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旅行 (六)北部-诺曼底-巴黎

<h3><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b>圣米歇尔山</b></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处于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间离海岸很近的孤立岩石岛上,受到海洋潮汐作用,交替与大陆相连和隔断。最初是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故称米歇尔山,此后教堂成为了朝圣中心。&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经过八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又建造了梅韦勒修道院、圣米歇尔大教堂,有了现在的规模。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1979年米歇尔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圣米歇尔以后,办理好旅店的入住,急忙赶往圣米歇尔山。靠近景区不允许私家车行驶,有免费的摆渡车供游人代步。傍晚海风吹在身上有些发冷,于是在山下找了家餐馆吃点东西,等待日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语言交流不畅,服务员大叔似乎有点不耐烦,放下菜单就忙别的去了。不过我们有翻译神器,点菜不成问题。这次点了一个诺曼底鱼汤,到吃完饭也没把做鱼汤的“料”给我们上来,想想还是马赛人大方。&nbsp; 结账的时候大叔挺高兴,甚至还开起了玩笑,是不是和小费有关系呢?还是我多想了?不管他了。</p><p>&nbsp;&nbsp;&nbsp;<br></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米歇尔山旁边库埃农河上有一座水闸,利用潮汐和闸门的开启的方向来冲刷河道里及岸边的泥沙,防止米歇尔山因淤泥的堆积而失去往日的风采。</p></h3> <h3>水闸的开闭机构</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外面的天气越来越冷,太阳已经被云层挡住,光线显得不温不火,米歇尔山也似乎融进了灰色的天幕,潮水仍然没有涨上来的意思,米歇尔山下沙岸、石堤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我的心情也变成灰色的了,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就回旅店了。&nbsp;&nbsp;&nbsp; 回到旅店休息一会,又开始准备明天的行程。准备完了已经11点多了,身体感到很疲惫,打算睡觉,可是一想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看到美景心有不甘,于是给自己鼓鼓劲又出去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水闸是个很好的观景点,到那里的时候游人已散尽,只有一对情侣还不舍得离去。桥下海水流动的声音很大,正在涨潮,石坝还没有淹没,海面被切割成两半,画面还是不理想,只好耐心在一旁等待。时间不长,声音渐小,海水涨上来了,我连忙跑到桥边,在幽暗的夜空下,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海面上,山上的灯光烘托整座教堂,教堂高高的塔尖似刺向天空,海面倒映着米歇尔山神秘的身影,一切宛如童话世界。<br></p></h3> <h3><p align="center"><b><br></b></p><p align="center"><b><br></b></p><p align="center"><b>诺曼底-奥马哈海滩</b></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br></p></h3> <h3><p>&nbsp;&nbsp;&nbsp; 从圣米歇尔山出来向东北行驶130公里就到了诺曼底的奥马哈海滩,这里是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五个海滩之一,美军第1和29步兵师在这里登陆,登陆过程中仅死亡将士达2500人足以说明战斗的惨烈。</p><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滩上有一组金属雕塑,非常显眼,左右两边是大小不一的大刀,刀尖直插天空,中间像战船上的桅杆,靠海的那边弯弯的像被风吹满得船帆。雕塑里的大刀和船帆大小不一,但相对对称。初看这座雕塑,觉得二战是一场现代战争,为什么不用步枪刺刀之类的素材呢?细想可能作者更想用冷兵器反映战斗的血腥,而大刀也能把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展现出来吧。雕塑是为纪念为了解放法国而牺牲在这里军人而创作的,名字叫做“勇士”。中间的一组名为自由崛起,意为这些人起来反抗野蛮并帮助人们坚强的面对一切残暴。两旁一组为希望之翼:意为1944年6月6日在这里登陆的人的精神,在继续鼓舞并提醒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改变未来。另一组名为友爱之翼:意为在这里登陆的人与我们情同手足,他们不仅仅是士兵,他们也是兄弟。<br></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滩的东侧高地上,有一座美军死亡将士公墓,这里埋葬着9000多名美军官兵,法国政府1979年将它作为永久领土赠予美国,诺曼底美军公墓因此变成一个神奇的“国中国”。公墓进门处的墙上刻满了失踪将士的姓名,一座名为“士兵之魂”的雕塑矗立在中央,里面是开阔的墓园,洁白的大理石墓碑排列整齐,不分军衔和职务高低,采用统一制式,只刻姓名﹑出生地﹑所属部队和阵亡日期,简洁大气,不做任何雕饰,一如生命本身。我们到那里的时候,看到有人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给旁边的人做着讲解,看样子是给阵亡将士的后代进行传统教育。<br></h3> <h3 align="center"><b><br></b></h3><h3 align="center"><b><br></b></h3><h3 align="center"><b><br></b></h3><h3 align="center"><b>埃特勒塔</b></h3><h3 align="left"><br></h3><h3 align="left">  离开奥马哈海滩,一路东行,傍晚的时候 ,来到了小镇埃特勒塔。小镇的街道狭窄,很多街道都是单行线,这让我们找旅店费了很大的周折。到了旅店门口,大门关着,有个对讲机,这可有点麻烦,翻译器使不上劲,鸡与鸭乱讲一通,最后主人明白了,跑老远给我们开了门。旅店是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典雅而古朴,房前是个花园,中间是草地,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直通门前。停好车,女主人为我们仔细介绍她的旅店。<br></h3><b><h3 align="left"><br></h3></b>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进门是一条走廊,左手边是餐厅,右手边是一间供旅客休闲的客厅,女主人对这间客厅作了特别的介绍:客人可以在这里看看书报,也可以喝咖啡。</h3> <h3>走廊的尽头是楼梯,说实话,这个楼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希区柯克。</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顺着楼梯向上就是客房了。客房有个大漂窗,平时可以坐在那里喝茶休息,窗外直对着埃特勒塔高崖,可以看到崖上的小教堂和不远处的海面。从房间的布置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个有品味的人。据她自己介绍,她们夫妇原先住在巴黎,后来厌倦了那里的生活,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就来到这里,把这栋老房子买下来经营旅店,每日迎来送往,乐此不疲。女主人非常热情,讲个没完没了,眼见天色不早,真让人心急。终于,在介绍完一家最好的海鲜餐厅后女主人止住了话头。拿了一张埃特勒塔的旅游地图,送我们到院子的大门口,告诉我们大门的密码和开门的方法并亲自演示,然后让我们实际操作一遍,才“放”我们走了。这家旅店的名字叫“卡瑟尔德拉特拉斯住宿加早餐旅馆”,从名字上看得出旅店的主人是个仔细的人。<br></h3> <h3>&nbsp;&nbsp;&nbsp; 埃特勒塔是个迷人小镇,像和我们所住旅店类似的房子比比皆是,街巷虽狭窄但整洁。小镇最美的的地方是它的海岸线,从最北端小象鼻山经过一片海滩到阿尔瓦悬崖(中象鼻山)再到大岩门(大象鼻山),构成了诺曼底的标志自然景观。浪漫的法国人把这三座象鼻山喻为一家三口。这里的岩石成分为天然石灰岩,惊涛骇浪常年击凿崖壁,久而久之形成今日近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埃特勒塔的风光吸引了包括莫奈在内的 很多的艺术家来此创作。从旅店出来走十分钟就到了海滩,右边是小象鼻山,左边就是中象鼻山,莫泊桑在他的小说《俊友》里描述过这里:“一只大象把它的鼻子浸在水里。<br></h3> <h3>小象鼻山</h3> <h3>中象鼻山(阿尔瓦悬崖)</h3> <h3>  沿着山路,可以上到阿尔瓦悬崖上。崖的东南是大象鼻山,有条小路可以到达那里,在大象鼻山上看到的海岸更加漂亮。</h3> <h3>大象鼻山</h3> <h3>  这个时候,乌云遮住了天空,阳光只能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海平线上,亮亮的像一条彩带。海面逐渐暗了下来,海风催促着游人离开,只有对大海依依不舍的人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崖顶上不愿离去。</h3> <h3>埃特勒塔德夜晚</h3> <h3>&nbsp;   早上起来到餐厅吃早餐,吃饭的人不多,只有几个老外和我们两人,女主人出现在餐厅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顿早餐快不了,果不其然,演讲进行了很久。不过餐厅布置的倒是非常讲究,可以趁机欣赏一下。邻桌的老外也忍不住用相机、手机拍个不停,看样子是想照这个样子布置自家的餐厅,谁知道呢。告别主人的时候,照例聊起来没完没了,最后用亲面颊的礼节进行了告别。不评论店主的热情,综合来讲,这家旅店是在法国整个行程中最满意的一家。<br></h3> <h3><p align="center"><b><br></b></p><p align="center"><b>鲁昂</b></p><p align="center"><br></p><p align="left"> 诺曼底还有一个地方要去,那就是诺曼底大区的首府-鲁昂。鲁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古迹颇多,著名的鲁昂大教堂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末期。教堂正面右侧的塔楼因其是靠征收黄油税建成的,也被称作黄油塔。给鲁昂增添光彩的还有著名作家福楼拜,他于1821年出生在这里,现在鲁昂还有他的博物馆。<br></p></h3> <h3>  鲁昂美术馆是一座坐落在老城里的三层建筑,馆藏有大量15-20世纪间的油画,其中包含莫奈的一幅鲁昂圣母大教堂的油画,是镇馆之作。</h3> <h3>&nbsp;&nbsp;&nbsp;  鲁昂城堡修建于13世纪,在百年战争和法国宗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诺曼底公国的权力中心。1430年12月至审讯受刑期间,圣女贞德被关押在这里。城堡的其他部分都在1591年被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敕令拆除了。只留下了瞭望塔(圣女贞德塔)。1979年,为了纪念圣女贞德,在她受刑的旧址建起了一座圣女贞德教堂。老城现在还保持着古旧风貌,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前来游览。<br></h3> <h3>老城的钟楼</h3> <h3><p><br></p><p align="center"><b>亚眠</b></p><p><br></p><p>&nbsp;&nbsp;&nbsp; 亚眠之旅是一个错误的行程,原来想去的是瓦兹河畔的欧韦,碰巧亚眠附近也有个地方欧韦,发现错误的时候旅店已经定好了,只能将错就错。到了亚眠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故居,<br>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1869年他来到亚眠并居住在这里。在这里,他写下了《80天环游地球》、《神秘岛》等世界名著。他的故居被称为“环绕地球的房子”,里面收集了两万多个有关儒勒·凡尔纳的文献和他的作品。故居现为法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br>&nbsp;&nbsp;&nbsp; 亚眠停车很难,原来看好的停车场已经没有车位,只好另外再找地方停车,等到停好车走到故居时看见工作人员三三两两推着自行车从大门出来,看来是闭馆了,没办法,只能去旅店休息了。<br>&nbsp;<br></p></h3> <h3>儒勒·凡尔纳故居</h3> <h3><p>  亚眠另一个著名的地方是它的大教堂,教堂位于法国亚眠市的索姆河畔,感觉建筑风格与鲁昂大教堂近似,是法国最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比巴黎圣母院要大两倍。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亚眠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p><p align="center"><b>吉维尼</b></p><p><br></p><p>&nbsp;  吉维尼位于巴黎西北方向70公里的上诺曼底省,1883年莫奈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举家迁入,一住就是43年,直至去世。自1887年至20世纪初,大批画家(前后有一百多位),大部分为美国画家也被吉维尼的安静和美景所吸引,也纷纷搬至此地,使吉维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村。<br></p></h3> <h3>&nbsp;&nbsp;&nbsp;  莫奈的故居分为两个部分,诺曼底园和水园,中间有一条道路相隔,莫奈所居住的房子在诺曼底园。诺曼底园里种满了色彩热烈的花草,品种繁多,而且并不像通常花园里那种完全按品种种植布局,花园里的花草有很多品种交织在一起,据说是莫奈为了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在花园的每一处都看到鲜花而设计的。其实诺曼底园的鲜花并不是诺曼底的,大部分为莫奈从巴黎的花草商那里购得的从日本引进的花草。<br></h3> <h3>  水园静谧深沉,水里种满了睡莲。在这里莫奈完成了他那著名的日本桥系列和睡莲系列。</h3> <h3>&nbsp;&nbsp;&nbsp; 村子里游人如织,其中有非常多的日本人。十九世纪日本的浮世绘对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的影响很大,莫奈更是如此,所以吉维尼是旅法日本人的必到之处。<br></h3> <h3><p>&nbsp;</p><p align="center"><b>巴黎</b>&nbsp;&nbsp;</p><p><br></p><p>  回到巴黎,总行程是5500公里。 在巴黎留了两个整天的时间,因为那些名胜这次不去,所以两个整天可以走街串巷的闲逛。</p><p>  还车在巴黎北站,因为在卢尔德的时候车被碰了一下。虽说在七十迈的朋友帮助下已经填好事故单,但还是有些忐忑,毕竟语言不通。停车的时候碰巧遇到了赫兹车行的人,我把事故的情况和他讲了,小伙子一拳就把突起的保险杠砸回去了,再用手迅速的擦了几下,几乎看不出痕迹了。办手续的地方在地下一层,这次翻译器还挺争气,对话比较顺利。柜台里的胖子有些质疑,接车的小伙子也拿事故单帮我解释,毕竟是上了全险的,胖子也就不再说什么了。</p><p>  上到一层是车站大厅,大厅里旅客很多,在欧洲乘火车一般都是车上检票,霸座的事恐怕不可思议。<br></p></h3> <h3>  从车站出来,想坐公交或地铁到蒙玛特高地,可一看周边环境,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车站附近有很多衣着不整,抽烟闲聊的人,公交站旁黑人成堆,别说车上,就是等车也不敢。我们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迅速离开。</h3> <h3>这个算艺术吗</h3> <h3>  蒙玛特是巴黎北部的一个高地,高地的最高处圣心堂,一座为了纪念保卫巴黎公社牺牲的人而建的教堂,虽然是教堂,却不归教会,而是归巴黎市政府所有。从高地上可以看巴黎市区,但是视野远不及埃菲尔铁塔。</h3> <h3>  从高地下来,走过几条陡峭的石阶,到了另一处景点“爱墙”,爱墙的创立者是一个音乐家,叫巴隆。他搜集了311种语言书写了“我爱你”,请一位法国女设计家设计了爱墙。爱墙不仅是为相爱的有情人而建,还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们牵起一条友爱之线。</h3> <h3>  再向下走,到处都是小餐馆,吃饭的人挨得很近,感觉不是很舒服,找了家清静的中餐自助,小餐馆很干净,菜品样子也很好,可是吃起来却如同嚼蜡。</h3> <h3>  吃完饭出来继续闲逛,街上的上人熙熙攘攘,街边上的小店卖着五花八门的小商品,感觉像回到了中国。</h3> <h3>  穿过大街小巷,不觉得竟然走到了卢浮宫,从卢浮宫广场向西北望去,卡鲁索凯旋门、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香榭丽舍大街尽头上的凯旋门连成一线,有人把它称作是巴黎的一条中轴线。当然它并不是巴黎的中轴,不过建筑师在选址的时候肯定是有意为之的。</h3> <h3>  过了卢浮宫,来到塞纳河边,埃菲尔铁塔在散射的阳光衬托下,变成了一幅剪影。塞纳河还是在那里默默地流过,变化的只有过往的游人。</h3> <h3>&nbsp;&nbsp;&nbsp;  在巴黎的第二天准备先去雨果的故居参观,然后再去塞纳河左岸。雨果故居在浮日广场,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走路不到10分钟。到了门口一看没有人参观,大门边上有一个写了一大堆外文的展板,大意是周<br>二到周日开放,我们赶紧查看日历,哦!今天是周一。居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很多博物馆都是周一闭馆,昨天想都没想。没办法,打了个车去了左岸的拉丁区。<br></h3> <h3>&nbsp;&nbsp;&nbsp; 拉丁区有着长达2000年的悠久历史,如罗马时代遗迹、古老狭长的街道、标志性建筑和园林等。拉丁区还是巴黎文化教育集中的地区,包扩著名的括索邦大学、法兰西公学院、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在内的一大批高等院校就在这个区内。<br></h3> <h3> &nbsp;&nbsp; 最先去的是卢森堡公园,法国参议院在公园的一侧,与公园之间仅有一道铁栅栏相隔。公园是法式和英式花园的完美结合,有着长达250年的悠久历史,现在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br></h3> <h3>参议院</h3> <h3>  从卢森堡公园出来,沿着圣雅克路浏览,来到了位于拉丁区中心的先贤祠,先贤祠最初是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伟人的安息地。&nbsp; 先贤祠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仿照罗马万神殿而建,门前耸立着的22根巨大石柱支撑着古希腊式的三角门楣,三角楣上,大卫·当杰斯创作了浮雕《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下面镌刻着“祖国感谢伟人”。<br></h3> <h3>  走进殿内,里面明亮华丽,大堂的穹顶高达70米,1849年,物理学家傅科利用从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这个装置后人称“傅科摆”。小的时候在北京天文馆也见过这样的摆锤,印象颇为深刻,如今来到它最初的发明地,开了眼界,不过这个摆是不是原来的有点存疑。</h3> <h3>&nbsp;&nbsp;&nbsp;  穿过大殿,从后面进入地下就是伟人们的墓室,伏尔泰和卢梭葬在最显要的位置,并且分别拥有一个单独墓室,伏尔泰的棺木上写着:“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卢梭的棺木上写<br>着:“自然与真理之人”。两人的墓室相对而置,似乎两个人仍在继续其生前的辩论。在这里还看到居里夫妇、雨果、左拉等人的墓室,共有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br>最新迁入的是去年逝世的西蒙娜·韦依,在先贤祠外面挂着她的巨幅照片,栅栏上还挂着她的生平介绍。<br></h3> <h3>伏尔泰有一座塑像,可见他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h3> <h3>&nbsp;&nbsp;&nbsp;  塞纳河畔,包括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大小王宫等等一众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及它们的内涵让人想到是法国人的浪漫和优雅,想到的是他们的文化艺术对人类的贡献。而同样是这些建筑群之一的先贤祠,也不容忽视。因为,恰恰是这座建筑,向我们展示了法国人的艺术价值观,展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精神取向。<br></h3> <h3>巴黎第一大学就坐落在先贤祠的对面</h3> <h3>&nbsp;&nbsp;&nbsp;  走出拉丁区,来到西岱岛-巴黎的诞生地。巴黎圣母院前还是那样热闹非凡。七月天气的炎热让我们没有久留,回到右岸,下一个目的地蓬皮杜艺术中心。<br>&nbsp; &nbsp;&nbsp; 1969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纪念戴高乐总统,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由于他在1974年去世,所以此建筑完工启用就命名为蓬皮杜中心以兹纪念。蓬皮杜中心建筑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br>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这种建筑风格曾经引起了巨大争议,建筑师罗杰斯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br>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设计中心、公共情报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四大部分。供成人参观、学习,并从事研究。另外还有两个儿童乐园,一个是藏有2万册儿童书画的“儿童图书馆”,另一个是“儿童工作室”,4岁到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做手工等。中心内部的建筑风格也和外部一样,对那些结构、管线毫不掩饰。而在今天,这种风格已经被广泛接受了。<br></h3> <h3>&nbsp;&nbsp;&nbsp; 为了帮人带一件运动衣,还要去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耐克总店去找。前几天法国足球队取得了冠军,听说香榭丽舍大街闹得很厉害,不过经过一周,人们已经冷静下来了,大街上的治安不错,也没碰到小偷或打劫的。经过一天的浏览,已经很疲惫了,找了家餐馆,美美的吃了一顿,这是在法国的最后一顿正餐,点了牛排之类的“大菜 ”。回去的时候,打了个出租,司机是个刚果人,问他是刚果(布)还是刚果(利),他说是刚果(金),他说完以后我才反应过来,刚果(利)还是刚独立时的名称,后来改称刚果(金),又改称扎伊尔,97年又改回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不过司机没有介意,服务仍然热情周到。现在的巴黎外来人口不少,前一天塞纳河边还打了一个黑电动三轮,几公里路要三十欧,真是够黑的。开三轮的是个罗马尼亚女人,英语、法语说的都不好,但是加上手势还是能沟通,和中国的黑车一样,不太守交通规则。我在河边走了一会要回酒店,她还想拉我们,这次不敢用她了,一是不安全,二是太贵。外来人口给这些西欧国家带来了很多问题,可是说到底,恐怕麻烦还是自己找的。<br></h3> <h3><p>&nbsp;&nbsp;&nbsp;</p><p>  &nbsp;整个环法旅行带着一些遗憾在巴黎结束,回国的飞机上向外望去,海面上时时出现很有意思的画面:像巨大鳐鱼的海岛、鱼形布局的风电场、不一而足。旅行,就是享受过程。<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