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端流云

<h3>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自己十几岁时的模样,可并不记得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记得当时爱看席慕蓉,最感慨《红楼梦》里那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觉得用来形容自己最为贴切。 当时有位意气风发的同学不解,问为什么这样说?我一下子说不出任何缘由,反而觉得自己自怨自艾,过于敏感。 可是内心却始终有一段惆怅,说不出,道不明,仿佛雨季里湿哒哒的雾气,直萦绕在心头。 长大后,我知道了,这是少年不识的愁滋味。而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这浓郁的少年愁。<br></h3> <h3> <font color="#808080"><b><i>那么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任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奔来,我就把他捉住——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i></b></font></h3><h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琳格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个十六岁的叛逆少年,成为了当时美国青少年竞相模仿的对象,一时之间美国校园里出现了许多穿着风衣反带着鸭舌帽的孩子,也成为了世界文坛的一个经典形象。 或许,这个叛逆的少年代表着无数少年的真实内心,对这个世界感到彷徨无奈,只希望追寻安静的麦田。 故事是从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开始。 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了,带领的击剑队由于自己的疏忽没能完成比赛,所有人都怪他,他一个人爬上山顶去看学校的棒球比赛。当时正是十二月,天冷得厉害,他爬上山顶其实是想和学校告别,这是第四所开除他的学校。霍尔顿硬气地说道,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 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英文他所有的功课都不及格。他觉得潘西是一所假模假式地学校,里面全是伪君子和一群令他作呕的人,事实上不仅学校,学校之外所有的事物在他看来都是如此。 他并不打算立刻回家,因为父母要到周一收到校长的信才会知道他被开除的消息,他想等到星期三学校放假、父母冷静一些再回去。可是当天——周六晚上他就离开了学校,因为他和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发生了冲突,两个人还动了手。他不愿睡在自己的寝室,又没有其他人同意他借宿,于是迅速收拾东西,用最快的速度离开了潘西。 走的时候,他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儿,顺着走廊望了最后一眼,不知怎的,几乎哭了出来。于是他将鸭舌帽转到脑后,使出全身力气喊道:“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声音大得几乎吵醒整层楼的人。 这就是霍尔顿,一个看似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看所有事情都不顺眼的16岁少年,内心其实充盈着充沛的情感,可是他努力藏起自己柔软脆弱的心灵。 游荡开始了,两天两夜的孤独之旅,让霍尔顿彻底坠入了愁闷的海洋。 从潘西出来后,他去了旅馆、酒吧、商场、电影院……,他想办法去找自己所有认识的人出来见面,老萨丽、老卡尔路斯,甚至包括其他人介绍的妓女。可他依然孤独! 他和老萨丽约会的时候,他甚至请求老萨丽和她一起私奔,他们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找一个林中小屋或者溪边的小房子,他们在那里结婚,冬天出去打柴,过上美好的生活。 老萨丽是个理智地孩子,她说:“咱们有的是时间干这一类事——所有这一类事。我是说在你进入大学以后,以及咱们真打算结婚的话。咱们有的好地方可以去。” 可霍尔顿沮丧极了,“不,不会的,不会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到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会像所有人” 长大以后,大学以后,工作以后,霍尔顿还是霍尔顿,可永远都不会是十六岁那年的样子了。他会像所有人一样提着手提箱乘电梯,会坐汽车去上班,会去打牌,赛马,看报纸,活成他最反感的成年人模样。 老萨丽不会懂,很多人都不懂。 霍尔顿的老师老斯宾塞先生、安多里尼先生,很关心他,对他的行为感到很痛心,苦口婆心地劝告他。大家都觉得这才是一个孩子应该去做的事情,好好学习,顺利长成一个聪明的人。 可这些都不是霍尔顿所想,他内心期盼的是守护内心的纯洁与宁静,比如做一个无欲无求的麦田守望者,比如去深山老林里隐居不受世俗打扰。 可他同时又害怕寂寞,害怕一个人。在校外游荡的时候,他不能容忍任何自己独处时刻,哪怕是自己讨厌的舞女、妓女,和让他反感的旧友,他通通来者不拒,只要有人可以陪在他的身边。 他真是一个寂寞的孩子啊,想有人可以懂他陪他,可是付出了努力和金钱,他更加寂寞了。 深夜里,他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想看湖里的鸭子还在不在,可是湖里一只鸭子都没有,霍尔顿几乎都快冻僵了。整个世界都让他感受不到温暖,他甚至觉得自己得l了肺炎快要死掉,走在街头随时都会消失。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在心底呼唤已经去世弟弟艾里的名字,强打起精神去见妹妹老菲苾最后一面。 他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建一座在树林里的木房子,装作一个哑巴,永远不再说话。 这个世界如此浑浊,在内心为它留存一 片乐土总可以吧? 可是作者并不是在写童话。 在等待老菲苾的时间里,霍尔顿带着一对兄弟去博物馆看木乃伊,小兄弟害怕先走了,霍尔顿带着 喜悦享受这里的宁静与肃穆,可是一低头,他在墙上看到了两个肮脏的大字。 在这里霍尔顿终于知道了,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他个舒服宁静的地方。 心中正义关爱自己的好老师是个猥琐的同性恋,神圣的学校楼梯和木乃伊玻璃棺下稍不留意就有人写粗俗的大字。 无论怎样不想面对现实,可终究要看清这个世界。就像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那疼痛锥心刺骨。 可这个世界还是有天使存在。 当霍尔顿在博物馆焦急地等待着妹妹到来的时候,老菲苾提着箱子艰难地爬上楼梯,要和哥哥一起走。为了让妹妹留下,霍尔顿答应自己不再离开,还带着妹妹去动物园坐旋转木马 。 天空下起了雨,所有的人都跑去避雨,霍尔顿却坐在长椅上一动不动,他看着妹妹穿着蓝色的大衣一圈一圈地那么转下去,突然感到快乐极了,险些喊出声来。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霍尔顿的“出走之旅”正式完结,他真的回到了家,回到了正常的人生之路。 或许是本书描述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得的少年时期,我对书中很多的地方颇有感触。 被霍尔顿念念不忘的湖里的鸭子,我也曾经思考过之类非主流的问题。 比如,天上的鸟要飞往哪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没有冻死会怎么样?我甚至不如霍尔顿勇敢,尽管自己想不到答案,可不敢像其他人求助,只敢弱弱地向最亲近的人求助,可是换来的总是呵斥和不屑,他(她)说:“尽想这些没用的?” 在大人看来,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好好读书、做人、工作才是有用的。可是当时的我并不这样认为。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我却长成了这样“有用”的人,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学习,再也会不到简单真诚的快乐。 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过年走亲戚,几家的孩子年纪相仿,相约着在屋后的马路上走来走去。马路两边是小河、菜地、田野,我们什么也不为,也没有设定目的地,几个人就那样走来走去,正月的天,冷冷的,天空一片苍白,突然地我感觉自己快乐得快要飞起来。 这种感觉一直记在我记忆的深处,从此以后 再也没有出现过。 越长大就越难体会简单的幸福,因为长大意味着责任与重担。 这就是霍尔顿所说的,长大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塞格林成名之后性格变得十分怪异,他买下几乎一幢山的位置,却只在其中建一座小木屋,在那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就如同书中霍尔顿想要逃离而去的地方一样,遗世而独立,不受事俗的纷扰。 这不由得让人猜度,《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究竟是单纯的文学创作,还是作者内心想法的映照?而作者通过本书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同众多歌功颂德、极尽展示优美文笔的作品不同,这本书从头到尾采用的是一种随意、不屑、甚至对现实嘲讽的描述手法,用一个十六岁孩子的角度展现了一个可笑、不知何去何从、让人沮丧的现实世界。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渲染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只在最后展示出“不知为何突然而至的快乐”,如果非要给这个故事定性,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局。要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归家庭,总是感到难过失望的孩子体验到了快乐,这难道不令人高兴吗? 可我却更加悲哀了! 经历了难么多困难和痛楚终于抵达了快乐,这快乐是那么的简单没有理由。人越来越长大,将会越来越少遇见这样的快乐,那时,人们只会不停地追赶、争抢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这种快乐注定转瞬即逝,并且很难再拥有! </h3> <h3>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只能是霍尔顿:尽管对现实诸多不满,最后依然只得臣服;而少有人能成为塞林格:在现实生活中开辟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或许这正是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沉舟侧畔千帆过,归来仍旧是少年! 愿你、愿我,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桑,能永远守护少年时期内心单纯的美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