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下旬的哈尔滨居然没有雪!令我这个曾在北国农场下乡的人倍感诧异。接到去黑河市开会的消息时,心中暗自高兴 ,这回终于能再见冰雪世界了,因为离开黑龙江后还没有在冬季回去过 ,尽管这些年旅游中见识了天山的雪、昆仑山的雪,也到过梅里雪山和西藏的诸多雪山,甚至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但那些冰雪终归无法取代我曾亲密接触了十一年之久的北国风光,因为那里有我和一百多万知青兄弟姐妹的青春足迹。</h3> <h3> 在黑河开会的几天,老天眷顾飘了一夜的雪花,没见过大雪的南方人兴奋不已,我却觉的太不过瘾了。与会的自办知青纪念馆的哈尔滨知青王怀信说:要看大雪就去雪乡。我们都差异哈尔滨都没积雪,雪乡能有吗?老王坚定地说:有!信得过的就跟他去!</h3><h3> 想想冬季到最北方的机会毕竟不多,已近七旬的我就更不敢奢望了。于是会议结束后,我和几位好友跟着老王向雪乡进发。</h3> <h3> 雪乡是近几年随着冰雪旅游的兴起 新出现的名称。其实就是一个山坳里的村庄,因具备独特的小气候条件,每年都先于黑龙江其他地区降雪。它就是靠近牡丹江的大海林林业局所辖的双峰林埸,距哈尔滨三百多公里。</h3><h3> 我们乘坐老王家的房车,从哈尔滨一路向东,到亚布力下高速,驶上省道就开始盘山,越走积雪越多,收完了谷物的田野披上了棉被,黄白相间的色彩让我想起了当年我们冬季出工,走在冰天雪地里,长长的队伍中多半穿着"狗屎黄”的“兵团战士服”,也是这般黄白塔配。</h3> <h3> 那长长的垄沟伸向远方 ,我又想起了当年的秋收遇到大涝,收割机下不了地 ,只能人工收割。大豆地无边无垠,一眼望不到头,每天弯腰弓背挥舞镰刀,地里冰雪融化 ,湿漉漉一片 累了也没处可坐下喘口气。那豆莢又尖又硬,带着手套还是被扎得生疼生疼的。哎! 当过知青的人大概都是这样,总要把眼前的东西与过去的岁月关连起来,或者说老年人都是如此吧。想着也觉得好笑。</h3> <h3> 二浪河是必经之地,我们进出雪乡二次路过。前二张是去时拍的,雪不算厚,对雪乡是否有大雪将信将疑。后二张是返回时拍的,仅仅一夜之隔 就积雪楹厚。</h3> <h3> 路上还经过“雪谷”“龙脊”等景点。一个小景点里还养着熊瞎子呢。所谓“龙脊”是峡谷后面的远山一头高一头低 ,远远看去似乎卧龙。据说金庸笔下的大清龙脉写的就是此处。</h3> <h3>老王忍不住取出他的馆旗拍照留念。</h3> <h3>与熊瞎子来个亲密接触。</h3> <h3>好厚的积雪呀!</h3> <h3>俺也留个影</h3> <h3> 终于来到雪乡。真的如老王所言,群山环抱的小村庄白雪皑皑,所有的住户都把房屋改造成了旅店,在门口和屋檐下挂起大红灯笼,袅袅炊烟盘旋楼宇之间,增添了暖意和温馨。</h3><h3> 我们去的巧,早于开市几天,还没到收门票的时候,让我们捡了个便宜。</h3> <h3> 这是老乡们自创的人造景观,大粮仓和蘑菇头。这种粮仓在农村比比皆是,蘑菇头倒真是创造性思维 ,一根木桩,一块锯圆的板子,往雪地里一杵,板子上的雪越积越厚, 中间隆起,四周下坠 ,即成蘑菇壮 ,搭配好了甚是好看 。一个无需成本的东西,竟然成了摄影家们争相拍摄的景观了!从前温饱不保,雪比这厚得多,也没人想起搞个景观玩玩,堆雪人也是土拉八几的。真是国门一开,思想解放,啥招都会想出来。</h3> <h3>一条街道,游人如织。据说过几天正式开市,小村庄每天接待的游客有上万之众。</h3> <h3>晚餐前,饭馆的领班带领员工在雪地里训话。</h3> <h3> 最好玩的是狗拉爬犁。几乎没有那条狗真的在拉,都是老板在后面推。也是,那么好的狗狗,主人怎么舍得让它出大力呢!</h3><h3> 说是过几天会有滑雪等项目供游客游玩,现在还没开始。</h3> <h3>夜幕降临,各式灯光亮起,雪乡又是另一番景观了,街上游客摩肩接踵,店里交杯换簪好不热闹。还有雪乡博物馆免费参观,而二人传演出却价格不菲,打听一下居然要150元一张票!</h3> <h3> 这是我们入住的旅店,条件不错,睡的是电炕(不像以前用木材和煤作燃料,改用电了,就是引进了城里的地暖),房内有卫生间 可以淋浴,价格还不算贵,老板说等到开市,每个炕位都要几百元一晚了。</h3><h3> 全村各家各户都改建为旅店,能吃能住,客房若干,大小餐厅皆有,鸡鸭鱼肉,洋酒土烧俱全,菜价昂贵,我们点菜最便宜的也要四五十元。老板扬言:知足吧,再晚来几天您更看不懂啦!</h3> <h3> 一夜大雪,第二天天亮后越下越大,天地混沌,白茫茫一片。我们的车没装雪地轮胎,老王生怕封在山里,我们便匆匆吃了早餐,急急地逃离雪乡。到了亚布力,居然天空晴好,蓝天白云的,美极了。</h3><h3> 这次雪乡游,与厚厚的积雪重逢,也领教了所谓小气候的魅力。值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