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他,你不配是施甸人

养心甸茶人

<h3>读小学时,只有品学兼优,担任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这些臂章二杠三杠的“高级干部”才能到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李家山去看望英雄的父母亲,才有机会为英雄家里做点家务,来表达我们青少年对英雄的敬意。那时,我们对能够前往英雄家的同学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无奈之余,只有在心底默默地发誓:好好学习,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祖国需要我参军打击侵略者,一定要向李成文一样,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h3> <h3>&nbsp;李成文,汉族。生于1956年7月25日,中共党员。施甸县水长乡李家山人。 1976年12月参军,在保山军分区腾冲边防35514部队5连服役。</h3><h3>李成文在战备训练中刻苦学习军事技术,不怕苦,不怕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是连队里一名优秀机枪射击手,被战友誉为"敢死队长",3次受到嘉奖。1978年11月,中越边境日趋紧张,他奉命调入云南省军区35548部队3连4班任副班长。为了打击入侵的越南武装人员,他参加小分队执行潜伏捕俘任务。在第二次执行伏击任务时,与战友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荣立三等功,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1979年2月17日下午,云南边防某部三连还击越南老街西北坝洒县新官寨越军的战斗在激烈进行。敌人凭借最后一个大碉堡来阻挡我军的前进。这个碉堡位于一个火炮打不着的陡峭山坡下,尽管我方炮弹将这里打得山摇地动,但却丝毫不影响从这里发出的火力,使部队几次攻击都没有成功。在其密集的火力之下,不断有战士中弹倒下。</h3><h3>部队的损失在增大,后面的人被密集的火力压制得死死的,面对倒在地上挣扎呼号的伤员,后续的人却无法施以援手,眼睁睁地令人心急如焚。</h3><h3>下午六点钟,四班副班长李成文提出由他去炸掉这个碉堡,他的请求被批准了。随着一声令下,我所有的火力同时开火,向敌堡进行压制性射击。密集的火力打得敌堡尘土飞扬,在我强大火力的压制下,越军的火力顿时减弱。趁此空隙,李成文拿起炸药包,从侧翼匍匐前进,向碉堡接近。</h3><h3>头上,双方的火力密集如雨,李成文艰难地向敌堡爬去。接近敌堡后,才发觉这个碉堡的厚墙脚有半人高,炸药包在墙脚爆炸根本就毁不了它,而射孔和墙脚之间又是光溜溜的,放不住炸药包。</h3><h3>战友们看到,抱着炸药包的李成文非常着急。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人们看到李成文回头看了看被敌堡火力压制在山坡上的战友,突然跃起,左手把炸药包托过头顶靠在碉堡壁上,右手拉燃导火索,然后向战友们一挥手。就在这一瞬间,战士们都惊呆了!</h3><h3>“不要!!!”……</h3><h3>“轰”的一声巨响,随着火光一闪,夹杂着泥土、石块、残肢、鲜血的血红烟雾腾空而起!</h3><h3>随着碉堡的被毁,敌人的交叉火力顿时哑了。满含热泪的战士们从藏身地一跃而上,呼喊着、嘶叫着。碉堡里残余的越军被瞪着血红双眼的战士全部消灭。</h3><h3>&nbsp;打扫战场时,除了带血的泥土以外,战士们再也找不到英雄身体上的任何一部分了。</h3><h3>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打开冲锋道路的董存瑞式的英雄李成文,成为这支部队的光荣旗帜,鼓舞着战友们为保卫祖国边疆而继续英勇战斗。</h3><h3>1979年3月,昆明军区党委为表彰烈士的不朽功勋,给李成文追记一等功,中共保山地委和保山军分区党委联合向全区军民发出《向李成文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全区巡回展出烈士的英雄事迹。1979年10月5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成文烈士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光荣称号。</h3><h3>当年,边疆军民为了永远缅怀英雄的光辉业绩,自发地集资、筹资数万元,在河口县南溪河畔部队广场中树立了英雄的塑像。部队文艺工作者撰写了《南疆盛开英雄花——记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报告文学,国家出版了《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连环画,《施甸县志》专门列传,李成文烈士的光辉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扬。1984年,李成文的父亲作为烈士家属的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国"双拥"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h3><h3>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硝烟散尽,昔日的战场已一派祥和。</h3> <h3>宵小也敢捋虎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在物质丰富,和平安宁环境中的后人们,是否还记得这些为祖国而牺牲的英烈;是否还讲述这些英烈的事迹;是否把这些为国为民毅然献出生命的英烈作为人生的榜样。</h3> <h3>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br></h3><h3>习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h3><h3>作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家乡人,你还记得他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