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粉坊

李金玲

<h3>  在东北提起粉条,总会想到粉条炖猪肉,北方的粉条好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土豆粉,更主要的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加工而成。</h3><h3><br></h3><h3> 第一次走进太东李家粉坊,粉坊是四五间正房,土墙,屋内长期烟熏火燎的,墙皮和屋顶有些发黑,里间并排摆着十几口大缸,门左手边,有一很大的锅台,锅台上架着一口半径足有一米多的大锅 。屋里干活的有的七八个人,每个人各司其职不停的忙碌。 </h3><h3><br></h3> <h3>  漏粉是个技术活儿,先要把土豆倒入石槽中搅 拌、去土、去皮后,捞起倒入石磨磨碎、再经过过滤和沉淀两道工序就可制成淀粉了。然后再将淀粉掰碎、晾干、勾芡、和成面团,最后将面团装入架在开水大锅上面的漏勺内,用手啪啪一拍,粉面条就象变戏法儿式地从漏勺眼均匀地流入大锅。稍煮,用大笊篱捞起,用尺把长的木棍一挑,约摸好长度用大剪子一铰,放入凉水池中一浸, 顺手挑到屋外往事先为晾粉准备好的穿笼杆子上一挂,这就做得了。<br></h3><h3> </h3> <h3>  穿笼杆子就支在粉房前通风向阳的院子里,几十排,挂满了粉条以后,白刷刷,齐整整,煞是好看。</h3> <h3> 2017年再一次来到三联粉坊,屋里屋外焕然一新,粉坊宽敞明亮,室内粉刷的干干净净,工人们着装整齐,生产流程排列有序。熟悉的画面呈现眼前,只见一漏、一挑、一铰、一浸、一挂,一气呵成,颇艺术,也颇有生活。</h3><h3><br></h3><h3> 粉坊的李师傅说:现在突泉太东粉条已经走向全国,以往的拍勺采用了现代的技术,可是传统的流程和技术依然要传承下来。漏粉主要是在勾芡、漏勺、煮粉这几个关键环节上,技术跟不上,粉条的质量就差,只有掌握好火候,拿捏好分寸,漏出来的粉条才白净、耐煮、劲道、口感好,那叫个地道儿。</h3><h3><br></h3><h3> 李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笊篱从锅中捞出用剪子铰出的碎粉头,装入大碗递给我,拌上炸好的辣椒酱、葱花,趁热一吃,满口流香,口舌生津……</h3><h3><br></h3><h3> </h3> <h3>  先要把土豆倒入石槽中搅 拌、去土、去皮后,捞起倒入石磨磨碎、再经过过滤和沉淀两道工序就可制成淀粉了。</h3> <h3>  然后再将淀粉掰碎、晾干、勾芡、和成面团。<br></h3> <h3>  将面团装入架在开水大锅上面的漏勺内,粉面条就从漏勺眼均匀地流入大锅。<br></h3> <h3>  稍煮,用大笊篱捞起。</h3> <h3>  用尺把长的木棍一挑,约摸好长度用大剪子一铰。</h3> <h3>  放入凉水池中一浸, 顺手拎起挂在架子上淋干水。</h3> <h3>  捞出剪碎的粉头</h3> <h3>  把粉条从水槽中拎起挂在架子上,可是一件臂力极强的力气活。</h3> <h3>  老粉房已经我成为记忆中的一幅水墨画,不用着色,任何时候只要一打开,便会有一缕缕诱人的香气从那斑斑驳驳的墨迹中扑面而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