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喀斯特地貌奇观——云水洞

吕常钦

<h3>2018年11月17日,我在好友臧桂新夫妇陪同下游览了云水洞,他们不仅全程导游还提供了云水洞的讲解词,特制作此篇以示感谢!</h3> <h3>云水洞1980年开放,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溶洞。云水洞居上方山九洞之首,洞体由6个大厅组成,总长613米,形成于4亿至10亿年前。云水洞历史文化遗迹也非常久远,在其洞道中已发现5——10厘米古生物化石层,据著名古人类专家贾兰坡鉴定,他与本世纪初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当,并与古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现代历史中,云水洞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僧人的行迹,到隋代这里佛教兴盛,僧众最多时达千余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云水洞的僧侣活动。云水洞中的108个景观的直接命名,更是历代上方山僧人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充分凝结了上方山僧众的智慧,它也是上方山佛教文化的真实体现。所以云水洞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洞。</h3> <h3>这座建筑是叫做大悲庵,云水洞洞口就在这里。大悲庵始建于明代,寺庵原名向阳庵,康熙三十九年重修后改名大悲庵,庵有殿两重,西侧有挎院,后殿三间连接云水洞口,构成了庵与洞的和谐统一,使洞、庵形成一个整体。现后殿已为遗址,只有前殿修复,但仍不失洞、庵整体的布局。</h3> <h3>洞口这块牌匾,它是由我国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亲笔题名的,由赵朴初本人亲笔题名的牌匾并不多见,并且大多数在佛教界占有较高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方山及云水洞在佛教界中的地位了。</h3> <h3>进洞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处摩崖石刻,名为《上方山云水洞拓展碑记》,记载的是王树翰等人捐资修缮云水洞的历史。这处石刻于民国24年(1935年),雕刻者是我国清末“石刻世家”陈仁山的后裔,陈氏家族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石刻世家,在北京的颐和园、中山公园、陶然亭公园以及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都有陈氏家族的作品。<br>再向前行进,又一处摩崖石刻,这是辽代(公园1106年)雕刻的一尊西方接引佛像。这尊雕像与房山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云居寺有着紧密的渊源,它的造像人善伏是辽代著名高僧通理的弟子,是辽代晚期云居寺石经的主持人,佛像的雕刻者吴世和则是这一时期云居寺石经雕刻的重要工匠。<br></h3> <h3>穿过100多米的狭长的洞廊通道之后,便可到达云水洞的第一大厅。过去入洞的这段窄道非常难行,当时人们把其称作“十八佝楼”,或“十八锔”。意思是说人进洞后先要弯腰弓背,再膝行、爬行才能进入第一大厅。后来经过刚才我们看到碑记上投资人的修缮后才大有改观,直到1980年上方山云水洞正式对外开放,才完全打通了狭窄洞道,使云水洞旅游入洞通道彻底畅通。<br>第一大厅高约58米宽约20余米,举目望去,钟乳石琳琅满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卧虎山,石壁上十几头猛虎头冲入口,跃跃欲试,洞门两侧一对巨龙自洞顶垂下,磷光闪闪,这是二龙把门,前面不远处有黑龙潭,潭水阴阴,深浅莫测。厅西侧有半悬山,巨石凌空,半空有洞,若在洞中昂首高歌,其声震耳。在洞底燃火把,火星冲天,被历代游人叹为奇观。这一大厅的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完全是山体中含碳酸钙的滴落水经亿万年的滴落、沉积而形成,其中十几个虎头状的石笋、洞门两侧一对巨龙形钟乳石的形成最为典型。<br>据说这里的回声效果是人们经常谈到的空谷传声原理,大厅顶部的洞是储存音量的调节器,可以使声音在洞壁间久久地回荡撞响。<br></h3> <h3>走进第二大厅,整个洞厅仍然非常高达宏伟。洞厅中央有一颗巨大的石笋擎天而立,这一景观被称作擎天柱,它高38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擎天柱经亿万年滴落形成的景观,现在仍在不断地生长。他的身旁有王母娘娘梳妆台,仿佛凌于云表,台侧钟乳石象形肖物,上面仍在承载着水珠,仍在生长,故明人起名曰净水瓶、洗脸盆,就像是给王母备下的洗漱用具。洞中有一山状钟乳石,团团簇簇,如仰莲朵朵,名叫莲花山,他为流水和滴落水形成。对面是一对正在玩耍的的狮子,向着莲花山仰望,这就是云水洞著名的景观:狮子望莲。正是“莲花朵朵开崖畔,胜似彩霞映云端,云水洞内多奇景,惊呆狮子痴望莲”。</h3> <h3>这处景观叫塔倒三截,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柱状的石笋,高约10米,直径2米,是因为亿万年前地壳运动而由直立而断落,成为三截,其中两节倾斜在洞底,底部一节尚立于洞中,就像佛塔倒塌了一样,寺僧形容其为佛塔倒三截。洞中还有一石笋如佛状,修眉下垂,独立岩畔,实在像长眉祖师,据说这个名字,还是洞口大悲庵的住持所赐。此厅还有二龙戏珠,石幌、南佛等景观,均为象形景观。<br>洞中的石佛、石鼓、石钟、石琴的造型令人叹物称奇,据说敲击后可以发出真的鼓声和钟声。石琴是一组排列整齐、长短有序地条状空心钟乳石组成,好似竖琴,用木棒一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且五音俱全。<br></h3> <h3>第三大厅是景观最丰富的一个大厅,众多景观的成因多为滴水、流水,也有飞溅水形成的石花、石枝等。在大自然的神奇作用下,白菜山,累累朵朵如白菜。蘑菇山,丛丛簇簇如蘑菇,棉花山团团如雪,灵芝山、带露含珠凝仙气。石龟、如海龟匍匐,活灵活现。和平鸽翘首伫立,拦路虎气势汹汹,还有双狮顶牛,旁边石猴调皮观战,白龙潭一池清水,龙去无踪。最神圣的还是流水形成的观音说法台,在白莲拥簇的须弥座上,观音菩萨端坐其上。仿佛在向信众说法布道,观音说法台对面是洛伽山,到了这里一切便可进入仙境了。</h3> <h3>第四大厅的景观均是娇小玲珑,虽然不多,但个个精致,十分奇怪莫测。他们多为滴水、流水,也有飞溅水形成的。如半阴半暗景观的钟乳石色彩是呈半阴半暗状的,他是两种矿物质含量的滴水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凝固而成,造型恰似苍穹半是阴来半是晴。双鸟对歌,两石如双鸟对歌对鸣。象驮宝瓶,一石颇似巨象,体硕鼻长奋蹄疾奔,背上有石立如宝瓶。</h3> <h3>历史上由第四大厅进入第五大厅最难,入口狭窄,口处一井,深丈余、仅容一人,入洞时有如后人足履踏着前人背状,下到一半时再来一个鹞子翻身才能进入第五厅。后来的洞体改造使险关拓平,前面所说的险状早已不复存在,因而进入第五厅也就容易多了。<br>第五厅景观的成因多为滴水形成。其中最著名景观要数老头看瓜,一片园圆溜溜的钟乳石散布在地上,如同西瓜田一样,田侧有石如老者坐在那里,仿佛看守瓜田。瓜田侧有雪花山,菊花山。雪花山银装素裹,翩翩瑞雪晶莹剔透。菊花山秋菊绽放寒蕊凝香。此厅景观还有牛心马肺,只见一串钟乳石倒悬,圆滚滚尖溜溜颇像牛的心肺。其中菊花山上石花绽开,朵朵石花是飞溅水形成的景观,一片片、一簇簇如九月的菊花盛开,分外壮观。<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由第五厅进入第六厅要经过南天门,这里是洞壁岩石裂隙经过长期的水蚀而形成的景观,既形象又真实,大有意思是人要升入天庭的感觉,其实这一处门状的景观,全为自然形成。<br>第六厅因其地质现状和石笋的形状,又被僧人们赋予了一个颇有佛教色彩的名字——罗汉堂,厅中的主要景观和佛教的十八罗汉形状极为相似。入厅后,只见高坡上滴水形成的钟乳石林立,酷似罗汉形状。他们高低错落,前呼后拥,仙态横生。这里也有毛细水形成的石旗、石幔景观悬挂其后洞壁之上,俨然是一座庄严的道场。此厅的另一景观为滴水成冰,一滴滴水珠从洞顶掉下来,落在一块晶莹的石块上。这正是最为典型的滴滴水珠与碳酸钙产生化学反应现象,在亿万年中将岩层中融蚀出规模宏大的石灰岩溶洞,又是这些水珠从石灰岩的裂隙中低落,因蒸发作用形成洞壁、洞顶、洞底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岩溶奇景,引起人们神奇妙幻的遐想,为云水洞增加了无以伦比的大自然魅力。</h3> <h3>此洞是云水洞的终点,洞后的斜坡下原来还有一个洞厅,只因里面没有出奇的景观,就没有进行开发。20世纪的1980年云水洞对外开放后,此厅也就没人下去过。但在云水洞的开发历史之前这个洞厅先后有两个人曾以探险形势下去过,即:一个是法国陆军少校凯尔曼,一个是东北军将领陈兴亚,他们分别于民国元年、民国二十一年到过第七层,那时,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是他们刻意的要求和其探奇的精神感动了僧人,才组织人力物力向下越过了相连接35米台坎,进入第七厅,当时是法国陆军少校凯尔曼由蒲意亚陪同,但只到了七层洞口,没能进入主洞。此后的东北军将领陈兴亚进洞,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进到了主洞,发现洞内全是塌落的巨石,洞虽然很大,无有多少景观,于是他们又找到一个可以进入下一个洞厅的小洞入口,再进入第八大厅,但是这里和七厅无异,仅寻到一处纵深小洞,也无法进入,故云水洞到此才算到了尽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