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促教学,助成长——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学科组教研活动

张娇

<h3> 链接外地创新教学,促数学教学模式成长。11月12号—16号,高老师和张老师,作为代表,到浙江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新鲜的课堂,新鲜的教学方式,给了两位老师新鲜的思路,今天两位老师带着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课。牛向华老师、李春红老师和尹玲老师也参与了全程的听课活动并给予了点评与指导。</h3> <h3>  一个谜语,凝聚了全部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手掌,切中了本节课的难点和要害。“从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5。”惯性思维告诉我们是数字5,多年的逆向思考意识告诉我们,里边的间隔还有4呢。一个小小的手掌链接了本节课的“间隔”,默默的在向孩子们渗透生活中的植树问题。</h3> <h3>  生动的引入环节,孩子们积极参与,课程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h3> <h3>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新课的学习。针对种树这一问题,高老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h3> <h3>  孩子们一个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瞧,一个个探究的多认真啊!</h3> <h3>  小小老师担当重任,上台汇报自己的见解,给同学们讲授自己的做法。</h3> <h3>  针对小老师的汇报,同学们进行提问,小老师耐心的给予答疑。李春红老师指出,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发挥,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h3> <h3>  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认真倾听。</h3> <h3>  每一个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一个运化的过程。在理解“两端都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时,高老师用做好的模型和孩子们一一对应的理解。每一种情况配一个模型图,每一种图配一条线段图,和孩子们慢慢的理解“间隔”“棵数”的关系。在这个直观和系统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对于植树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h3> <h3>  通过高老师进一步的讲解,大家对这个数量关系更清楚了,共同总结出“总长÷间距=间隔数”这个关系式,进而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h3> <h3> 瞧,高老师又及时进行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更愿意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h3><h3> 高老师的这节课从情境中产生问题、用直观证明设想、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运用模型拓展应用四个环节和学生共同探讨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和谐融洽,问题设计开放,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学习氛围浓厚,师生达到了对知识的共鸣。</h3> <h3>  接下来张林老师和我们分享了杭州市笕桥小学的文化和教学教研情况。</h3> <h3>  一种文化塑造一片学生。笕桥小学以本地的文化特色,设置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开设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特色课程,给我们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文化传承的观念。</h3> <h3>  在教学教研方面,张老师和我们分享了,笕桥小学全区教研与自主教研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研模式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h3> <h3>  差异性教学,这是我们曾经设想但是不敢大范围尝试的做法,见识了他们的全景课堂教学方式有一些羡慕。</h3> <h3>  张老师还详细的分享了笕桥小学获奖的两篇论文,详细的设置,详细的研究思路给了我们研究的冲动。</h3> <h3>  汇报的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认真的听,记录下其中的经验与做法。</h3> <h3>  高老师之后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学习收获和实践方式。两只红笔进课堂,老师随时在班里给孩子批阅。每次检测的卷子出来以后,先不讲,让孩子们先自己改,改不对再拿回去改。这两个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尝试。</h3><h3> 此外,高老师还列举了张正良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给我们传达一种教学简洁明了,设计题目要有深度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学生带领学生在画在做。</h3><h3><br></h3> <h3>  最后牛向华主任针对两位老师的汇报做了精准的总结,尹玲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每个人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h3><h3></h3> <h3>  </h3><h3> 每次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通过这次活动,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老师都是一个提升。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总会给人一个妙笔生花的生成。创新教学模式,给孩子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成长之路还很长,希望在接下来的道路上,在牛向华老师、李春红老师和尹玲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学到更多,分享更多,让老师们的教学不断优化,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快乐成长!</h3><h3> 黄山实验小学联盟名师团队</h3>

老师

学生

教研

教学

教学模式

我们

分享

孩子

植树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