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怀旧的主题聚会

平海夕漫漫

<h1><b> 怀旧,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的一种心态。2018,我们正式加入了老年“夕阳红”的行列。回忆读书时代的趣事或知青的往事,都是同学间少不了的话题。前不久在我们初中微信群里,围绕对皇姑区原“五一商店”、“北陵电影院”的回忆,展开了怀旧的对话:</b></h1><h3><b><br></b></h3><h1>●张俊英: “五一商店,大概是五几年盖的,是省政府基建处盖的,我老爸是七级瓦工参加了,老妈做为家属工还参加了拔钉子等活儿。五一商店是我们小时离不开的购物场所,记得五一商店最初是一层,后来又逐年加盖到三层,当时觉得可大了!它给我们太多的回忆。吃、穿、用好方便,包括我们的笔,墨,纸张。”</h1><h1>●杜平: “我家曾经在北陵电影院后面那个楼住,是70年代皇姑区革委会盖的宿舍。五一商店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栋楼。几十年过去了,那一片变化不大,现在到那里有种穿越回去的感觉。”</h1><h1>●张俊英: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间。宁山路小学,北陵电影院,实验中学三点一线。这是美妙的画面 ,少年快乐的音符,伴着青春的旋律,给人以美好的记忆。所以,常回去看看,漫步街头,也是一种情趣和快乐。”</h1><h1>●沈智群: “我们这边一片小区,变化不大,小区的房子都是7、80年代盖的,我家的房子算是新的了,也20年了,这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五一商店,宁山路小学,北陵电影院,省政府外的北运河,每逢看见这些老建筑,总想起毛泽东时代的一些往事。”</h1><h1>●钱洪鸣: “童年的时光是令人难忘的,除了学习之外,常去的北陵电影院则是看演出的最佳场地,顺便到五一商店和新华书店看看。”</h1><h3> …………</h3><h3><br></h3><h1><i><b>历史的时光,那些如烟逝去的陈年往事在我们的群聊中一点点清晰地呈现,于是,11月23日,初中班里自发组织了一次怀旧情结的主题聚会活动。</b></i></h1><h3><i> </i></h3><h3><i><b><br></b></i></h3><h3><b style=""> </b></h3><h3><br></h3><h3><br></h3><h1><br></h1> <h1><i><b> 小学、中学时代的我们,没少在北陵电影院看电影,那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快乐。这座影院在设计上沿袭了前苏联风格,并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这种中西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在沈阳现存的老建筑中非常少见。</b></i></h1><h3><i><b><br></b></i></h3><h1>●它的前身是1954年建成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俱乐部。</h1><h1>●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在这里设立。</h1><h1>●1957年沈阳市电影公司把它定为北陵电影院,是皇姑区北陵一带有名的影院。</h1><h1>●2002年沈阳北陵电影院宣布停业,期间几经起伏,直至2011年年底,北陵电影院恢复成50多年前的面貌,更名为“<b>审判日本战犯沈阳特别军事法庭旧址陈列馆”</b>,作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开放。</h1><h1>●2014年5月18日,<b>《</b><b>沈阳审判日本战犯</b><b>法庭旧址陈列馆》</b>正式对外开放。<br></h1> <h1>上午9点半,我们集合在老北陵电影院门前,从这个有文化记忆、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开始我们的旧地重游——</h1> <h1><b><i>北陵电影院的今昔</i></b></h1> <h1>我们小时候电影院的记忆</h1> <h1><b>北陵电影院不仅仅是个文化娱乐场所,还因为它承载了一个中国抗日战争重要的历史事件而被载入史册。</b></h1> <h1><i><b>  这个陈列馆,除了沈智群,我们都是第一次来。馆内庄严肃静,灯光昏暗,仿佛进入了历史隧道。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把我们带入了那个严肃的特殊年代——</b></i></h1> <h1>1954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工作团成立</h1> <h1>  陈列馆里的这些照片资料,大多不很清楚,可见当时的照相机分辨率还是很差的,反复翻拍扩印又影响了成像效果。但这些模糊的影像似乎增添了时代久远的感觉,展馆中弥漫着历史的尘埃……</h1> <h1>引渡日本战犯接收工作团团长、东北人民政府外事局局长陆曦</h1> <h1>公安部长罗瑞卿</h1> <h1>这是1964年3月9日,提前释放的最后三名战犯。至此,在中国关押的日本战犯全部释放完毕。</h1> <h1><b><i>  从二楼走进审判大厅,眼前再现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景,展示得非常逼真,无声地述说着距今62年前中国人民在这里庄严审判日本侵略者,赢回自己的胜利和尊严的那段历史。</i></b></h1> <h1><b>沈智群</b>:1956年,我的父母作为观众都参加了这次审判大会。母亲后来和我说,看见日本战犯在法庭上垂头丧气的样子,她内心感慨万千:伪满洲国时她正在读“国高”,亲身体会到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东北同胞“亡国奴”的悲惨生活,深深感受到新中国现在真是强大了!</h1> <h1>1956年6月9日至1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首次开庭,对日本陆军第117师团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8名战犯进行公审。</h1> <h1>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右一)、伪满洲总务厅次长王贤伟(右二)等人出庭作证。</h1> <h1>1956年7月1日,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再次开庭,对前伪满洲国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等27名被告人进行公审。</h1> <h1>武部六藏因患病无法出庭,特别军事法庭7月8日下午5时,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武部六藏就地进行讯问。</h1> <h1>中国政府给予日本战犯人道主义宽待,除对45名主犯分别在沈阳和太原进行公审外,对其他在押的897名罪行轻、职务低、表现较好的次要战犯,免予起诉,并立即释放回国。</h1> <h1>辩护人员在法庭门前合影</h1> <h1>工作人员在法庭外合影</h1> <h1><b>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公审36名日本战犯,是正义对邪恶的审判!</b></h1> <h1>开放后的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2014年9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这里是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见证,<b>这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受任何外来干扰审判外国侵略者。</b></h1><h3><br></h3><h1><i><b><br></b></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b><br></b></i></h1> <h1><b>我们在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前合影留念</b></h1><h3></h3> <h1><b>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只有沈阳和太原两个城市才有,而太原的旧址已经不在,北陵电影院的存在意义不同寻常。</b></h1> <h1><i><b>皇姑区武装部</b></i></h1><h1>北陵电影院南边,皇姑区武装部还在这里,只是原来朝南开的门改为向西。林乐春记得他原来就在武装部对面的一个诊所实习过。</h1> <h1><b><i>我家曾住过的老房子</i></b></h1><h1>北陵电影院后面,是上世纪70年代皇姑区革委会宿舍,我在这住了6、7年。40多年过去了,还是这个院,还是这几栋楼,但里面的住户不知换了多少家。我住紧邻北陵电影院后墙的那栋一单元二楼,一楼是咱校原高二.三班姜斌父母的家,有一年我曾在楼口门前看到姜斌带着三个孩子从盘锦回家探亲。</h1> <h1>我家楼口对面就是<b>托儿所</b>,如今这个平房还在,翻修了一下,现在仍是个幼儿园。我儿子小时候在这里入托有三年多时间,记得那时每天下午下班时间,他就趴在托儿所窗台上望着家里的阳台,盼我去接他。后来上了“长托”,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长托这个词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得了。</h1> <h1>很巧,在院子里打听一对老夫妇,找到了我在皇姑区少年宫时的一位老主任,当年他和我住同一栋楼,居然40多年没搬迁。意外相逢,我们都很惊喜!(和刘主任聊天中才得知,他曾任区卫生局长、老干局长,都没给自己弄一套好房子,至今还和病重的老伴儿住在这里,真是清廉的干部啊。)</h1> <h1><i><b>五一商店</b></i></h1><h1>宁山路向东到辽河街口就是五一商店。历史老人的脚步好像在这里停滞了……</h1> <h1>改革开放40年了,沈阳市区许多地方都大变模样,原以为皇姑宁山路上的五一商店早就重建成大商场或大超市了,然而这座老建筑依然还是老模样,只是外观门脸上有所改变,曾做过“跳蚤市场”,现在是生活超市和百姓洗浴。</h1> <h1>睹物生情,让我想起五一商店的从前和我伴随它的往日……</h1> <h1>那个年代商店都是玻璃柜台,后面是货架子,里面站着售货员,无论你买什么都是他们为你服务。售货员的职业当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荣光的岗位,是服务行业“八大员”之一。文革前这一带也叫南新村,这一片住了许多东北局和省政府的干部、工人和家属。小时候我经常和妈妈到五一商店买东西。回忆起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困难,食品用品都很缺乏,逢年过节要拿着配给的一点点细菜票、肉票、鸡蛋票才能来这儿排队购买。粮食、食油也是有定量配给的(当年五一商店一楼西北面有维德第三粮站,负责南新村居民的粮食供应)。1977年我家曾被偷窃,家中没钱也没有值钱的物品,丢的全是粮票、布票、灯泡票等各种票券。</h1> <h1>我家第一个“家用电器”是一台三洋牌盒式录音机,就是托人在五一商店买的。120元钱,用去我三个多月的工资。当社会上有了黑白电视机时,已经很不错了,但也需“走后门”弄票。</h1> <h1>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一个城市的生命在增长变化,老房子也逐渐消失,说不定什么时候五一商店也将不复存在。旧地重游很感慨,我站在它的面前,背后“五一”两个字依然鲜红!</h1> <h1><b><i>小人书店</i></b></h1><h1><b>任丽娟回忆:</b>在五一商店的斜对面有一个小人书店,店内有条桌条凳,沿墙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人书,只要花上一两分钱就能租上一本。那时,只要兜里有零花钱,放学后我们就一头钻进里面一呆几个钟头,一本接一本地看,直到一分钱也没有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五六十年过去了,我对这个小人书店仍然记忆深刻,那里是我们如饥似渴阅读的开始。<br></h1><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任丽娟是我校初三一班同学,曾任宁山路小学教导主任)</span></h5> <h1>现在辽宁省政协的位置,几十年前是皇姑区第三门诊部,许多同学记得,当年住在南新村的居民和政府机关一些干部家属,在这里看病。但那时门诊部的大门向西,面对辽河街。</h1><h1>●<b>任丽娟</b>:“1963年的春夏之交,我参加田径队训练不慎得了关节炎,每走一步路膝关节都很疼,只能小步挪动。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陪我去医院,就让我自己去三门诊治疗。每天间操时间我都从学校去三门诊针灸。给我扎针的是一位面色红润和蔼可亲的老医生,他每次给我扎完针后,都要不停地探针、捻针、弹针,最后还要让我用艾蒿卷烘烤针柄。他的医术真是高超,一共针灸十次,我就可以跑跳自如了。我真是感激他,直到现在我都记得他大致的样子。”</h1><h1><b>佟丽娜</b>(初三.四班):“我家邻居阿姨是三门诊的护士长。记得一次我在医院拔牙,把护士的白大褂都踢脏了。”</h1> <h1><b><i>皇姑区一门诊</i></b></h1><h1>记得北陵电影院南,宁山路和黑龙江街路口,有一个皇姑区一门诊,现在是“龙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下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一段往事。1977年春,我抱着儿子到一门诊,接诊的是一位中年女大夫,我老公认出她是当年沈河区委卢书记的爱人。但当她看到我儿子头上戴着缝着红十字的小白帽,突然情绪激动,连声说:“我不给你看,我就不给你看”。我很诧异,不知她为何是这种服务态度。旁边另一位大夫马上把我拉到一边给我儿子看了病。后来才得知,她儿子是军医,在76年唐山大地震时光荣牺牲了。见到红十字的白帽,引起了丧子之痛。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h1> <h1>12点钟,我们在“绿江春”准时午餐。</h1><h1><br></h1> <h1>老同学又相聚了,谈笑风生不亦乐乎!</h1> <h1>黄白两、张春海、范士坤和张静芳四位同学是直接到达酒店的。</h1> <h1>1964年初中毕业后,一些同学没有继续读实验中学,有的考上了别的高中,有的读了中专。张春海拿着一份初中全班同学的名单,一一询问失联的同学。有几位已经找到了联系方式,但还有人没有任何线索。如今班里逝去的同学已经有八位了。</h1> <h1>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聚会,除了回忆过去,最关心的就是健康。林乐春热心指导张俊英如何正确使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特别是一日三餐吃饭的问题,席间大家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h1> <h1>林乐春学过医,他从专业的角度论述每天吃饭次数的道理。</h1> <h1>安丽娟所说,是从微信中获取的知识。</h1> <h1>范世坤是个随心所欲的人,出口直率,真是话如其人啊!</h1> <h1>至于如何吃,吃得更健康,还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顺其自然吧。</h1> <h1><b>  这次聚会,大家收获满满。我们已是古稀之人,健康第一。我们要做的是静观世界、放平心态、科学生活、乐观向上。</b></h1><h1 style="text-align: start; "><b></b><b style="text-align: center;"> <i>2018就要挥手而去</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同学们合影留下这一年的友谊</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2019再相聚!</i></b></h1> <h1><i><b> 怀旧 故地重游</b><b>(</b>续篇<b>)</b></i></h1><h3><i><b></b></i></h3><h1><i><b></b></i></h1><h1>我们23日的聚会,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些地方没来得及走到。沈智群、张俊英余兴未了,27号她俩再一次来到“南新村”,继续追寻历史的足迹,寻找童年的记忆……</h1><h3><i><br></i></h3><h3><i> </i></h3><h3><br></h3> <h1>在北陵大街东侧、新开河北岸有一片极具特色的老建筑群,这里有太多的故事。</h1><h1>●1923年至1930年陆续建成的东北大学,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二十世纪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h1><h3></h3> <h1>解放后老东北大学解散,这里变成政府机关所在地。</h1><h1>●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成立的辽宁省政府,当时学习苏联,政府机关叫“人民委员会”,之前叫“东北人民行政委员会”,赵建英家就在这个时候在院里住过。</h1><h3></h3><h1>●1961年,这里成为东北局所在地,一直到文革期间。</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b><b>班里许多同学小时候都先后生活在这,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光。</b></h1> <h1><b><i>北陵布鞋厂</i></b></h1><h1>原辽宁省副省长车向忱是辽宁省实验中学首任校长(那时叫东北实验学校)。他的老伴翟重光,于1950年组织52名家属白手起家,办起南新村妇女手工布鞋厂。在无资金、无设备、不懂技术的情况下,她们凭手工一针一线做童鞋。1958年改为北陵制鞋厂。翟厂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在这里工作了15年。那时,实验中学的部分家属也参加了布鞋厂工作,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h1> <h1>这张照片是原<b>北陵布鞋厂</b>的大门位置,原来没有高楼,铁门也是后安的。原北陵布鞋厂的老厂房除了照片上的一排平房外,大门南侧也是老房子,现在是“松江府”饭店。另一边是“京都友谊医院”。</h1> <h1>我们继续寻找老<b>辽河浴池</b>的影子。过去的年代,洗浴叫“泡澡堂子”。那时没有淋浴,都在大池子水里泡,满屋子热气腾腾,时间久了很容易晕倒,这个印象太深刻了。</h1><h1>现在辽河浴池已改为一个教育机构。不知为何这个标志性的大烟囱还在,还好,给我们留下了它历史的影子。</h1><h1>在沈智群的记忆中,小时候去上学,就是从这个大烟囱旁穿过,可抄近道进宁山路小学的后门。</h1> <h1>这个饭店的前身我们还记得,那时叫“辽河食堂”。</h1> <h1>中午,我俩在“半味堂”吃饭,怀旧,想起了童年和父母在“辽河食堂”吃饭的日子。</h1> <h1>辽河药房的位置原来是“<b>东风药房</b>”</h1> <h1>北陵电影院南面的宁山路上,向东不远,路南就是原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和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的大楼。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它高大神圣,威严庄重,是周边最高的建筑。</h1><h3></h3> <h1>原来大楼门前入口的台阶早已拆除,楼前被一排平房遮盖,变成临街出租的商业门市(可见市场经济的冲击力之巨大)。大楼入口改为南面,院子入口向西。这里早已变为辽宁省粮食局及下属部门所在地,还有一个今年7月刚挂牌的单位——辽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h1> <h1><b><i style="">宁山路小学</i></b></h1><h1>●五一商店向东走,松花江街路口,还是原来的宁山路小学,它与共和国同龄,是省、市重点学校。</h1><h1>●我们初中班有不少同学当年在宁山路小学读书。邢玲玲、薛光耀、曲以琴、郑宪周、沈智群、张俊英、顾世辉……</h1><h1><b>那操场,那课桌,还有小伙伴们天真无邪、快乐活泼的童年影子还不时在我们梦中萦绕……</b></h1> <h1>这是1960年,宁山路小学五年三班在北陵公园的合影。二排左起第五人是张俊英。</h1> <h1>“以美立校,以真育人,博爱至善,灵活创新”是宁山小学的办学思想。</h1> <h1><b><i><br></i></b></h1><h1>站在校牌前,留下五、六十年后的合影,心中感慨万千!想想此刻在校园里安静上课的孩子们,我们已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但又是他们宁山路小学的校友啊,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一定会回到母校看看的,因为这是人生中幸福的一段经历,是抹不掉的宝贵记忆!</h1><h3><br></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