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一辈子修相机的老陈</font></b></h1> <h3>老陈修相机从来都是一絲不苟,他说,起码要对得起影友对咱的信任。</h3> <h3>老陈一心让儿子陈亮继承自己的事业,教儿子的时候即严厉又认真。</h3> <h3>偶而和来的朋友杀上一盘,是老陈一生最大的嗜好。</h3> <h3>生意再忙,老陈也常常出去拍照片,等影友来的时候切磋一番。</h3> <h3>为了跟上时代,老陈常常走出去,了解和学习数码相机的性能,学新型照相器材的修理。</h3> <h1> <font color="#ff8a00"> 忙了一上午的老陈走出店门,揉了揉眼睛,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为生活忙碌着的人们,一直挥之不去的苦涩又浮上眉梢——昨天原单位的老经理曹凤利来告诉他,单位改制已经开始,这几天正在清理账物。一想到自己和老伙计们苦心经营了30多年的照相器材店将不再存在、老陈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br></font><font color="#ff8a00"> 今年56岁的陈连生原是市照相器材经营站的副经理。1967年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吉林市服务公司照相机修理部做修理工。在名师指点下,陈连生很快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业务能手。“初生牛犊不怕虎”,二十多岁的陈连生多次向上级领导提出扩大经营的建议,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批准。他跑上海、南京、去北京、天津,终于把这个开始只有五六个人的小修理部鼓捣成了照相器材经销站,成了有着40多名职工,经营近千个品种、吉林市服务行业里屈指可数的一家专业照材商店。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业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那些机制灵活的私营店抢走了他们大部分生意,到九十年代中期,商店效益日渐滑坡,而到了1999年,已经无法经营下去,商店只好关门大吉。终于在1999年年底的那个寒冷的冬天,老陈痛苦的买断了工龄。那阵儿,他苦闷到了极点,终日借酒消愁,半个多月没出家门。<br></font><font color="#ff8a00"> “后来我慢慢认识到,这种大锅饭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会有前途的。”悟开了的老陈重新振作起来,“我就不信,靠自己的手艺吃不上饭。”他用买断工龄的2万5千元和东挪西借,办起了照相机修理和照相器材销售店,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店。不仅待业的儿子和儿媳有了工作,还招聘了两名下岗职工。他说,现在我也能为国家分忧了。<br></font><font color="#ff8a00"> 老陈修了30多年的相机。算起来,经他修过的照相机至少也得有个一二十万架。吉林市摆弄照相机的人,没有不知道陈连生的。他做生意不“黑”,一些下岗后干个体照相的,或者是学生来修照相机,他经常只收个成本费,碰到困难点的,就干脆不收钱。有时,顾客来取修好的相机时,他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大家解答,甚至主动教授人家使用方法。“我也是个下岗的人,能帮助别人时就帮一把。”老陈常说,做人要讲良心,做生意必须得有职业道德。</font></h1><h5> </h5><h5><font color="#39b54a"> 原发表于2001年1月5日《江城晚报》</font></h5><h3><br></h3><h3>后记</h3><h3>陈连生老大哥离开我们已经好几年了,至今还让很多熟悉他的影友时时想起。我尊敬他,是他的为人,是他的真诚,是他的执着,是他的敬业!今天把他的故事发在朋友圈里,也算是一种怀念,一个纪念吧!愿陈大哥在那边更好地为朋友们修理更高端的数字相机,记录西方极乐的美好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