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包河国际摄影周11月19日在合肥拉开序幕。据报道:本届摄影周由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政府、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办,为期七天,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67名海内外摄影师和名家精品参展,在合肥包公园、亚明艺术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六大展区,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奉上82个展览、2625幅作品。</h3> <h1>这次摄影展门类众多,风格各异;作者年龄也相差悬殊,上到90多,下到10多岁;呈现出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h1> <h3>这张照片表达了效忠祖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为坚守岗位无法回家照顾病重的妻子而留下诀别时刻不能相见的遗憾的复杂痛楚心情。优秀的新闻照片在这里也是经典的艺术照片,让人对子弟兵不得不产生由衷的敬佩。</h3> <h3>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一条生命也不放弃。</h3> <h1>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几十年,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使各行各业焕发了生机。许多照片记录下改革初期的影像,让人倍感亲切。</h1> <h3>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期望,孩子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压着孩子也压着家长喘不过气,这张照片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谛。</h3> <h3>爱,这是个美好的字眼,却又是那样沉甸甸的。</h3> <h3>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饱含了丰富的情感。作者提取父亲把孩子紧紧裹住,唯恐在行程中受到一点风寒的局部,表达了父爱的心怀和细腻。</h3> <h3>几个工人剪影被远方多彩的高楼大厦衬托出劳动者的伟大,人们不会忘记“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h3> <h3>黑与白</h3> <h3>大与小</h3> <h3>哪怕一面墙,都是摄影家眼中的好题材。</h3> <h3>风光摄影不仅仅出自大师们的手笔,也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喜爱的题材。这些作品出自黄山宾馆的经理、员工之手,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嘛。美哉!</h3> <h3>大画幅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让人惊叹不已,好的相机掌握在有思想的摄影人手中,不出力作才怪。</h3> <h1>新闻纪实专题照片真实再现了历史和现实。精准扶贫、节能环保、助学帮教等组照,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和阶段表达其变化。</h1> <h3>看到家庭老照片出现在展厅里倍感亲切。这些照片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这也充分证明了照片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不是艺术胜似艺术。</h3> <h3>个展也吸引了不少观者的视线,赢得赞誉。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通过摄影师的眼和手,记录下来,传递下去,无论是自娱自乐还是丰富人们眼界,何乐而不为。</h3> <h3>摄影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就象绘画一样各种流派应运而生,抽象的、印象的等等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h3> <h3>什么曲高和寡,什么晦涩难懂,只要能满足作者的心理发泄和情绪表达,只要能使一些观众产生共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h3> <h3>在专题影展中,各色各样旧式邮箱邮筒的照片汇聚一堂,生动体现了那个书信年代的必须,通过这形形色色的老邮箱,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里弄和胡同,联想到左邻右舍和乡里乡亲,激发出美好的情愫。</h3> <h3>《白墙》展厅的作品启迪了观众的思路,激发了摄影爱好者的心智,美无处不在,就看能不能发现。</h3> <h3>“鸟人”们的鸟的专题作品同样吸引了观众的兴趣,迁徙的鸟、哺育的鸟、求偶的鸟…… 生动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及生态的和谐多样性。</h3> <h3>国外摄影家摄影作品令人耳目一新。</h3> <h3>其表现形式——</h3> <h3>其表达手段——</h3> <h3>其寓意和深度都让人刮目相看,回味无穷。</h3> <h3>在省图书馆,老摄影家们留下的一批老照片显得十分珍贵……</h3> <h3>卢施福先生也是最早涉足黄山摄影的著名摄影家之一。他用胶片机拍摄的黄山厚重奇巧,许多作品至今也赖人寻味。</h3> <h3>马昭运先生留下的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的历史照片,成为难得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h3> <h3>董青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合肥老照片,后人在原机位重新拍摄对比后,对历史的沿革和发展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老照片的历史价值。</h3> <h3>袁廉民先生前前后后登上黄山何止几十次,他的作品至今被视为经典。</h3> <h3>陈谋荃先生拍摄的一组邓小平考察黄山的照片也让人记忆犹新。</h3> <h3>包河国际摄影周还邀请各大摄影杂志社主编以及许多摄影大家前来交流创作过程和感受,探讨摄影的发展与摄影人的责任、修养与担当。同时,安徽省首届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也为本次摄影周增添了魅力。</h3> <h3>一张图,能表达千言万语,能传递丰富的情感,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只要拿起手机,有心拍点东西,说不定摄影家的门帘就会为你拉开。</h3> <h1>让摄影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心里,让全民摄影活动越办越红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