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象之背》这本书中,有一段话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当你拒绝成长,对生命和生活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其实就是陷入了等死模式,我们的老去是从不学习不成长开始的。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在路上的学习状态,一旦我们停滞不前,那么我们其实也陷入了一种“混吃等死”的状态。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走在学习的路上,不断成长。因此我有幸能够加入语文国培的大家庭,加入这个让我们成长、学习的大平台。</h3><h3></h3> <h3> 我们因为相同而走到一起,因为不同而成长。第一天的培训,邓阳老师与我的“不同”,我从他身上汲取很多教育的能量:及时多维地评价学生,用发光的言语激励学生,比如:我看到你的眼睛有光、你很有想法、你的状态很好请保持下去等……给学生的心里种上一颗热爱学习的种子;优秀的教师,是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领他们探索生活的内在气质,邓阳老师用接地气的生活实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语言的特色,同时从实例中给学生生活的启示:学会热爱生活;邓阳老师本身所散发的热情的能量,感染每一位学生,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的职业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对职业有多热爱,而邓阳老师所展现出来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h3><h3></h3> <h3> 毛泽宏老师带给我的“不同”,滋养了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本身极高的文学素养,把传统文化加入课堂,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文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常听到一句调侃: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你绝不可能一天读成林徽因。知识素养的积累,绝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成长。能够把金文等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足以可见毛老师文学底蕴的深厚。</h3> <h3> 下午,马乐校长带给我们更是“不同”的教学“策略”,而这些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我们对待语文教学有更加不同的思考和认识。比如说,评课的四个根据(根据文本特质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根据学情优化教学策略),这对于一些经常参与的评课、议课活动的语文老师来说,有了系统全面的认知,对以后的教学也更有了整体的把握和思考!马校长《基于策略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的讲座,借助课堂实例,展示一些教学策略,简单易懂。让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叹:哇,这个教学角度很新颖独特,我下次可以试试……</h3><h3></h3> <h3> 线下培训第二天,相同的参与人员,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收获和思考。</h3><h3></h3> <h3> 培训在翟向阳老师的课堂中拉开帷幕,翟老师以古诗词导入文言文,颇具新意。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头痛的就是文言文,而翟老师能把接龙游戏带入到文言文教学中,课堂便也更加活泼有趣。对比阅读,更是带入更多的对比思考,有对比,就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成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文章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角度,智慧来自更多角度,卓越来自更多思考。</h3><h3></h3> <h3> 接着黄颖老师的微讲座,黄颖老师,我从第一次培训见到她,我就记住她的样子和名字。吸引我的是她身上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生命状态以及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那一股刚劲儿。听过她的几次微讲座,内容实在、贴近教学生活,启发性较大,这次的《初中语文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微讲座依然内容实在、有启发性,就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提出了解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教读和自读如何处理,名著阅读如何完成),针对问题,黄老师给我们建议了一些接地气的语文教学策略,要做一个“学生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所以爱上学语文”的语文老师;上好第一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h3> <h3> 杨澜说,就如一棵树,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姿态,岁月里它有不同的承载,不能要求它同时拥有花朵和果实,但成长是它永恒的追求。成长是一棵树永恒的追求,更应该是我们每个老师永恒的追求,不断学习,不断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