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玛尼石、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也有很多用当地的石头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还有的不规则形状,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h3><h3>子梅垭口</h3> <h3>在那里的人原始思想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h3><h3>羊卓雍湖观景台</h3> <h3>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其质地也大不相同,有石灰岩,有硅质岩,有汉白玉等等。</h3><h3>尼泊尔EBC的观景台</h3> <h3>最初堆成的玛尼堆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但按照高原上人们的传统习惯,路过玛尼堆时,他们会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并围绕玛尼堆转一圈,再添上一块石头。即使没有石头,也会添上动物头颅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头发之类的东西。这样,经过长期来往与此的人们不断添加,玛尼堆的规模会越来越大。</h3><h3>尼泊尔ACT</h3> <h3>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h3><h3>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把它丢向石堆。天长日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并且愈垒愈高。</h3><h3>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拜物教——苯教。</h3><h3>理塘</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BC</span></h3> <h3>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h3><h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区曾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几乎是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h3><h3>珠穆朗玛峰东坡嘎玛沟的登山大本营</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般来讲,玛尼石堆最直接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们转经礼拜,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所以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无处不在的玛尼堆担负起了经堂和道场的部分功能。</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CT</span></h3> <h3>玛尼石(Marnyi Stone) 最原始的名字是 "玛智石" 。这是根据三世如来心咒八字真言 " 嗡 . 玛智牟耶萨列德",取了前面的"玛智"两个字而来的。 "玛智石" 是从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传统习俗。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古老雍仲本教的传统。</h3><h3>尼泊尔EBC观景台</h3> <h3>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遗俗 。</h3><h3>高尔士黑石城,东面是贡嘎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石(Marnyi Stone) 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我国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高尔士黑石城</span></h3> <h3>"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区的石刻"玛尼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h3><h3>尼泊尔ABC大本营</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石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倦的纹刻,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玛尼堆和玛尼墙。</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BC</span></h3> <h3>西藏是一片被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唐古拉和横断山脉牢牢封闭的浩莽神奇的土地。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先民便生存并融合在这片高天厚土之间,默默不懈地创造着自己的文明。</h3><h3>尼泊尔EBC</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就是天公对这片超尘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了。</span></h3><h3>国道318远望希夏邦玛峰</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佛教-----雍仲本教。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黑石城已经成为摄影师的一景</span></h3> <h3>高尔士山黑石城</h3> <h3>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卍"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h3><h3>尼泊尔ACT</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散布在全藏区的玛尼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以点代面地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从地理环境中凸显出人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系的本质。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span></h3><h3>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h3><h3>冈仁波齐</h3> <h3>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卍"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h3><h3>散布在全藏区的玛尼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以点代面地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从地理环境中凸显出人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系的本质。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h3><h3>希夏邦玛峰登山大本营</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高尔士黑石城</span></h3> <h3>在传说中,山口、村头及水源等地方多被灵异神鬼占据着,故丢石子于玛尼堆的说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以石压鬼邪,二是增加玛尼堆对地方的保护能力,也算是积功德之一,因为它像塔一样代表善意的神灵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保护玛尼堆下被埋藏着的东西不被暴露和破坏。</h3><h3>尼泊尔ACT高原湖</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相传,人或牲畜在通过山口时不能停下来,否则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病。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总是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以便消灾免祸,赐富延年。</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CT</span></h3> <h3>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免受灾难,徒步或骑马过山口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刻有藏文经文的石头,毕恭毕敬地放置在山口处。如果没有刻有经文的石头,也可以拿一块造型好看的石头来代替。若无石头也要设法放一块骨头或一块布片、兽皮或一撮羊毛、头发等均可。</h3><h3>珠穆朗玛峰东坡嘎玛沟</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玛尼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节日转经时或转山时,人们必定来到玛尼堆前,在其上面或旁边点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诚地向其撒糌粑、小麦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浓酽的茶水,边撒边祈祷,进行煨桑祭祀。以求众生平安、吉祥圆满!</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CT</span></h3> <h3>玛尼石、玛尼堆以及玛尼石刻,都意在驱魔镇邪,护佑众生。人们在藏族地区处处都能看到的一座座形状不同的玛尼石刻图纹,表达了藏民们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藏族信徒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多画多刻一尊佛像、多刻一个字符,如同多一次朝圣、多转一圈经,都会给今生今世和来生来世带来吉祥和恩惠。藏民族曾经把"玛尼堆"做为狩猎的工具,防御的工事,神灵及凡人的路标;如今已经演变成为驱秽辟邪,象征能给人畜带来平安吉祥之物了。由此可见,"玛尼堆"在藏区经久不衰之缘故了。</h3><h3>尼泊尔ACT</h3> <h3>祈福还愿</h3><h3>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送到玛尼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h3><h3>扎达土林</h3> <h3>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因而居住在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有的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玛尼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之地,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h3><h3>尼泊尔ACT</h3> <h3>浴</h3> <h3>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rdo-vbum-bcu-gsum即13座玛尼石堆)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只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只的交汇点、连接点。</h3><h3>西藏扎达土林</h3> <h3>它们有一个正面,面朝正东,面朝太阳象征着吉祥。以此预示熄灭三界众生的仇恨、嗔痴、欲望、愚昧、嫉妒和烦恼。玛尼堆带有印度教人文独特的气息,似高原上闪耀灵光的大地经卷。无论是清晨还是月夜,内心有着祈愿的人们经过都会在玛尼堆旁继续堆砌石块。它象征着星辰,明月,时光和生命。</h3><h3>印度教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貌合掌顶礼外,继续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一圈,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圈,以便消灾免祸,赐福延年。</h3><h3>就是我们去旅行的时候,路上经常看到的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的尼玛堆;</h3><h3>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明起源的文化载体,记录了人类文明和穿凿里的见证,古代的石器时代,就是代表;</h3><h3>它实际上是,信徒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h3><h3>五彩经幡:</h3><h3>通常的彩绸色彩分别象征不同地意义,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祥云,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水。</h3><h3>也代表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h3><h3>在经幡上印有佛像、八宝吉祥和佛经等图案。颜色的寓意还有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h3><h3>西藏羊卓雍湖</h3> <h3>玛尼堆常常与经幡在一起</h3><h3>经幡又称为风马旗,一般认为风马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来。</h3><h3>经幡上面一般都印有经文,内容与尼玛石差不多。</h3><h3>尼泊尔ACT</h3> <h3>有的时候人们用玛尼石堆成文字,这里就写着love</h3><h3>尼泊尔ACT</h3> <h3>我在冈仁波齐5648米海拔垭口下,为朋友,家人磊起一座玛尼堆。祝愿你们安康!</h3> <h3>尼泊尔ABC路上成片的玛尼堆是一道风景线。</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尼泊尔高原的大地上,不论哪里,都会看到玛尼石,玛尼堆和五彩的经幡,这就代表有佛教信徒的地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尼泊尔ACT</span></h3> <h3>它们有一个正面,面朝正东,面朝太阳象征着吉祥。以此预示熄灭三界众生的仇恨、嗔痴、欲望、愚昧、嫉妒和烦恼。玛尼堆带有印度教人文独特的气息,似高原上闪耀灵光的大地经卷。无论是清晨还是月夜,内心有着祈愿的人们经过都会在玛尼堆旁继续堆砌石块。它象征着星辰,明月,时光和生命。</h3><h3>印度教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貌合掌顶礼外,继续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一圈,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圈,以便消灾免祸,赐福延年。</h3><h3>就是我们去旅行的时候,路上经常看到的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的尼玛堆;</h3><h3>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明起源的文化载体,记录了人类文明和穿凿里的见证,古代的石器时代,就是代表;</h3><h3>它实际上是,信徒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h3><h3>碎石块堆成一堆,布上经幡,每次路过时就在石堆上垒上一些石块,然后绕尼玛堆顺时针走三圈,祈求上天保佑。高原天气就像孩子的脸,一会哭,一会笑,又像孩子的尿布,一耙屎,一泡尿。</h3><h3>西藏冈仁波齐</h3> <p class="ql-block">将临5342米海拔顶峰,我面临崩溃的边缘,赶上来的China小伙给了我一小口热水(其实他也很需要),那是救命的水,顿时觉得我在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勇气力量…… ……。我渐渐的,渐渐的看他离我远去。</p><p class="ql-block">走EBC尼泊尔珠峰大本营的人们都会留下了什么,有人留下生命,有人留下足迹,有人留下了影像,有人留下了垃圾,这里我留下了我的玛尼石。</p><p class="ql-block">堆砌玛尼堆时,第一块,是我的种族,第二块,是我的妈妈,第三块是我,第四块是儿时的回忆,第五块是那条红领巾,第六块是接受再教育下乡的户口,第七块是联合招工录取通知,第八块是我工作的第一天,第九块是我入学通知,第十块爸妈在我就是儿子,第十一块。。。。。。慢慢的,慢慢的,我喘着粗气,玛尼堆形逐渐成了。</p><p class="ql-block">我坐在这里看着它投在地上缓慢移动的影子,我的肉躯就要走了灵魂会永远留在这里,看着前来登山的人们,永远,永远。它代我守望珠穆朗玛峰,望着四周的雪山,领略春夏秋冬,日晒雨淋,酷雪严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