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山西平定县岔口乡麦家岩村,是一个坐落在太行山麓中的一个小山村落原有村名800多人口,伴随着逐步扩大城镇化的进程,现在村里常住人有40余口人了,而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行将成为又一个消失的村落。</p><p> 这里所阐述的是以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为缩影而讲的一个故事。</p> <p> 一个深秋的早晨,我们踏着晨雾来到这户老人的院子里,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听到脚步声,老人打开房门热情而高兴的把我们让进了屋里。</p> <p> 古朴的院落刻画着历史的沧桑,石砌的窑洞见证着农耕文化的足迹,这个曾经人畜兴旺充满生机的小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如今也寂寥。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个小院里长大、生活,最后又形单影只独守了三十余年至今。</p> <p> 老人和我们一番寒虚问暖之后,就坐在炕头上侃侃而谈的拉起了家常,原来老人童年丧母,因母亲的去世,她9岁时便给一个李姓的人家做了童养媳,公婆、丈夫对她都很好,老人一生未育,老人夫妇把一个侄子养大成人成了自己的儿子,长大的儿子到城里的煤矿找了工作,如今的儿子已做了煤矿的一个领导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p> <p> 原来老人还是一位四七年就入了党的一名老党员,老人骄傲地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年轻时还担任过妇联主任,带领妇女们做了很多党交给的任务,至今还在按时交着党费。</p> <p> 数十年来,老人亲历了家人一个个的离她而去,如今只剩她孑然一身还在守候着老院子,追忆往事的一些困苦,老人不免有些伤感。</p> <p> 如今,丈夫先她而去,儿子进了城,只剩下老人独守空宅。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政府每年给老人一千多元的生活费。儿子、儿媳都很孝顺,有时间就来看望老人,并带来老人吃、穿、用的一切,每月还给老人一、二百元的零花钱,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是很富裕的生活了。</p> <p> 老人告诉我们:她十二、三岁就开始抽烟了,至今烟龄已有八十余载了,可谓“道行”深厚啊!如今,老人一天至少要吸两包烟。儿子每每回家至少要带十余条香烟回来满足老娘的嗜好。</p> <p> 老人谈起自己的吸烟嗜好来很兴奋,从柜子翻出当年自己用过的眼袋向我们展示起来,说眼袋怎么怎么好,特意还说烟嘴是块很好的玉石做的,说着自己点着吸了一袋本地产的“旱烟”。</p> <p> 这些“有害健康”的物品几乎伴随了老人一生,老人操着挺得意的乡音和我们说:都说吃烟毁身体了,我吃烟吃了八十年啦,身体甚毛病也没有,我这辈子就待见吃烟。90岁的老人很健谈,而且口齿清晰,思想敏捷。</p> <p> 老人拿给我们看故去亲人的照片,讲起了当年和亲人们在一起相处的点点滴滴,看得出老人对以往相处的日子都是她美好的回忆。</p> <p>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老人深深地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远在城市里居住的儿子一家,然而,儿子长大了,总归是要离开母亲的,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使老人不禁凄然泪下。</p> <p> 当谈起儿子一家人时,老人家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甜美的笑脸,她告诉我们说:儿子、儿媳十分孝顺,唯有的一个小孙女也很懂事很讨人喜爱,儿子的一家令她时时挂念在心里。</p> <p> 又问起老人为什么不到城里儿子家享清福去,老人说:城里吃、住都不惯,还是在乡下这好,清净又熟悉。</p> <p> 老人干活很麻利,从院子里拿了几个干的玉米棒点着放进火灶里,很快火就生着了。</p> <p> 老人有条不紊的坐锅开水,忙着做饭前的准备。</p> <p> 老人在做山西面食——犁疙瘩,看着90岁高龄的老人干活如此的娴熟,不禁让人感叹,想着老人年轻时也一定是个里里外外干活的一把好手。</p> <p> 一会功夫,老人做的犁疙瘩出锅了,看着那热气腾腾刚出锅的面食,心中不免有些佩服老人干练的身手和硬朗的身板儿。</p> <p> 常年的独居生活,让老人有了一个很强的生活自立能力和习惯。</p> <p> 老人吃着自己做的梨疙瘩很是有味,可能习惯的饮食都是美味佳肴吧。</p> <p> 老人的生活用品虽说谈不上丰富,但对于一个孤寡老人来说也足够了,儿子给买来的方便面、奶制品以及一些营养品已是寻常必备之物。</p> <p> 一台老式电视机,是伴随老人排遣寂寞的重要工具,也是老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老人的习惯是只有晚上才会看电视。</p> <p> 秋天的午后,阳光是和煦、温暖的,老人没事了就时常在自家院子里悠闲的晒晒太阳,抽抽烟。</p> <p> 老人也时常坐在场边的石头上,和下边院子里的邻居唠几句家常。</p> <p> 我们要走了,老人依依不舍的坚持把我们送到院门外,我们走了很远了,老人还一直站立在那里向我们挥手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