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合肥有座山,名曰大蜀山。</h3><h3><br></h3><h3>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蜀山不高,也没来过什么仙人,所以至今未能名扬天下。但敝帚自珍,合肥人对此山倒是情有独钟。<br></h3><h3><br></h3><h3>每逢节假日,合肥人总爱相约:“天气不错,下午去爬山吧?”“好啊!2点,老地方,不见不散。”</h3><h3><br></h3><h3>不必指明是哪座山,因为合肥城区就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山。山在城西面,离市中心10公里处,坐上公交就到山脚下了;也不用提前做好体能准备,因为284米的海拔高度,说爬似乎有点夸张,去山上走走或许表达得更为准确。</h3> <h3>倘有人问起大蜀山名字的由来,合肥人会这样告诉你:</h3><h3><br></h3><h3>先说这“大”字,仅仅是跟20公里外的小蜀山相区别,绝没有把这座方圆8500亩的小山往大里吹的意思。</h3><h3><br></h3><h3>再说这“蜀”字,有两种版本的解释。一是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水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所以蜀山以此而命名。二是因为《尔雅》中解释山:连绵不绝的山叫作峄,单独的一座山叫作蜀。因此处孤峰突起,只能是蜀山了。</h3><h3><br></h3><h3>我倒是宁愿相信前者,虽然少了权威性,却很有人情味。出家做了僧人,也还是不能免俗的,因思念家乡,连水都能喝出瞿塘峡味来了,读来不由人不感动。</h3> <h3>大蜀山虽然默默无闻,但它诞生之时,却也曾轰轰烈烈。</h3><h3><br></h3><h3>据地质学家勘测,大蜀山是一座古火山,现处于休眠状态。像这样位于市区的古火山,全国仅此一处。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在大蜀山保存完整。</h3><h3><br></h3><h3>想象一下,3700万年前的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合肥西郊突然烈焰腾空,烟尘满天,炽热的岩浆冲破地表,喷涌而出,如火龙般飞流直下。</h3><h3><br></h3><h3>不知道过了多久,慢慢地,待热能散尽,岩浆流渐渐冷却,便形成了岩浆岩。由岩浆岩形成了今天的大蜀山。</h3><h3><br></h3><h3>在80年代的大蜀山的航拍图上,仍有火山口遗迹,今天自二平台至接近山顶处,仍可见一条近400米的由火山岩组成的火山瀑。这些遗迹,都记录着大蜀山当年的气势如虹,壮怀激烈!</h3> <h3>合肥人上大蜀山,一为看景。看山间云卷云舒,观林中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可见“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故,冬山惨淡如卧”。冬令雪景尤其美丽。每逢瑞雪飞舞,登临山顶,只见银装素裹,雪海茫茫一片。远眺城区,如同童话世界。倘若有艳阳高照,则与白雪相映成趣。</h3> <h3>合肥人上大蜀山,也为放松休闲,锻炼身体。工作了一周,疲了,累了,爬山,微微出身汗,活动下筋骨,深呼吸下新鲜的空气。</h3><h3><br></h3><h3>与偶遇的同学、同事,亲切地道声“你好”,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与同行的朋友谈谈家常,道道琐事,烦恼渐渐拋到了一边。</h3> <h3>总能见到门口做棉花糖的黑脸膛汉子,撒一把白糖到盘子里,脚踩着踏板,盘子跟着转动起来,一会棍子上就穿上白白的棉花糖云朵。不用吃,就能闻到甜甜的香味。</h3><h3><br></h3><h3>山上卖草编蝈蝈笼子的老汉,小卖部义务打扫卫生的老太。每次去,见到他们高兴地忙碌着,心里就会觉得踏实。不知不觉,也把他们当作大蜀山的一部分了。</h3> <h3>这是个几天就可以游遍世界的时代,而生活在合肥的我,除了偶尔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时候,就像是那只井底之蛙,满足于看井口的那片天空。女儿常笑我毫无创意,老上大蜀山怎么也没审美疲劳呢?我也不知道原因,估计是觉得大蜀山是城市里难得的一方“世外桃源”,有太多的小角小落值得看、值得赏、值得逛吧?</h3> <h3>外面的山再美,终归是别处的山。只有大蜀山才是合肥的山。</h3><h3><br></h3><h3>有时候,在人们的心中,会因为一座山而爱上一座城,也会因为一座城更爱那座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