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再过千年依旧催人泪下

朦胧-

<h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h3><h3>[宋] 苏轼</h3><h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h3><h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h3><h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h3><h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h3><h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h3><h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h3> <h3>创作背景 </h3><h3>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h3> <h3>诗词赏析</h3><h3>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而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独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但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h3><h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生死相隔转瞬十载,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但人虽云亡,过去美好的情景却难以忘怀!</h3><h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不禁感慨万千,爱妻的坟墓远隔千里,没有地方可以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h3><h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这十年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已如霜。“相逢”是词人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苏东坡对爱侣的深切怀念。</h3> <h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与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妻子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h3><h3>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还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濡以沫。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h3><h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h3><h3>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扉的悲情。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