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矗立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丰碑。它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于1946年5月4日落成。阳面用1178字将联大历程囊括无遗。阴面镌刻832位从军学生的名字,被誉"三绝碑"。</h3> <h3>我的父母就是这所大学毕业的3882个学子之二。父亲隆言泉是我国著名的造纸专家和教育家。母亲朱云霞一辈子都在从事中等教育工作,是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他们1939年同时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并在联大喜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一辈子。他们的证婚人是黄鈺生先生,主婚人是梅贻琦校长。1945年父母双双取得毕业证书。</h3> <h3>这是在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的父亲的注册片。父亲出生于1919年12月23日,1939年(民国28年)入校时20岁,那时父亲好年轻!</h3> <h3>清华大学档案馆同时也保存了母亲的履历片。母亲出生于1919年3月26日,同父亲同岁,入校时也20岁。那时母亲好漂亮!</h3> <h3>2018年9月21日天津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也是父母诞辰100 周年。在校园里为父亲矗立了铜像。以表彰他对我国造纸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h3><div><br></div><h3><br></h3> <h3>我在父亲的铜像前留影。</h3> <h3>这是历届校领导,出资立碑的陈克复院士(他是父亲的弟子),父亲的部分博士生,家属合影。</h3> <h3>同日还举行了他的学术研讨会。从各地赶来的他的博士,硕士生和目前的在校生,坐满了阶梯教室。二姐代表全家作了发言。</h3> <h3>父亲一辈子从事高等教育。1956年全国高校调整,我们全家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从四川泸州(此时父亲在四川化工学院)千里迢迢,坐轮船,乘火车整整走了十几天,才来到天津大学。文革后父亲又调到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每次调动,父亲都愉快的服从组织安排,踏踏实实的作好教学和管理工作。他爱生如子,有隆门弟子三千的美誉。</h3><h3>这是我们和父亲的部分博士生在铜像前合影。</h3> <h3>研讨会上还有许多在校的大学生,父亲虽然没有教过他们,但目光里仍然充满了崇敬!</h3> <h3>这是1956年夏,四川化工学院造纸专业老师和家属到达北京后在颐和园大门前合影。</h3> <h3>父亲自幼失去母亲,开始独立生活。读书勤奋刻苦,中学上的是成都有名的"石室中学"。母亲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学习更是奋发图强,小学全县会考时就是状元。靠亲友的帮助,勉强读到中学毕业,考取了免学费的"省立成都女子师范"。1939年他们同时考取了昆明的西南联大,开始了崭新的生活。</h3><h3>父母经常和我们谈起他们在联大的时光,自豪和幸福感写满了眉宇间。</h3><h3>父亲的最高学历是西南联大的本科生,他从没留过洋,但学术造诣却不输他人。1953年他刚34周岁就被评为副教授并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等院校造纸专业教科书『纸浆学』。几十年来自己编著和组织编著了多部高校造纸专业的教科书。父母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和教育工作的热爱。是西南联大培养了他们,給他们打好了人生和事业的良好基础!抱着寻根溯源和感恩的心情,我们急切地想来到培育和教育他们的母校。</h3><h3>2018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在昆建校80周年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云南师大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邀请联二代参加。我们早早就报了名。</h3> <h3>十月初我接到了纪念大会的邀请函。</h3> <h3>邀请函有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和校长蒋永文的亲笔签名。表明学校对联二代的重视。</h3> <h3>我们是作为嘉宾被邀请的。除去路费外,会议期间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运输费,全部由云南师范大学承担。</h3> <h3>10月30日中午我们从北京飞往昆明,飞行大约3个多小时就到达昆明机场。一下飞机就看见云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举着牌子早早就在机场出口等待我们了。</h3> <h3>从机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在呈贡区的新校区。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占地3300多亩,下设24个学院,共有学生32000余人。校园里树木葱郁,鲜花满院,充满了节日的气氛。</h3> <h3>我们入住在云南师范大学的"丽水云泉大酒店"</h3> <h3>这是一座五星级大酒店,屋内宽敞干净,设备齐全。向窗外望去,才刚建好不久,专门通高铁的"昆明南站"近在咫尺。</h3> <h3>原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中的四位联大后代:〈左起〉王靖,杨永平,王兰珍,隆小都在标牌前合影。</h3> <h3>10月31日上午举行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揭幕式"是在云南师范大学市内老校区"一二一"校区进行的。我带着爸爸妈妈的心愿,來到了他们年轻时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心情十分激动!</h3> <h3>西南联大1946结束使命,返回北京和天津时将联大的师范学院成建制的留下,它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这里保存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是国家免费的重点博物馆。</h3> <h3>签到处设在一楼,嘉宾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h3> <h3>留下的是嘉宾们的名字。</h3> <h3>献出的是对西南联大的一片敬仰之心!</h3> <h3>留下这历史的一刻。</h3> <h3>前排嘉宾席有云南师范大学的领导,被邀请的原西南联大的校友:段联元,李刚,郑哲敏,夏世铎,许渊冲,霍焕然,潘际銮,陈秉良,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等。</h3> <h3>王兰珍惊喜地看见美国著名作家易社强。他著有《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他曾经采访过她的父亲—南大著名教授王玉哲。王教授曾是西南联大学生,并参加过"湘黔滇旅行团"步行从长沙来到昆明。</h3> <h3>1937年7.7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华北沦陷,为了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命迁往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武汉遭到轰炸,长沙也不太平,遂继续西迁。全体师生分三路奔赴昆明,200多名学生在闻一多,黄鈺生,袁复礼,李繼侗等老师的带领下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国军中将黄宗岳护卫,于1938年二月二十日从长沙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三个省,步行1663公里,行程68天于四月二十日來到了昆明。其余两路分别是一批走水路取道香港,坐船到越南,再走滇越铁路到昆明。另一批坐汽车也是从南边绕路,取道广西,经友谊关进入越南,再走滇越铁路到昆明。1938年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当年王兰珍的父亲参加步行団时留下的照片。我的父母都是1939年西南联大建校后才入校的。因此冠之为联字号。1939年父母参加联大考试在武汉,录取后父亲从老家四川成都到昆明。母亲的老家在四川荣县,轮船,火车,汽车全坐遍才辗转来到昆明。他们虽然没有"长征"谁又不能说在冥冥之中师生们为了寻求一张安静的课桌都历经了艰苦的跋涉。</h3> <h3>已93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焊接专家清华教授潘际銮身体仍然很好。他是來到现场为数不多的西南联大师生之一。</h3> <h3>他被邀请和云南师大的领导给博物馆揭牌。</h3> <h3>西南联大老校友,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已97岁了,也从北京来到昆明。</h3> <h3>老先生被搀扶着上台深情回忆联大往事。</h3> <p>我们給博物馆带去父亲保存了63年之久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扉页有父亲当年亲笔书写的(联大被炸日志八月十四日1941)字句。这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他们的罪行铁证如山。</p><p>我们也将母亲的自传送給了她的母校博物馆。</p><p><br></p><p><br></p> <h3>教科书共分上下册,上册捐赠給云南师范大学博物馆。下册赠给南开大学档案馆。</h3> <p>百年校庆 | 南开大学档案馆获捐西南联大时期化学教材</p><p>南开大学</p><p>2018-11-20</p><p>关注</p><p>近日,西南联大校友隆言泉之子隆幼泉向南开大学档案馆捐赠西南联大时期的化学教材《有机化学(下册)》一书。该书于1935年出版,共773页,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原著者为英国人拍琴、启平,由许炳熙、孙豫寿两位先生将此书译成中文版本,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本教材由隆言泉及其家人珍藏多年,现捐赠给南开大学,为学校档案馆增添了一份珍贵实物档案。</p><p>隆言泉,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后毕业于化工系。曾在原“国立中央技专”、四川大学、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天津大学及天津轻工业学院任教,曾任天津轻工业学院院长,天津市政协原常委、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原副主委。是我国著名的制浆造纸学者,制浆造纸工程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我国第一位造纸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纸浆学》。</p><p>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p><p>编辑:赵琳歌</p><p>以上是南开大学新闻网的报导。</p><p>审校:吴军辉</p> <p>云南师范大学发給我们的"捐赠证书"。</p> <h3>证书内页。</h3> <h3>会后,跟随志愿者,沿着父母曾经的足迹,我们来到西南联大遗址,去追寻父辈走过的路。</h3> <h3>这是教室。</h3> <h3>教室内简陋的桌椅,学生戏称"宣威火腿"。墙用土坯垒成,屋顶是铁皮,一下雨,就嗒嗒作响。老师再大的声音,同学们也听不清。于是老师只好幽默的说"静听雨声"。</h3> <h3>在这艰苦的环境下,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育学生,同学们勤奋努力学习。</h3> <h3>联大的最高领导机构为校常委会。其领导下的议事办事机构是"两会三处",即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建设处(后改为训导处)。</h3><h3>这是三常委之一,北大校长蒋梦麟。</h3><h3>他说:学校之唯一生命,在于学习,学术事业研究。学生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h3> <h3>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是西南联大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领导。</h3><h3>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謂也,有大师之謂也!</h3> <h3>西南联大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h3><h3>他说:育才先育人。</h3> <h3>著名的"三绝碑"是镇校之宝。</h3><h3>碑座呈园拱状,高达1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碑镌千字之文,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多少年来,千百位昔日联大校友,今日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前来参拜此碑,追撫往日联大的校园生活,缅怀先师们对自己的教诲。</h3><h3>碑文如下:</h3><h3>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 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鯨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h3><h3>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h3><h3>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即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終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徳川流,大徳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h3><h3>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之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終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爱就歌辞,勒为碑铭。</h3><h3>铭曰:痛南渡,辞宫闕。駐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嶢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終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h3> <h3>这是纪念碑的阴面。</h3> <h3>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來学生从军題名。共计832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日,他们毅然弃笔从戎,或参加远征军或充当美军译员直接投身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h3> <h3>父亲隆言泉的名字跃入眼帘。</h3> <h3>1963年当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之时,父母毫不犹豫的支持已上高三即将高考的大哥参军,到福建前线保家卫国。原来他们父子的爱国之情是一脉相承的。</h3> <h3>后来哥哥又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越的战斗,哥哥是高射炮兵,经常夜行军,一次载满炮弹的卡车在山路上行驶不幸翻车,哥哥被压在炮弹下面,脊椎骨折,伤好后又重返前线。在回国时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并光荣的获得胡志明勋章。这是回国后,父母和妹妹在北京看望他。</h3> <h3>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联大人以此來要求自己。他们的后人也在努力踐行!</h3> <h3>北方三校也纷纷复制纪念碑,以纪念国难当头共同办校的光荣历史。这是矗立在北京大学行政楼旁的复制的昆明西南联大纪念碑。</h3> <h3>这是清华大学在校园里复制的西南联大纪念碑。</h3> <h3>南开大学大中路的尽头,也矗立了复制的西南联大纪念碑。</h3> <h3>校院里可见多处矗立的纪念亭。</h3> <h3>这是离校门不远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h3> <h3>西南联大被称为抗日时期的"民主堡垒"。老师和同学开大会和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反对打内战。因此遭到反动派暗杀和枪杀。这是为革命烈士树立的纪念碑。</h3> <h3>闻一多教授就是他们之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纪念李公博遇难纪念会上,闻一多在演讲,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h3> <h3>因此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为了永远纪念闻一多先生,特在西南联大的遗址建立了他的衣冠冢,</h3> <h3>西南联大汇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无数大师,他们学贯中西,自成一体,学校具有自由宽容,博大深宏的学风。团结,爱国是他们共同的品德,学校和老师也以此来教育学生。</h3> <h3>西南联大博物馆记录了它在昆明的八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当年的照片,实物……更是中国教育史的丰碑。发人深省。</h3> <h3>西南联大的校舍。由于经费紧张,设计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只有将大楼降为铁皮房和茅草屋。</h3> <h3>这是当年真实的校舍,破旧的茅草屋。</h3> <h3>学生们上课的真实情景,他们在认真的听讲和记笔记。</h3> <h3>老师被安排在较远的地方居住,路途遥远,为了不耽误上课,一些老师骑马去上课。这是周培源在他的居住地留影。</h3> <h3>物资匮乏,教授们的工资也不能养家,梅贻琦的夫人到街上去卖米糕。闻一多就給人刻章以补贴家用。</h3> <h3>西南联大图书馆。</h3> <h3>步行团的师生合影。</h3> <h3>西南联大欢送抗日参军同学</h3> <h3>父亲就学的工学院大门。</h3> <h3>父亲在联大化工系与44级老师和同学合影(一排右二为父亲)</h3> <h3>西南联大的校徽。</h3> <h3>西南联大校歌</h3><h3>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闕。暂駐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終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h3> <h3>敌机经常轰炸学校,联大的师生和老百姓一道跑警报。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袭。空袭一停下来,老师就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h3> <h3>这是联大结束时,师生们的最后一张合影。</h3> <h3>联大培育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是杨振宁和李政道。</h3> <h3>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22人中有8位是联大人他们是:邓稼先,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朱光亚,王希季。</h3> <h3>毕建勋(以身许国图)清华大学档案馆供图</h3> <h3>左起: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王淦昌</h3> <h3>钱三强,王大珩,彭恒武。</h3> <h3>杨嘉墀,王希季,周光召。</h3> <h3>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屠守锷。</h3> <h3>其中八人是西南联大人。</h3> <h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的西南联大人是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h3> <h3>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有西南联大校友154名。</h3> <h3>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王汉斌,彭佩云,费孝通,周培源,钱伟长,华罗庚,朱光亚,孙孚凌也是西南联大人。</h3> <h3>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将父亲的遗物赠送给博物馆。</h3> <h3>西南联大博物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李克强总理2017年1月曾经考察了西南联大遗址。他指出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錣,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希望云南师大师生汲取前辈们的精神养分,传承刚毅坚卓的文化品格,将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h3> <h3>2018年11月1日上午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西区体育馆举行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曁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盛况空前。</h3><h3><br></h3> <h3>会场热烈而有序!</h3> <h3>大会由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主持。参加大会的有西南联大的多名校友和海内外一百多所的大学领导,党政各级领导,联大家属,云南师范大学在校师生,大家齐聚一堂。</h3><h3>大会发言的有:</h3><h3>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致辞</h3><h3>西南联大校友代表潘际銮致辞</h3><h3>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代表刘伍明发言</h3><h3>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代表张无敌发言</h3><h3>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代表井慧发言</h3><h3>国外嘉宾代表老挝革命党中央委员,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科技部部长波万坎.翁达拉致辞</h3><h3>宣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贺信</h3><h3>高校代表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致辞</h3><h3>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小三讲话</h3><h3><br></h3> <h3>西南联大校友,北京校友会会长,著名焊接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教授讲话。</h3> <h3>作为西南联大在昆唯一遗脉,云南师范大学在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发展中成长,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材3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被习主席表扬的何志红就是她们中的优秀代表。</h3> <h3>最后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学成果汇报。主要演出者是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云师附中,云师附小的同学们。无论从灯光,舞美还是大屏幕,动感变化都堪称一流!</h3> <h3> 第一篇章 史</h3><h3> 抗战峰火之中,三校师生南下辗转入滇。她从历史走来,她从未曾远去。西南联大在这片土地上刚毅坚卓、砥砺前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句"万里长征",响彻在中华大地;一句"中兴业,须人杰",镌刻于红土高原。历史不会忘记,那南渡的星辰,那教育的荣光!</h3><h3> </h3> <h3> 第二篇章 师</h3><h3> 大学,明徳至善求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三尺讲台的坚守,山区教师的奉献,基础教育的引领,学术殿堂的登攀,无一不体现了理想信念、道徳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内涵。一代代师生弦歌不辍,矢志不渝,投身杏坛,使师之精神源远流长!</h3> <h3> 第三篇章 路</h3><h3> 云南师范大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跻身省部共建高校行列,致力于国家"双一流"建设。未来之路,是一条继续弘扬联大精神的传承之路,是一条加快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是一条助力云南省实现"三个定位"战略目标的奉献之路,是一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发展之路。路正长,歌未央!</h3> <h3>我和对口负责接待的志愿者学生杨振宁合影。</h3> <h3>四姐妹和演员的合影。</h3> <h3>从全国各地来昆明参加纪念活动的西南联大亲属合影。</h3> <h3>下午我们來到学校附近的翠湖公园,它是镶嵌在昆明中心地区的一颗明珠,八十年前,这里是联大学生课后经常散步和游玩的地方。我相信湖水一定还记得父母的青春身影!</h3> <p></p><p><br></p><p>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p><p>2020-01-21 10:55:00 来源: 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p><p>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