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黔东南旅游回沪已有段时日了,朋友们希望我写点东西,聊聊旅游观感,忙来忙去拖到现在也没兑现。趁这几天出差,路上有些空闲,码点文字权当“作业”。由于古城镇远是个“神秘”的地方,不得不拉拉扯扯多提供点“背景”资料,做些铺垫,望读者们理解。</b></h3> <h3><b>要说贵州,还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除了民间盛传的“三无”(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外,从地理上来说它是标准内地,四周为湘、蜀、滇、桂所包围。但是古代“帝国”却把它给定义为“边疆”!因为这里群山环伺,沟壑纵横,民风彪悍,长期自治,古帝国始终搞不定这里。当年,明朱棣为保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通途,进而经略东南亚诸国,不惜特设了一省级政府----贵州省。这不仅在帝国统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b><br></h3> <h3><b>其实,古往今来,在我国的一些“关键”区域总会有些叫“走廊地带”或“过渡地带”的地方,如“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武陵走廊”等,它们都处于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两个区域的过渡地带,同时兼具两边亚区域的文化特征,起到一个传递、吸纳、调节、融合的作用。它们中好些地方不仅是贸易重镇,而且是中原防线、交通要道、文化染缸。</b></h3><h3><b> 而“苗疆走廊”除具有上述走廊的特点之外,还带有“域内境外”的特征,犹如今日的“自贸区”,所以称之为“疆”。<br></b></h3><h3><b> 镇远,就是“苗疆走廊”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它扼守着湖广通向云贵,乃至连接东南亚、欧洲大陆的咽喉。</b></h3> <h3></h3><h3><b>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11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b></h3><h3><b> 作为贵州东大门的镇远,“据沅湘之上游,当滇黔之孔道”,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名。这里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斜坡的过渡地带,它枕山襟河,地势险要,风光秀美,水路通达,商贾云集,汉苗杂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b></h3><h3> <b>相传,1253年蒙古大军从云南进发黔东,欲破南宋边塞黔东防线而略湖南取临安。谁知,到安夷遇到田氏(当地土司)率本地军民顽强抵抗。蒙军铁骑攻打几年无功而返。捷报飞传京城,宋理宗赵昀大喜,于南宋保佑六年(1258)将安夷县升格为镇远州。其意为:远镇一方。</b></h3> <h3><b>(上图源自网络)</b></h3><h3><b>而且,这里是一镇两城垣。㵲阳河南岸是镇远卫城。它南跨五老山,北临舞阳河,建于明洪武22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建成以来,曾多次抵御过兵患、水患,拱卫镇远城的安全。如今仍保留有古城门两座和临江残墙1200米。只可惜,由于我们同行中有一半腰腿有恙,加上一路游到镇远,人已很疲惫,一时慵懒,这次未能爬上去瞧瞧。想想很是遗憾。</b></h3><h3><b> 而㵲阳河北岸,从天后宫码头向北,沿山势至石屏山顶,矗立着雄伟的镇远府城。它始建于嘉靖30年(1551),前后经历二百余年方修成。现石屏山顶有城墙1.5公里,部分已损。</b></h3><h3><b> 两城依山临水,隔㵲阳河相峙,地势险要雄峻。其气势不亚于万里长城,因而被学者们称之为“江南的塞外长城”。</b></h3> <h3><b>(上图为当天夜间补拍)</b></h3><h3><b>午后,车过新大桥这一连接卫、府的通道,我们即来到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的镇远,进入府城地界,向右一转穿过“石屏巨镇”牌楼就是府城的主要街道:头牌一枝花(今称顺城街)。</b></h3><h3><b> 据当地人介绍,镇远的街道不以“街”、“弄”来划分,而是借用瑶族以“牌”明界的习惯,分六牌——头牌一枝花,二牌赛过他,三牌绫罗地,四牌黄金衙,五牌九流居,六牌豆腐渣。这头牌号称是原住民的风水宝地;二牌为外来移民经营的靓地;三牌是富人聚集之地;四牌是驻军的营地;五牌是贫民的落脚地;六牌是烟花柳巷醉生梦死之地。</b></h3> <h3><b>这次黔东南游因是旅游包车,司机小吕想当然地将我们送入了他们公司的签约旅馆----纵横客栈。店里的服务人员热情地帮我们将行李提到了二楼客房里。然而,由于是旧居改造的客栈,虽然装修得古朴典雅颇具风情,但客房里没有窗户,让我们这些“不见天”就憋屈的上海人很不舒服。再一打听,原来是司机大哥搞错了,我们预订的不是这家,而是不远处紧挨县政府的名城宾馆(政府招待所),条件虽也不咋地,硬件和舒适度甚至还不及纵横,但关键是这里有“窗”----可一览山川街市。</b></h3> <h3><b>经过这一番折腾,本已错过饭点的我们,更觉得饥肠辘辘了。放下行李,我们就在吕师傅的引荐下来到一枕河人家开的餐馆坐下来,面对这魅力四射的山水尽情吃将起来。</b></h3> <h3><b>一阵“胡吃海喝”,身上如打了“鸡血”,立马又来了精神。稍事休息,我们抖擞精神顺石阶下到河边(永安南码头),等待那㵲阳河上唯一的渡船。</b></h3><h3><b> 渡一次河人均资费是1元,老河工靠渡游人维持生活,实属不易。实际上本地人是不需要坐船渡河的,不远处就有桥,来去自如。乘船的多是我们这样的游客,第一次来到这里,既想一睹河两岸的风光,还想用相机记录下这优美的一瞥,更想将她牢牢地印入脑海。</b></h3> <h3><b>来到河南岸,沿着㵲阳河堤有一些反映镇远先民“靠水吃水”的生活雕塑,如浣衣女、垂钓叟。远处的石屏山巍峨壮丽,远远望去,山顶有个亭子,但不知道叫啥名,也不知道它建于何时。据网上登过石屏山的驴友介绍,山上小气候变化多端,如遇下雨只有这里可以避雨。</b></h3> <h3><b>㵲阳河在前面不远处来了个“大窝脖”,转过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青龙洞”了。</b></h3><h3><b> 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洪武21年(1388),依山而立,贴壁凌空,具有浓郁的山地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先民的聪明才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b></h3> <h3><b>这里有中元禅院、万寿宫、青龙洞、紫阳书院、香炉岩、令公庙、东山寺;内有吕祖殿、观音殿、老君殿、圣人殿。40栋单体建筑、100多间大小亭台楼阁 ,统称“七寺八阁九座庙”,现存建筑总面积6666㎡。这些古建筑融儒、释、道于一山;汇汉、山两地建筑于一体,有“西南悬空寺”之美誉。</b></h3><h3><b> 因当日已临近黄昏,且天气有些阴沉,整个建筑群又是坐东朝西的,我怕登上去难以取景,就执意不去。同伴们舍我而行,我却在“洞”前,边捕捉小景,边等大家。</b></h3> <h3><b>河中泊着几条“乌篷船”,岸边有不少老人在垂钓。走近瞧瞧各人的鱼获都不咋地,鱼少不算,还都是些鱼苗。</b></h3> <h3><b>再往前就是㵲阳河上最为当地人所自豪的祝圣桥了。</b></h3><h3><b> 它始建于明洪武3年(1370),历经342年风雨,五次被洪水冲毁,至清康熙61年(1722)才正式完工。为拍康熙这位我国历史上在位最长帝王的马屁,地方官遂将原定的“㵲溪桥”更名为“祝圣桥”(可惜当年康熙就驾崩了)。这座“明代桥墩清代身”的大桥因历史久远,当地人更喜欢亲切地称其为“老大桥”。祝圣桥共七孔,长123.5米,宽7米,高13米。它是古城第一座沟通府、卫两城的石拱桥。</b></h3> <h3></h3><h3><b>围绕此桥有着颇多典故和传奇:</b></h3><h3><b> 相传,“当年张三丰(民间传其生于宋理宗时期的1247年,死于清朝)云游到此,用中元洞里的仙人磨,磨了一夜的豆腐,放入老大桥的七个基坑里,然后对着豆腐吹了一口仙气,豆腐竟然变成了巨大基石,稳稳当当的躺在基坑里;然后他到十里外的铁溪大山谷里,用赶山鞭赶来无数的大青石用以彻桥;又从百米倒斗的山头上,拔出七颗女娲补天时遗漏下来的石头作契石,使桥身合拢;张三丰见㵲阳河里的妖龙在兴风作浪,不时的威胁大桥安全,就从镇远青溪挖来铁矿石,在中元洞炼丹炉冶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造出七把宝剑,一口仙气吹去,七把宝剑象箭一样,向七个桥孔的中间飞去,并牢牢地钉死在七个桥孔中间(可惜!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毁掉了),制服了妖龙,老大桥安安稳稳地耸立在美丽的㵲阳河上;秋天入夜,张三丰来老大桥乘凉,有蚊虫乱飞,张三丰用莆扇轻轻地扇了几下,把蚊虫扇到四牌以远的地方去了”。迄今镇远老人还乐意仲夏夜来此纳凉……。(摘自《镇远网》,下同)</b></h3><h3><b> 另一传说是:“清代末年,镇远知府江炳敖见老大桥风水好,便在桥中建了座‘魁星阁’,预言十年内要出状元。十年间,果然贵州出了两名状元赵以炯、夏同和”……</b></h3> <h3><b>传说固然有些故弄玄虚,您只一听,不必较真。但有些历史史实却不容遗忘,这古桥:</b></h3><h3><b> 见证了1873年,镇远提督苏之春,携妻过桥赴广西平叛;1884年,苏大帅再次携妻率子弟兵,从桥上出发,抵越南大败法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打败帝国主义的将军;</b></h3><h3><b> 见证了1934年8月,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九军团红七团指战员,在大桥边经三昼夜与国民党吴奇伟部激战,胜利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西进的任务;</b></h3><h3><b> 见证了1937年,抗战暴发,数以万计来自异国他乡的军需物资经“驼峰航线”,顺古道接力运至四川;以及上万镇远子弟兵,告别古城,大踏步通过古桥,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淞沪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和“湘西大会战”,直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b></h3><h3><b> 见证了1949年11月,解放大军踏着大桥的脊梁,向西挺进;</b></h3><h3><b> 见证了1950年,初获解放的古城儿女,披红戴绿跨过㵲阳河,“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打败美帝国主义野心狼”的朝鲜战场……</b></h3><h3><b> 见证了自明1530年创办紫阳书院始,至今的近500年间,数以万计的镇远学子,经老大桥,往返府城至书院求学。从中涌现出翰林、进士、兵部郎中、总督26人;涌现出如乔运亨、周达文(邓小平连襟)、秦光远、刘康侯等先锋战士;涌现出向文清(党外知名人士)、舒万龄(捐一架飞机抗美援朝)、吴敦义(1958年发明插秧机)、龙正明、余明镜(均为产粮大户)等一批知名人士和劳模。从而验证了张三丰在铁溪龙潭边写下的“五百年后,十八学士位三公”的预言。</b></h3><h3><b>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魁星阁上除了“河山柱石”匾额外,还有一幅楹联,上写到:“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此为清道光举人、镇远知府,人称“风流太守”的汪炳璈所提。</b></h3> <h3><b>这楹联真实地记录了清嘉庆24年(1819年)后,缅人数次骑象赴京朝贡路过这里的重要史实,以及镇远昔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水陆通衢,沟通云贵,直抵西南边陲,连接缅甸以及东南亚的历史。</b></h3><h3><b> 自元以降,从中原抵云南的驿道分东、南、西、北四线,其中尤以自湖广辰 (州) 、沅 (州) 经普安至中庆道(昆明)的东线(也称一线路)最为重要。明官文记述: “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门户也。黔之设,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矣”。</b></h3><h3><b> 这条东线至镇远由水路转为陆路。</b></h3><h3><b></b> <b> 随着 “一线路”驿道的贯通,国家权力和汉族移民才得以深入到这一“生苗”集聚的 “蛮荒之地”,并和当地非汉族群体发生了近距离的交往。经过数百年中原人口的不断西迁,目前镇远人口中汉族居民已占六成,这一点从现存于古镇的大批</b><b>中原四合院可充分反映。这些建筑是木与石的完美结合,是平原与山地建筑的有机融汇,使镇远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b></h3> <h3><b>祝圣桥西桥堍南端不远处便是大河关码头。此地因石屏山与中河山隔河封峙如门,故又名石门关。码头夹在飞檐马头墙间,小小的扇形广场早年为沙湾渡,后因建桥,改作码头。码头处于㵲阳河“S”河道凸弯处,是目前镇远仅存的13座古码头之一。</b></h3><h3><b> 清代在这里设有厘金总局,是出入滇黔水道的重要关卡。除督办船运税务外还兼发放关防通牒。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兼税务。据说,明清时期,这里所收的税款在贵州省可以跻身前五。</b></h3> <h3><b>岸边的一组塑像,还原了当年的景象。</b></h3> <h3><b>夜幕很快笼罩了整个山城。我们匆匆赶到禹门码头,乘坐游轮观赏镇远夜景。</b></h3> <h3><b>这夜景,没得说。正可谓:白日里,镇远城山川秀丽,月色下,㵲阳河分外妖娆。</b></h3> <h3><b>船过新大桥,禁不住要多看两眼,多拍两张,顺便也多说两句。</b></h3><h3><b> 这新大桥全长109米,宽7米,高10余米,共有8拱,每拱跨度10米,它是古城第二座跨过㵲阳河的石拱桥。它建于1948年,正值老蒋60大寿,为讨好蒋介石,原拟名“介寿桥”,并以此名义获得省政府专款55万法币。大桥至1950年方竣工,此时已“改朝换代”,介寿桥尚未挂牌已寿终正寝,并命名为“新大桥”,以祝贺祖国的新生。</b></h3> <h3><b>第二天一早,来不及与大家多聊,我一人带上相机匆匆奔青龙洞而去。</b></h3><h3><b> 这次来贵州最大的感慨是,贵州所有景点的入门门票对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免费的!青龙洞也不例外,除了需花3元钱购买保险外,其他全免。</b></h3><h3><b> 顺着石梯我快速向上攀登,至紫阳书院。凭栏远眺,镇远城尽收眼底。</b></h3><h3><b> 清澈的㵲阳河像一条玉带缠绕山城,令山水城浑然一体,水中倒影如泼墨写意,无愧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b></h3> <h3><b>这里岩畔溶洞、古木藤萝、殿阁楼台、飞檐翘角、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庭院小径、寺院禅台纵横交织、错落有致;鬼斧神工、相映成趣,充分展示出中华文化相辅相融、宽容多彩的特性。</b></h3><h3><b> 不过说句心里话,这“洞”里的“内容”却乏善可陈,除数张图片,基本没有什么陈设,令人乏味。</b></h3> <h3><b>观望中,青龙洞道观道长的一句话令我吃惊不小。他告诉我:鼎鼎大名的镇远道立中学(现名镇远中学)就设在洞顶的山头上。简直匪夷所思!</b></h3><h3><b> 回沪后我查了些资料才知,道长说得没错。清光绪27年(1901),镇远知府郑思齐将文明书院改办为明德中西学堂,是贵州省创立最早的中学之一,校址就在青龙洞之上的蕉苍坪,直至上世纪末。</b></h3> <h3><b>不过这万寿宫(江西会馆)里展出的一些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模型却挺不错的。从这些建筑型制,我们可初步了解各民族的建筑特色。</b></h3> <h3><b>顺带说一句,千万别小瞧镇远。</b></h3><h3><b> 小小镇远城居然有八大会馆,涉及12个省区。镇远会馆还有四单、四双之说。所谓“四单”为:江西会馆、四川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而“四双”则是指:江南会馆(江苏、安徽馆)、两湖会馆(湖南、湖北馆)、秦晋会馆(陕西、山西馆)、两粤会馆(广东、广西馆)。足可见当年镇远是何等兴盛。</b></h3><h3><b> 这些会馆有的尚存,有的已毁。据了解,目前镇远县政府已决定逐步恢复各会馆,供游人参观。</b></h3> <h3><b>与伙伴们会合后,我们来到镇远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b></h3><h3><b> 在此,我第一次了解到“歪门邪道”是这里民居的一大特色;了解到王阳明、林则徐等名士都与这儿有着不解情缘;了解到我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清溪铁厂就诞生在这里;了解到镇远人周达文曾担任过斯大林的翻译;了解到这里曾关押过600多日本战俘(和平村);了解到黔东南第一所大学也诞生在这里(1958)……</b></h3> <h3><b>两座同样题材的雕塑,一个安放在大街上,一个陈列在展馆中。我想这应该是说的是同一件事,演绎出类似的故事。然而,我却不知它所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地点,以及它对于镇远人的意义和影响。我虽已知“六牌”的布局与差异,却还不识“十巷”的真面目。</b></h3><h3><b> 这次旅行,留给镇远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都未仔细地探访和感知。四方井、枇杷井、猪槽井都长啥样?那“斜道歪门”内的四合院是怎样的布局?五老、石屏两山的古城池是啥样的?《儒林外史》中花三章所描述的铁溪有何与众不同?生产出“天字一号”钢锭的企业是怎样的?以及这里的龙文化与中原的有何不同……这一大堆的未知,驱使我一定要二访、三访…这里。</b></h3><h3><b> 好在,当今的交通已很便利,高铁可直达这里。</b></h3> <h3><b>再见……镇远!期待早日再见!</b></h3><h3><b><br></b></h3><h3><b><br></b></h3><h3><b>刘稚南</b></h3><h3><b>2018年11月25日于深圳</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