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

旭仲散文

<h3> 贺兰山下</h3><h3> </h3><h3> (一) </h3><h3> 盛夏,从银川驱车五十公里,直面贺兰山。</h3><h3> 一座雄伟的山,绵延两百公里,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巍峨壮观。东瞰黄河河套,西览银川平原。</h3><h3> 一座智慧的山,雄伟山势削弱西北高寒,阻止东风西进,遏制沙漠东移,将草原与荒漠分界,将牧区和农区划界。</h3><h3> 一座孤独的山,西夏陵园静卧山底,千幅岩画默语万年。</h3><h3> 一座强健的山。关中之屏障,河陇之咽喉,扼守兰州、西安,历来为兵家必争,地下长城的宏伟工程足以见证,高墙遗痕,烽火台残迹,依稀可见千军万马云集的战火硝烟,有诗赞“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h3><h3> </h3><h3> (二)</h3><h3> 贺兰山,古称“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银川平原应运而生。</h3><h3> 银川平原,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先民们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流淌至今,孕育出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唐人诗赞“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h3><h3> 明末清初,文人雅士在咏唱平原之上沟渠交织、湖泊珠连美景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的水乡风光。“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长此以往,至清雍正年间,作为地域名称的“银川”载入史册。</h3><h3> </h3><h3> (三)</h3><h3> 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东麓,南北长30多公里,东西宽4公里。银川世界岩画馆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专题博物馆。岩画,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巨大史诗,上古人类于天地对话的记录。</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贺兰山岩画发现者李祥石公布贺兰山岩画研究时,其知名度一跃冲天。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刻在山门旁的短短两句道出了贺兰山岩画独特魅力。行走在峡谷中,一幅幅记录和表现三千至一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等生活图片扑面而来,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还刻有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字对岩画的诠释,意为“能、昌、盛、正、法”,精辟地概括了西夏先民的观念及文化内涵。</h3><h3> 最具盛名的太阳神岩画,呈人面状,环眼阔鼻,双目圆睁,头部与眼部均有光束图形。太阳是人类自然崇拜尤其是天体崇拜的图腾,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神灵形象,虽然饱经风霜,仍光芒四射,体现了太阳神的神圣与威严。</h3><h3> 岩画非贺兰山独有,然而,贺兰山因岩画则更具灵性。观完岩画,仿佛从繁华的现代“穿越”到蛮荒的远古,实现真正的时光“穿越”。</h3><h3> 贺兰山岩画产生的年代从原始社会直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时间跨度大,至今尚不确定。自发现以来,它给人们的震撼和引发的问题几乎同样多。</h3><h3> 有关岩画内容、年限、创作族群等,研究者各持己见,贺兰山岩画上空的这些谜团至今依然烟云缭绕,诸多观点都陷入一种不可确定中。</h3><h3> </h3><h3> (四)</h3><h3> 走近西夏王陵,以西夏文雕塑的“大白高国”四个大字高耸, 据说“大”是历代王朝自尊的专称,借以表示国家政权之神圣和至高无上之尊贵;“白高”,是因为党项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上游处水色并不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党项人自古也有尚白的传统,为此用国名来传颂。</h3><h3> 西夏王朝,为少数民族的一幕经典。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为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h3><h3>  中国的各座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h3><h3> 史料记载,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代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里水草丰茂,族群逐水草而居。</h3><h3> 战国后期,秦国与匈奴就贺兰山地区统治两易两归。 汉唐时期均以战取胜,汉族政权方能再次延伸至贺兰山地区。明朝,宁夏是明廷的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为明廷与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直至清朝,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落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h3><h3> 铁流滚滚,战马嘶鸣,贺兰山,站在这座巍巍屏障下,遥想古战场,多少将士浴血奋战创伟业,多少儿郎顽强守卫建奇功。</h3><h3> </h3><h3> (五)</h3><h3> 贺兰山,一座磅礴的山,一座豪迈的山,多少旅人思绪为你涌动,多少壮士豪情为你绽放,多少激情为你感慨,多少唏嘘为你喟叹。 列代歌颂者以唐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明人徐勃《送康元龙之灵武二首》最为经典。 </h3><h3>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h3><h3>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h3><h3>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h3><h3>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h3><h3> 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h3><h3> 《送康元龙之灵武二首》</h3><h3> 贺兰山下战尘收,君去征途正值秋。</h3><h3> 落日故关秦上郡,断烟残垒汉灵州。</h3><h3> 胡儿射猎经河北,壮士吹笳怨陇头。</h3><h3> 城窟莫教频饮马,水声呜咽动乡愁。</h3><h3> 即使是七月,万物茂密生长,贺兰山却没有给出好的颜色,黑黢、静默。站在山下,仰望。贺兰(蒙语意思为骏马)山,正如他的名字,在广袤的原野里,像一匹骏马呈奔驰状屹立在天地间,流云在山顶飘荡,炫目的蓝天映衬,雄伟而壮观。七月烈日喷射进山体,每一座峰,每一道谷,安然若素。</h3><h3> 贺兰山啊——忍不住一声长啸,啸声在峰谷间穿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我敬仰你浩荡无垠的气魄,我膜拜你灿若星辰的辉煌!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