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初 冬 时 节 话 番 薯</h3><h3> 李 建 军</h3><h3><br></h3><h3> 时值初冬暖阳天,朋友圈不少人在晒晒薯皮、做薯糕的图片。不由勾起了我儿时与番薯有关联的一些记忆。</h3><h3> 出生于60年代中期的我,老家住在大围山下的东门老街上。虽没有过过苦日子、经历过冇饭吃的生活,但番薯、薯丝拌饭甚至是米少薯丝多却还是吃过。那个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栽番薯,会晒薯皮、薯丝。番薯、薯丝甚至是不少家庭的半年粮。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描写大围山陈谷村的一首民谣:“有女莫嫁陈谷栋,番薯堆齐屋栋,不吃肚子饥,吃了肚子痛”。</h3><h3> 记忆中,我的爷爷特别会种番薯。那时,爷爷家单家独户住在大围山乡青兰桥村东坑组一个叫老虎崖前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供栽种的土地很多。爷爷每年都会将这些土地深翻,然后,下足猪牛粪和冬茅杂草沤制的土杂肥,撒上一些化过了的石灰消毒,在这个基础上栽下薯秧。这样种出来的番薯个头特别大,产量高,味道甜。单个重量有七、八斤,一蔸番薯挖得五、六只大番薯。待番薯成熟挖回家后,爷爷每年总会挑一些皮薄肉嫩的红白番薯除去泥巴后,连薯藤根一起,用绳子或棕叶将三、四只番薯一扎,吊挂在木制楼板的梁柱上,待风吹干一段时日后,取下来生吃痨番薯,那种脆甜的味道如今还让我垂涎三尺。</h3> <h3><font color="#39b54a">冬日清晨,人们在用传统方法在竹折子上晒蕃薯皮。 (涂莹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刚刚煮熟待晒的蕃薯皮 (涂莹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老农和他的红蕃薯颇似当年爷爷种蕃薯的情景</font></h3> <h3> 从懂事起,我就跟着父母开始了与蕃薯打交道的岁月。</h3><h3> 春天,小小年纪的我,放学后或放假天总会被父母抓“俘虏”,带着去自留地里栽蕃薯。父母挖土整厢施肥,我就放薯秧。蕃薯藤长茂盛后,就要去翻薯藤,以免薯藤根深入泥土长担茎蕃薯,影响蕃薯的产量。一般从薯秧入土到蕃薯成熟,中间至少要翻二次薯藤。</h3><h3> 深秋时节,蕃薯成熟了。就先将薯藤一担一担割回家中晾晒在屋檐下的梁柱上,留着给牲猪作过冬的饲料。</h3><h3> 割完薯藤后就开始挖蕃薯。因为人小,我挥不动锄头去挖蕃薯,就跟在父母身后边,摘薯根去泥巴。除了一些准备留作cao蕃薯吃的不将薯根摘掉外,其余的蕃薯统统摘去薯根和根须装入箩筐,每次总要忙到断黑边才收工。</h3><h3> 收工时,父亲还要挑着一担担的蕃薯来到小溪边,将大半箩筐的蕃薯浸入溪水中,一只手紧抓着箩绳,另一只手将一根“T”字型的洗蕃薯竿插入箩筐内蕃薯中反复搅动冲撞,这样反反复复地洗上五六分钟,半箩筐蕃薯就基本上可以洗干净。比起用手一只一只去洗要快多了,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既省力又省时。</h3> <h3><font color="#39b54a">刚出土的蕃薯</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摘根去须后的蕃薯</font></h3> <h3> 挖回家的蕃薯除了做儿时小伙伴们的零食外,也还有蛮多的利用价值,主要是晒薯丝和薯皮。</h3><h3> 就着初冬晴天的暖阳,父母总会天未亮就起床刨薯丝。刨薯丝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单刨,一种是厢刨。</h3><h3> 单刨就是选择一块木板上装好薄薄的镀钢小铁板,铁板上并列着多个小孔。刨薯丝时,将单刨架在箩筐上,一头顶在墙壁上,父亲一手抓蕃薯,一手抓着单刨,将蕃薯在刨子上速度极快地搓撸刨成丝,直到剩下一小块蕃薯皮时,才放慢速度地通过刨铁。不然的话,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刨掉手掌上的肉。我就有过薯丝刨“吃肉”的经历和教训。 </h3><h3> 冬日清晨,厅屋中总会传来“啲嗒,啲嗒”的刨薯丝声,一声声清晰动听,似清晨的劳作佳乐,更似家风传承。一丝丝蕃薯落入箩筐之中,汗水流溢在沧桑之上。</h3><h3> 厢刨就是在一块比单刨宽许多的木板上装上更宽的刨铁,再在刨铁的上方用木板做成一个可以活动的箱子,箱子上再放一块盖板。用厢刨时,一次可以将几只蕃薯或更多的小蕃薯一并装入刨箱中盖上盖板来回搓撸。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不用耽心刨铁会“吃肉”。但是做或买厢刨的钱要多多了,也只有那些蕃薯产量多的家庭才会配有厢刨,一般刨蕃薯丝不很多的家庭难得置有厢刨。但乡邻之间需要时会借着用用。</h3><h3> 晒蕃薯丝有两个用途,一是蕃薯丝拌饭吃,当粮食:二是洗薯粉。将刨好的薯丝放在大木桶装的清水中反复揉搓后捞起薯丝晾晒后即成薯丝干。洗薯丝后的水经过沉淀后倒掉,厚厚一层薯粉挖出来放在竹蔑子做的晒簟上晾干。薯粉可是营养价值极高且用途广泛的美食材料。既可做成清热下火的饮品,也可用来煎薯粉鸡蛋,还可做成玉兰片、薯粉皮和粉丝。浏阳有名的羊肉炖粉皮就是薯粉做的粉皮才好吃。</h3><h3> 洗了薯粉的蕃薯丝更白净,但未洗粉的蕃薯丝味道更甜,用木甑蒸出来的薯丝饭溢满清香,吃到嘴里也充满淡淡的甜味。只要有一点自制的剁辣椒就可以吃上满满两碗薯丝饭。</h3> <h3><font color="#39b54a">老人在用厢刨刨蕃薯丝 (罗承丰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用晒簟晒的蕃薯丝 (罗承丰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人们在晒蕃薯丝 (罗承丰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晒好了的蕃薯丝 (罗承丰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用这样的木甑蒸出来的薯丝饭香喷喷(罗承丰摄)</font></h3> <h3> 相比于晒薯丝,小伙伴们更喜欢晒薯皮。东乡晒薯皮与北乡有些区别,北乡多以晒薯糕为主。东乡晒薯皮是先将蕃薯用皮刨一片片均匀地刨好,之后放在开水锅内煮至用手指掐得进才捞起来,趁热放在竹蔑子做的晒簟上或折子上。那时的晒簟多放在秋收后的稻田中晒薯皮。晒薯皮的人需脱掉鞋子,或穿着洗干净了的鞋子站在晒簟上用手一片片捡着均匀排列好。用折子晒薯皮多半架在木架子上,人只需站在折子边用手去捡薯皮。且折子因为通风透气好如晒簟,更容易干些。</h3><h3> 因为刚出锅的薯皮还很烫,小伙伴们用手捡薯皮时,一边是霜冻手冷,一边又是薯皮烫手,不时会将手放在嘴边哈哈气,好似没那么烫的感觉。天气晴好,薯皮一天可下折子。一般要晒三天,薯皮才能入袋收藏。</h3><h3> 小伙伴们最喜欢晒完薯皮后,用煮完薯皮的水熬糖蕃薯吃。因为煮薯皮时沉淀下来的蕃薯糖份多,人们就会选择一些不适合刨薯皮的小蕃薯用于熬糖蕃薯。这样熬出来的糖蕃薯甜而不腻,清香扑鼻,让人垂涎。因为都知道晒薯皮就有糖蕃薯吃,因此,小伙伴们知道谁家晒薯皮就都会赶过来帮忙,煮薯皮的空隙也是小伙伴们聚伴玩耍的好时光。</h3><h3> 除了晒薯皮时熬糖蕃薯吃让人喜欢外,冬季到榨油铺里用茶壳灰或柴火灰煨蕃薯吃和用新榨茶油炒蕃薯焖糯米饭吃,也是农闲时节人们喜欢做的事。</h3> <h3><font color="#39b54a">人们在刨蕃薯皮 (林加卉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将刚煮好的蕃薯皮起锅 (林加卉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用竹折子晒好的蕃薯皮 (林加卉摄)</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茂盛的蕃薯藤</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柴火煨出来的蕃薯</font></h3> <h3> 那时候,家里穷,细伢妹子一年到头都冇得零食吃。妈妈将晒好的生蕃薯皮第一年藏在一个很深的瓮缸中准备留着过年做换茶吃的。想不到被我们三兄弟发现了。每天中午散学,三兄弟回家后就“互相配合”,把一个人将头和手伸进深深的瓮缸中去将生蕃薯皮抓出来,另二人就一人抓脚、一人扶缸,防止缸倒。然后,每人装几衣裤袋子生蕃薯皮去学校里吃。不几天,一大缸生蕃薯皮就装到我们三兄弟的肚子里去哒。</h3><h3> 等过年妈妈做换茶时,找蕃薯皮就只剩了一只空缸。第二年,妈妈学”聪明”了,她将生蕃薯皮用一只蛇皮袋子装哒藏在婆婆生前做好的棺材中。没想到这一“秘密”仍被“饥不择食”的我们三兄弟发现了。于是,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每天三兄弟合力将棺材盖慢慢抬起,抓了几把生蕃薯皮后又原模原样子将棺材盖盖上去。妈妈心想过年应该有换茶吃了。冇想到,等到年脚下炒换茶时,棺材内又只剩哒一只空蛇皮袋子。急得妈妈直流眼泪,只好临时去邻舍屋里先借点子薯皮过哒年。</h3> <h3><font color="#39b54a">今天被人们端上了餐菜的紫蕃薯</font></h3> <h3>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已40年了。如今的乡村今非昔比,多数人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即算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经过党和政府组织的精准帮扶,做到了吃有保障。靠吃蕃薯填饱肚子解决温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h3><h3> 现在尽管栽种蕃薯的农户已是屈指可数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蕃薯品种不再是过去的红白蕃薯两种了。现在有专门生吃的苹果蕃薯,也有专门用来蒸着吃的含淀粉丰富的板栗蕃薯和富含微量元素被称为抗癌能手的紫蕃薯,还有专门用于洗蕃薯粉的蕃薯和吃薯藤苗的蕃薯。</h3><h3> 如今人们也会经常蒸蕃薯吃,会晒薯皮、做芝麻薯糕,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去买些薯丝来拌饭蒸着吃,但不再是为了充饥饱肚子,而是为了改善身体的肠胃结构,调理身体所需。</h3><h3> 小小蕃薯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h3><h3><br></h3><h3> (图片除署名者外,其余均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