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桥:桥过天子!百姓之桥!

愚人阿非

<h3></h3><h3> 桥在中轴上,地临御路旁。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是封建王朝天子郊祭于天坛、先农坛和围猎南苑时的必经之地、专属之桥,因而得名“天桥”。 天桥还是一个地名。元明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水乡沼泽,是距离皇都主城区最近而又没有被皇家圈禁的悠游之地,文人仕宦在此踏春寻芳、吟咏遣怀,留下的胜迹佳句,点染了天桥文化的面目。时移事易,天桥的自然美景渐渐消退,平民文化悄然滋生。明清两代,天桥以其地缘之利吸引了大批流动摊贩,进而成为老北京平民文化、生活代表性的闹市区,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汇集之所。 斗转星移,北京由天子都城向近代化都市转变,进而上升为共和国首都、世界都市,天桥也在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刷新面貌、增厚底蕴。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天桥历史、徜徉天桥文化,聆听天桥事。<br></h3><h3></h3> <h3></h3><h3></h3><h3>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城。古代礼制,需在都城的四郊建祭天、地、日、月的坛庙。至元十二年,元世祖在大都的南门,丽正门南七里(今永定门外)建祭祀天地的祭台,天桥之处就成了元代及历代帝王郊祭必然经过的地方。 <br></h3><h3></h3><h3></h3> <h3></h3><h3></h3><h3> 清人入关,北京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管辖。外城由迁出的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中五城管理。汉官及来京应试的人多住外城,因此清代北京的会馆、旅店、商业大都在前三门之外,而所有御苑和名胜,多为皇家独占,一般文人士子只能在就近的天桥和陶然亭一带游乐遣兴。<br></h3><h3></h3><h3></h3> <h3>作家张恨水之“啼笑因缘”。</h3> <h3>作家老舍之“龙须沟”。</h3> <h3>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宝华与他扮演的角色:梁大杯。</h3> <h3>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和她的唱片及刘巧儿。</h3> <h3>  最早的天桥概貌已不可考,近世的天桥是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三梁四栏,东西两侧各五根栏柱,柱顶雕莲花骨朵形,桥孔两侧券洞上各饰石雕镇水兽。桥长约8米,宽约5米。桥面铺石板,以腰铁固连。</h3><h3> 据说桥身很高,由桥南向北看,看不见正阳门;由桥北向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改青石板路为碎石子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石桥,桥洞用土填平。</h3><h3>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天桥的桥身被修平,保留了石栏杆。1934年,北平市政府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两旁的石栏杆被全部拆除。至此,昔日的“天子之桥”完全消失,而天桥仅作为一个地名保留至今。<br></h3> <h3>现在的天桥,修建了新的剧场、艺术中心和人民广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