>文德桥始建明朝万历年间,名字取自“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最初为石墩木架桥,后改为浮桥,浮桥被毁后又建成石桥,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年间又复建木桥,1987年改建成青石面桥。因文德桥的特殊位置和结构,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文德桥桥影可将河中明月一分为二,史称“文德分月”,也是“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出处。</h3> <h3>远望来燕桥,因与桥南乌衣巷内来燕堂相近,故取名来燕桥。</h3> <h3>这一带集聚了许多秦淮民居,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集中体现(仿)古金陵都的风貌。</h3> <h3>沿着河边向前行走,偶尔一个画舫在身边轻轻地划过,每一幢建筑,每一株花草,都在向我诉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h3> <h3>长乐路上的武定桥,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h3> <h3>沿着秦淮河走过了夫子庙的繁华,古旧的街巷中少了胭脂气,有了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 。</h3> <h3>年轻人在破旧的房屋前匆匆走过,很快这些房屋就要被拆除。</h3> <h3>大油坊巷中的石柱石雕。</h3> <h3>朱雀桥连接了秦淮河两岸的军师巷和马道街,朱雀桥被世人所知,应该来源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h3> <h3>朱雀桥和镇淮桥之间的长乐渡及仿古建筑。</h3> <h3>这是站在镇淮桥上拍到的镇淮东桥和中华门码头,这个码头如今专门供夫子庙过来的画舫上下客。</h3><h3>镇淮桥位于中华路最南端,中华门城堡之下。杨吴时期在朱雀门原址重建,直到宋朝都是十里秦淮上规模最大、装饰最为精美的桥梁,历任官员都反复加修。明代以后规模减小,到清朝宏伟气势已不复存在。</h3><h3>镇淮桥的东边是完全商业化的街区。而从镇淮桥以西的地区,则还保留着许多陈旧的建筑。</h3> <h3>秋色下的中华门城堡,午后的暖阳照射在古老的城砖上,泛着一片金光。</h3> <h3><br></h3> <h3>过了镇淮桥前行,走进了钓鱼台,这里还保留着一些老的建筑,沿河却也在修建一些仿古的建筑,不知道有没有故事流传给我们。</h3> <h3>走过钓鱼台来到了位于中山南路上的甘露桥,1997年新建。桥北的河边建有仿清建筑甘露阁。</h3> <h3>穿桥而过的中山南路现在是市区通往城外的重要干道,宽阔的桥面上每日演绎着交通的繁忙。</h3> <h3>穿过甘露桥,沿河边的房屋有着长长的屋檐,遮挡了日头和风雨,倒也成了二哈和它的兄弟休闲的好地方。</h3> <h3>河对岸李白的诗句雕刻在墙上,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古人的情怀还在。</h3> <h3>集庆路上的新桥。桥边上能看到修缮一新的建筑,远处是成堆的高楼,挤压着秦淮河狭窄的地块。</h3> <h3>从新桥沿秦淮南往西,这条巷子叫船板巷,巷子依河的走势弯曲蜿延。</h3> <h3>河边新修的雨花石酒店,让游客来体验住宿在秦淮河畔的风情。</h3> <h3>双塘路上的上浮桥。这片河段边的道路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柳叶街。</h3> <h3>柳叶街上的民居得到了政府的保护。</h3> <h3>柳叶街和秦淮河一起跨过仙鹤桥。</h3> <h3>小巷中虽然旧的建筑被推倒了,但是这株粗壮的法国梧桐保留了下来,见证着秦淮河的历史。</h3> <h3>小巷中的街边公园,给百姓留出一块休闲的地方。</h3> <h3>来凤街上的下浮桥,和走过的上浮桥相对应。这里已是十里秦淮河的末端。</h3> <h3>这段桥面略宽,桥栏杆上的石狮子忠实地守护着秦淮河,看多了繁华喧嚣,秦淮河在这里显现出格外的宁静。</h3> <h3>过了下浮桥,沿河的道路被围挡起来,我们只有绕道来凤街走向十里秦淮最后一段。</h3> <h3>西水关小桥位于内环西线的凤台路上,十里秦淮的河水在此处通过河闸汇入外秦淮河。</h3> <h3>从镇淮西桥到西水关小桥,是十里秦淮的西五华里,与东五华里的成熟开发、繁华热闹相比,这一段还在保护性开发中。对于这个地区的拆迁修缮会更加的慎重,会注意到对历史古迹的保护,会让原住民居住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而不再像之前那样。</h3> <h3>有了原住民的存在,才会让历史诠释的完整。</h3> <h3>历史上内外秦淮河是相通的,1959年,拆除水西门,内外秦淮不再通航。而今,为恢复昔日“画舫凌波,桨声灯影”的风貌,在西水关泵站的北侧新挖了一段河道,贯通内外秦淮,画舫可以一直到三汊河口。</h3> <h3>河道贴着这段水西门瓮城遗址流过。</h3> <h3>十里秦淮进入外秦淮的闸门。</h3> <h3>回望十里秦淮,体味留传千古的佳人故事。</h3> <h3>水西门广场上的望心亭,屹立在内外秦淮河的交界处。</h3> <h3>赏心亭下诗人辛弃疾的雕塑。辛弃疾几次登上赏心亭留下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佳句。</h3> <h3>秦准河的行走在西水关结束了,然而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曲水流波,轻音软语,丝竹绕梁,十里秦淮河的风情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