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人到中年,不过避免地就会看到亲人们缓慢地逐渐地离开。父亲和外婆的先后离开,让我亲身体验到,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不论对我还是他人。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但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在和朋友吃饭聊天时,由未来我们如何养老的话题直奔疾病和死亡,既然不可避免,聊聊何妨。共同的观点是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老了以后行动不便,对生活的无能为力;万一再有个绝症还要依赖他人照顾,完全成为拖累,颜面尽失,尊严何在。我们期待着未来有机会使用安乐死,以期有尊严的离开。
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曾说过在面对死亡时,家人和朋友变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健康的人害怕伤害临终者;临终的人害怕把所爱的人拉进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这种不讨论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
10年前,父亲在经历了2年病痛折磨后抱撼离开。因为对他有遗憾,心里自责,我用了5年的时间才得以消化他离开的这个事实。在他生病的那2年里,没人亲口告诉他已经身患绝症,一次次的化疗输液导致脱发,身形变得消瘦无力。怕他得知真相受打击,用我们认为好的方式统一口径,试图隐瞒,捡好听的安慰他尽心尽力照顾他。
自毕业后就离开了家的我,与他想处的日子掐指可算。而得知他患绝症的那一年,我的思绪一直陷入混乱中,选择逃避现实,不敢和他真实交流怕自己忍不住痛哭。因为要刻意隐瞒,彼此都有压力,作为家人与他的沟通似乎隔着一层薄薄的纱。他的欲言又止,偷偷流泪,孤独而又假装坚强地与病魔搏斗。看到了他眼中噙着的泪水,我却因自责而手足无措,装作视而不见。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没有真实的交流,没有回应,双方都自说自话,于父亲而言那样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痛苦。10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仍然泪流满面。
的确,死亡是跟随每个人的巨大阴影,这样的痛苦都将难以避免,难以忍受。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是脆弱的、恐惧的、孤独的。面对死亡,如果有人一起交流,我们会感觉到有人在分担我们的恐慌,有人在慰藉我们,有人在理解和支持我们。面对逝者,回应他们最后的想法,让走的人从容离开,让生的人不留遗憾。
即将70岁的母亲在视频中聊到,院子里曾经熟悉的某某和某某都走了,和她一般大的没有几个了。言语里表达着无奈,担心自己如患病会拖累到孩子。其实家人也都自知,相互拥有的日子越来越有限,离开似乎也越来越近。而这一次,我决定好好和母亲聊聊。
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写道:我今年已经100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愿我们每个人早早学会这一课,好好活到终了的那一天。<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