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师大十七天的学习研讨,是对我二十年备课习惯与思维的一次彻底的革命。</h3><h3> </h3><h3></h3> <h3> 专家首先要求裸读文本,即以普通阅读者的身份阅读并勾画出文本关键点,再以语文教师的身份阅读,勾画出文本的关键点,还要以学生的身份阅读,勾画疑似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的结合便是我们可能要教的,可能要进入课堂的。</h3><h3> 然后思考文体特征,学生的学情,课程标准的要求,审视每个关键点的教学价值,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删减整合教学点,然后将教学点通过活动的形式一步一步落实的教学内容上,这个落实过程即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h3><h3> </h3><h3></h3> <h3> 这个程序说起来简单,但实则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惑。同一篇文本,每次五个小组都有不同的解读,不论是小说《桥》,散文《珍珠鸟》,说明性文章《松鼠》,每组学员开发的文本的价值都不一样,教学点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最终也不同,达成的终极目标也不同。比如《去年的树》一课的备课,有的小组认为主题是无限宽广,只要是学生所读出即可。而有的小组认为主题必须有所方向,而有的组则开发出我闻所未闻的对友谊的坚守与寻觅。似乎每个组都很有理,也似乎每个组都说得不够全面。究竟何去何从?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文本价值。刘茜组长一脸无奈茫然的说:“我现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其实,这又何止是刘倩的心声呢?曾经认为在小语教学上有所见解的一大帮人皆有此感,现在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几乎都不敢解读了。</h3><h3> </h3><h3></h3> <h3>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学生一头备教材,说起容易,做起却来。每篇文章可用的价值太多,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太多。利用最有用的教材价值达成学生发展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我们小学语文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将自己的学习层面上升到课程论,方法论上面来。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系列学习,如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散文阅笔教学设计,实用性文章的教学设计等等。</h3><h3> 通过这几次共同备课,我发现备课中老师自己的思辨能力也是异常重要的。否则会陷入人云亦云的状况,或者陷入盲从名师的状况,或者陷入我行我素的状况……无论哪种状况,都会将自己的工作或者学生带入歧途。可见思辨能力对于我们的备课是多么的重要。</h3><h3> </h3> <h3> 通过十几天的学习,虽然依旧迷茫,却也能能感觉到某种东西稳稳的扎根在心里——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有理有据地确定教学点,利用教学点的达成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回归理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