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听过的甚至自己做学生经历过的课,一直以为安排紧凑、课堂容量大的课才是好课。可是吴非老师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在课上,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你的这节课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下节课他就要靠“坚持”了。有些教师总批评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却没有想到学生这方面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学生”。一语点醒梦中人!确实,孩子并不是机器,注意力的保持不可能一直在线。所以施教时不能贪多,一味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记得去年暑假,我曾带着儿子一起学习培生英语。开始我充满了耐心和期待,孩子接受得也很快。每天一小本,共计八页,快的时候不出10分钟就可以跟读得像模像样。慢慢地,贪婪的我开始要求孩子三天脱离录音自己照图说一本,没想到他有时当天就能完成。后来,我又得寸进尺,要求一天学两本,照图复述上一课,然后跟读下一课。再后来就是每次先复述前面学过的一到N课,再跟读新的内容。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大容量教学”换来了孩子的强烈抵制。暑假之后我们就终止了一切学习,开始我是赌气,后来发现这真的没什么。多学一个单词并没那么重要,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才是最可贵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后来我们在夏老师的推荐下,接触了“某马英语”。生动的视频加上浅显的内容,以及充满赏识的打分系统,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虽然每天还有大量绘本可以选学,但是这次我有了前车之鉴,稍作引导后人家没有任何意向,也就立马作罢。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将近一年,孩子的口语输出有了很大的进步,学得也更主动了,这就够了。虽然这种方式不能很快达到我的要求,但是孩子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最重要的是在未来成长的日子里,他还可以与之愉快共处,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由此可见,急于求成只会导致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过程,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存在拔苗助长之嫌呢?作为资深教师,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信心满满,总觉得讲得那么清楚有什么不会呢?</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而就在上学年,我新接手的班级接连两次检测都是倒数一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这么差?讲过,也改过,作业每天都在做,那么是课堂听讲的问题吗?可是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按照我的要求,抬起小脑袋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呀!再有问题就是我说的他们没听进去,更没理解。于是我调整战略,把“一言堂”模式改成“小老师开讲”模式。这里的小老师分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的“小老师”,由学习优秀的同学担任,其他同学通过拜师选举的;另一种就是人人都是“小老师”。平时除了新授课,普通练习课基本全部教给学生,而且讲题者由我定。根据题目难度找适合的学生讲解,有问题则我替补。慢慢的,我发现课堂有了起色。发言的不再是那么几位同学,每道题我在选定小老师之前,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准备。最后剩下五六分钟,我会让孩子们自己订正,或下位找自己的“小老师”讲解。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就这样,每个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适当的“留白”也给孩子们以消化吸收的时间。期末考试孩子们居然一举夺得桂冠,家长激动得给我留言,说这是他们数学学科的第一个“第一”。其实是不是“第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改变被动听讲的方式,慢慢形成“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意识。而我在其中的成长,更是飞跃式的——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及自以为是的教学意识。慢慢地,我醒悟到教师最牛的不是比学生知道得多,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姿态,而是“懂”孩子——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时时停下来看看孩子们的“学”,才可能真正走到孩子中间,真正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效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吴非老师说:“一节课开合自然,张驰有度,学生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才是合格的课。”我想这其中传达这样一个理念:“教育的特征是‘慢’”。在这个世界上,许多许多好东西都需要时间,同时每一样好东西都值得等待。孩子的成长就是个“慢”功夫。在这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中,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真的需要擦亮眼睛,放稳心态,去了解并理解每个孩子,把握规律,才能做个合格的教育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