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制手工青团和麻糍

宁波小鱼

宁波农村至今盛行手工制作麻糍和青团的风俗。尤其是在清明前后,艾草蓬生的季节,做一些绵软可口,清香四溢的青团或麻糍,用来招待客人,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象征。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被邀请去参与亲手制作了一次青团,并记录了整个过程。 艾草宁波人也叫“青”,采摘下来后,用大锅水煮。锅内加少许碱,10多分钟后取出,沥水晾干。 把结成块的艾叶团,一一掰开,有利于蒸煮,并和面团均匀混合。 共享劳动的乐趣。 糯米和粳米磨成粉,按4:6的比例混合后,加水调和,并拌匀。 面粉最终放到一个木桶里进行蒸煮。 下面是米粉,上面铺上艾青,隔水大火蒸二十来分钟,等面熟了即可。 这是用来手工打制的石臼和棒槌。 打制面团,是一个体力活加技术活。需要两人协同配合,一人抡大锤,一人不停翻动糯米团。 咋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危险。完全取决于两人配合的默契程度。 在一次次的捶打中,米团和艾青得以充分混合均匀。这道工序十分关键,最后成品嚼起来是否有韧性和劲道,得看打制的火候。 没有一把子力气,还是不要去轮锤吧。 金黄色的松花粉,这里起到干粉的作用,以免擀面时面团和砧板粘在一起。 洒上松花的糯米团,热气腾腾,还有一股清新的香味。 将打好的青团,趁热用擀面杖擀平。期间还要来回翻几次面,摊上松花粉。中间自己去试了一次,感觉面团很烫,用手根本拿不住。 用刀快速地切成小方块,一般是10厘米见方,1厘米厚的小方饼。 这就是宁波人所说的麻糍。 因为没有凉下来,所以软软地还有粘性,需要在外面晾干。 麻糍的最后成品。 接下来是制作青团。如上同样的步骤,做出米团,然后捏出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团子。 将炒制好的馅料,如芝麻粉,白糖粉或红糖粉等,加入到捏成碗状的米团里。 封口后就成为一个带馅的青团了。个人觉得青团比麻糍味道更好一些,毕竟口感上更加香甜。 用特制的雕花模子,把青团按压一下,完成印花工序。 一个漂亮的“福”字青团,便制作完成了。是不是很有食欲的感觉? 依然是一个个平摊开,晾晒到竹箩上。 这是最后的劳动成果,满满的成就感。 一样看似简单的传统美食,从其备料到加工制作直至最后完成,离不开道道复杂的工序。麻糍和青团的背后,蕴含的是舌尖上的美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