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军旅再回首之八)</h3><h3> 指导员的爱情故事</h3><h3> 海中石/文</h3><h3> </h3><h3> 部队几年,和经历过的连长们一样,我也曾经被三位指导员“领导”过。</h3><h3> 新兵连时的指导员刘寅生,教我搞板报、弄橱窗、写美术字,接触时间只有8个月,但印象深刻,是激发我舞文弄墨兴趣愈发浓厚的“引路人”;第二位指导员何贤荣相识近3年,早已娶妻生女的他为人谦和低调,加上勤奋能干,后来官至师级领导,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与楷模;我的第三任指导员张波,是山东青岛人,按照部队当时的叫法,是“家门口兵”。在青岛,一个连队里,有几个“本地兵”,不算什么新鲜事。就说我们连吧,60来号人,算上干部,有八位是当地的。</h3><h3> 张波指导员身形消瘦,皮肤不算白,体重估计也就60公斤左右,相貌清秀,但算不上俊朗。他来我们连队时,我已经是第四年的“老兵”了,所以,老张对我一直比较客气,这让我非常感动。</h3><h3> 指导员的家庭背景据说也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从外地调了回来。印象中,虽是“家门口兵”,但他回去的次数并不多。那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制度,按照当时我们部队的规定,“本地兵”可以在周日早晨回家,晚上六点之前归队,特殊情况的不能超过熄灯时间。我们几个老兵私下里了解了一下,原来,年近30的他,还没有对象,难怪!</h3><h3> 我们是通信部队,所承担的任务是确保军用电话线路的畅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所划分的几个专业,我们单位的机务室,光业务技师就有5、6位。这些技师可都是部队院校毕业科班出生的,这也许就是那句俗话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吧。就拿我们载波专业的女技师来说吧,一位是年近四十的成熟女性,一位是军校毕业不久、芳龄二十五六的本地姑娘。在我们这个98%是男兵的连队里,这“两朵军花”,在我们心中,那份美丽、惊艳,那真是没得说。</h3><h3> 说起来也巧,年轻的女技师和我竟是本家,也姓袁。她1米63左右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白皙的面孔,长相虽说不上“貌美如花”,但却是端庄、文静,十分耐看。据说,袁技师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是我们舰队的一位老领导。平时,她说话轻声细语,待人和蔼可亲,更是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梦中女神”,给我们“一号机务室”的战士们都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其实,袁技师虽是我们连队的人,但每天只是中午在连队食堂吃一顿饭。饭前来,饭后走,似乎和这个连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原来,作为本地的军官,她早晚都是在家用餐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轨迹,与普通百姓正常上班没有两样。</h3><h3> 指导员这个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烟民”。每天早晨,指导员的习惯是,披上衣服点上一根烟,吸完了,开始起床洗漱。早饭前又是一支烟,365天,基本是雷打不动,周而复始。一般来说,部队里的政委、指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一般都具有“演说家”的特质,但我发现,其实我们的指导员是个性格内敛,并不是喜欢多言,或者说并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的人。至少机务室的那些技师们来连队吃饭时,他显得并不热情,“淡”得很。</h3><h3> 1992年的夏天,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我们连队产生:指导员和袁技师竟然是“一对”,而且早就好上了。再就是,他们已经选定,在某一个良辰吉日将举行婚礼。说实话,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我们95%的战士,都会有“打死我也不相信”的感觉。在我们看来,这两人,真是“浑身不搭界”的两种类型的人,呵呵,还真就走到了一起。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不得不佩服他们二人的“演技”。在连里,从来没看过两人说过一句话。袁技师爱说爱笑,指导员沉默寡言,他们怎么就“暗度陈仓”了,让人禁不住佩服有加。日子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我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走好自己军旅生涯的每一步。</h3><h3> 虽然张指导员与袁技师的爱情已经修成正果,但我们战士心中的好奇,却从来没有减退。无奈的是,用“密不透风”来形容我们指导员的保密功夫,应该是最恰当的词汇了。</h3><h3> 也罢,何必强求因为与所以呢,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与未来的生活,幸福就行。20几年一晃就过去了,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咋样了?或许,他们的孩子早已大学毕业,也说不定也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战士了。如果是这样,希望他(她)的保密原则,比他(她)的老爹老妈还要棒!</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