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那火红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祖国开展了大三线工业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b></h1><h1><b>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响应国家号召,服从祖国安排,支援边疆三线建设,抽调了七百余名职工干部到西北、江西三线建设煤机厂,他们义无反顾的拖儿带女老老少少近四千余人分批举家搬迁到了大西北茫茫的戈壁滩旁贺兰山脉下、江西的蒙蒙大山里,到了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安家落户,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边疆三线建设,献给大西北的贺兰山,献江西大山里的三线工厂。</b></h1><h1><b>他们在边疆三线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是伟大光荣的三线建设者,为祖国边疆发展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b></h1><h1><b>经过风风雨雨半世纪,当年跟随父母去的十来岁的孩子们也已经在边疆三线工厂退休了,到了花甲之年思乡情浓,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联系上了故乡的发小同学。于是相约一起回故乡淮南看看,那里有着童年的记忆,还有小学发小,家乡是心里永久的记忆。</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次回故乡淮南的是:</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西北煤矿机械二厂:</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田志刚、陈德矿、范正海、周传英、姚惠玲。</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江西分宜市原煤矿电机厂:</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尹家华、沈建伟。</b></h1><h1><b>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奔向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岗地区,奔向久违的故乡!参加2018年5月2日原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69届小学六一班发小分别四十八年首次同学大聚会。在淮南工作退休以后定居在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也纷纷在同一时间返回淮南。</b></h1><h1><b>这是一次分别了近半世纪的相见、是激动人心难以忘怀的小学发小聚会!</b></h1><h1><b>别时正当豆蔻年华、重逢已是花甲之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安徽淮南家乡的发小们热烈期待着他们的到来,这照片是他们1969年在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的合影照片,半世纪了,这是发小的见证,发小的记忆!</b></h1><p><br></p> <h1><b>这是最先到达淮南的宁夏石嘴山市西北煤机二厂的姚惠玲夫妇(左一,二),周传英(左三)。范正海(左四),他们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午从宁夏银川市火车站出发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到达安徽蚌埠,淮南发小到蚌埠接站然后驱车回淮南。这照片是到淮南路过淮南火车站的合影留念。时间定格在2018年三十日下午一点左右。</b></h1> <h1><b>这是他们四人奔赴故乡途中路过太原火车站的照片,发到同学微信群的,归心似箭,时间定格在2018年4月29日晚上九点三十八分。他们千里迢迢穿越千山万水在奔赴故乡的途中。</b></h1> <h1><b>中午他们从淮南东大门上窑地区进入了故乡淮南境内,中午饭在上窑吃的,四十八年第一次吃到故乡的饭菜,牛肉汤,烙饼,油馓子,心花怒放。久违了家乡饭菜的味道。</b></h1> <h1><b>江西分宜煤矿电机厂的尹家华从西安乘火车与四月三十日上午十一点半到淮南火车站,与西北同学几乎同时到达故乡淮南。龚德银,沈晓宇同学到火车站热烈迎接她的到来。</b></h1> <h1><b>中午尹家华与赶来迎接的当年发小班级的女班长张爱霞同学在火车站附近的饭店见面了,阔别四十八年了,见面格外激动 ,发小情永不退色。</b></h1> <h1><b>分别四十八年重逢视频。</b></h1> <h1><b>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的陈德矿四月三十日从衡水到德州,再从德州乘坐高铁到淮南。</b><br></h1><h1><b>江西分宜市原煤矿电机厂的沈建伟在深圳出发,看到陈德矿从德洲到淮南的高铁车票后,为了早一点见到久别的同学,特转到安徽宿州市改签火车票赶乘同一趟车与他第一时间在火车上见面。</b></h1><h1><b>分别半个世纪后的两位发小终于在驶向故乡的高铁列车上重逢了,他们乘坐同一辆列车于四月三十下午四点到淮南高铁东站。</b><br></h1><h1><b>李正香,闫新菊两同学到淮南高铁站热烈迎接他们的到来。</b></h1> <h1><b>西北煤机二厂的田志刚从宁夏石嘴山到银川,从银川到到北京,在北京乘坐高铁列车于五月一日下午四点到直达安徽淮南高铁东站。龚德银同学代表淮南发小们到高铁东站热烈迎接他的到来。。</b></h1> <h1><b>四月三十日下午两点左右第一批西北江西到淮南的同学在淮南洞山山南区隧道口汇合了,1970年分别2018年重逢!别时豆蔻年华,再相逢已是花甲之年。</b></h1> <h1><b>下午还有同学要到达淮南,先到的同学们在淮南梅园踏春游玩,等待下午第二批回家乡的同学们。美丽的梅园春意盎然,发小们喜笑颜开,叙不完的发小情童年时光,聊不尽的曾经往事芳华岁月。</b></h1> <h1><b>在梅园留下纪念,带回去,这是家乡的景色。</b></h1> <h1><b>品尝淮南竹筒粽子,这是在外面遇不到的,平生第一次吃这样的粽子。</b></h1> <h1><b>淮南梅园发小们相聚剪影。</b></h1><h1><b>这是踏上淮南家乡大地的第一站。</b></h1> <h1><b>第二天外地同学来到了淮南市蔡家岗地区原煤炭工业部淮南煤矿机械厂旧址门口留影纪念,他们的父辈1970年就是从这里响应祖国召唤,拖儿带女奔赴了大西北边疆江西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把毕生献给国家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许多父辈已经长眠在那里,这合影的同学也都是子承父业,在三线企业工作了一辈子,这次他们也是代表父辈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旧址看看,这是有着曾经的记忆,故乡的回忆。</b></h1><h1><b>他们是左起;</b></h1><h1><b>1.沈建伟(江西分宜原煤矿电机厂)</b></h1><h1><b>2.陈德矿(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b></h1><h1><b>3.姚惠玲(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b></h1><h1><b>4.周传英(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b></h1><h1><b>5.尹家华(江西分宜原煤矿电机厂)</b></h1><h1><b>6.范正海(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b></h1> <h1><b>五月一日上午,四十八年后第一次重新回到蔡家岗地区的谢三村小街,在当年的淮南小学同学陪同下寻找童年家乡记忆,寻找曾经的岁月,当年大家就住在谢三小街旁边的新建村,我们一起在谢三小街口合影留念。家乡是永远的眷恋。</b></h1><h1><b>照片前排左起:陈德矿,石跃明,周传英,闫新菊 ,后排左起;沈建伟,郭庆坤,姚惠玲,李正香,范正海。</b><br></h1><h1><b>发小沈晓宇为我们拍摄了这张珍贵照片。</b></h1> <h1><b>这张是我们上小学时期的新建村老照片,那时候父母们都是一个工厂的职工,我们大部分从小就住在一个职工新村新建村。</b></h1><h1><b>那一排排整齐的红瓦红砖工房,路边茂盛的一棵棵白杨树,还有那村子里石头路都是我们难忘的记忆。</b></h1><h1><b>我们听惯了父母工厂里上下班的汽笛声,听惯了家家户户家里工厂小喇叭里面天天播放的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激昂旋律,</b></h1><h1><b>我们天天胸前飘扬着红旗一角一起去上学,放学回家以后在一起跳皮筋,弹溜子,打皮卡。</b></h1><h1><b>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小社会里一起长大,我们是永远的发小。永远的兄弟姐妹。</b></h1> <h1><b>五月一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我们小学母校原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现在的淮南谢家集第一中学。四十八年以后重返母校,心情格外激动,发小沈晓宇为我们准备了红领巾,带着红领巾,我们又仿佛回到了那久违小学时代,那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在这学校原来位置的大门口合影留念,纪念我们的豆蔻年华,</b></h1> <h1><b>带上红领巾我们依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我们的心依旧年轻,我们的发小情万古长青。</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尹家华拍摄的母校视频</b></h1> <h1><b>在这美丽的母校校园我们欢声笑语,让我们重温那荡起双桨的美好童少年时光,留下我们的倩影,景美人美风景如画。</b></h1> <h1><b>石跃明同学提议并组织的三线同学与淮南发小在家乡重逢相聚终于实现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b></h1> <h1><b>这张1969年发小在这母校的合影老照片令我们感慨万千。</b></h1><h1><b>弹指四十八年过去了,我们发小们还能带上红领巾在母校重逢,这是人生之美,这是幸福时刻。</b></h1> <h1><b>这是1970年发小们欢送田志刚同学跟随父母支援祖国边疆三线建设到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分别照片。</b></h1><p><br></p><h1><b>照片标题上面写着:</b></h1><h1><b>机小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欢送田志刚同学分别留念---70.12.8</b></h1><h1><b>这是时代的见证,发小的见证。</b></h1><p><br></p> <h1><b>五月一日傍晚,最后到达的田志刚同学与从深圳定居赶回淮南的石跃明同学相见在原淮南煤机宾馆 ,分别了四十八年了。左起:周传英、石耀明、陈德矿。后排左起:范正海、田志刚。。</b></h1><p><br></p> <h1><b>发小聚会在原淮南煤矿机械厂宾馆进行 ,聚会现场通红的条幅写着:</b></h1><h1><b><font color="#ed2308">别时豆蔻年华,重逢花甲之年</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我们2018年五月相逢于淮南。</font></b></h1> <h1><b>二零一八年五月二日的原淮南煤矿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69届六一班分别四十八以后的第一次全国发小大聚会现场。让我们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2018年5月2日!</b></h1><p><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我们六一班发小们分别近半个世纪的相见,是大家期盼已久的聚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宁夏西北煤机二厂,江西分宜煤矿电机厂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b></p><h1><b>在这难忘的时刻,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个激情岁月,伟大的时代!</b></h1><h1><b>那是在上世纪1970年左右,难忘的激情岁月,祖国在建设边疆建设大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七百多名干部职工响应党的招唤,祖国的需要,拖儿带女共计四千余人分批义无反顾的奔向祖国大西北边疆,奔向了江西三线建设现场,在那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在那峰琏叠嶂的贺兰山旁,在那江西深山老林里面建设三线工业,你们跟随父母经历参与了那个艰苦卓越的边疆三线工业建设,你们一辈子献给祖国三线,为国家做出无私的奉献,你们是伟大光荣的三线建设者,你们是淮南的骄傲,是我们这一辈的骄傲,向你们致敬!</b></h1><p><br></p> <h1><b>我们发小聚会怀念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班主任启蒙老师杨学田。向她致于最崇高最真诚的敬礼。</b></h1><h1><b>我们永远怀念我们敬爱的杨学田老师,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对我们学习呕心沥血,那一幕幕我们这次聚会回忆起来佛就在眼前。</b></h1><h1><b>杨老师也是在1970年左右支援大西北边疆建设去了,在西北煤机二厂幼儿园工作。</b></h1> <h1><b>四十八年前我们发小同窗共读,胸前佩带毛主席像章,手捧毛主席语录本,摄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小合影照片。</b></h1> <h1><b>四十八年后我们又故地重逢,带上红围巾庆贺这难忘的相聚。留下着相隔了近半个世纪的合影。</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田志刚发小聚会感言。</b></h1> <h1><b>田志刚,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在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工作退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德矿发小聚会感言。</b></h1><h3></h3> <h1><b>陈德矿,一九七一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在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工作退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周传英发小聚会感言。</b></h1><h3></h3> <h1><b>周传英,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在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工作退休。</b></h1> <h1><b>姚惠玲,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在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工作退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范正海发小聚会感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h1><h3></h3> <h1><b>范正海,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西北边疆三线建设,在宁夏石嘴山西北煤机二厂工作退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尹家华发小聚会感言。</b></h1><h3></h3> <h1><b>尹家华,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江西三线建设,在江西分宜煤矿电机厂工作退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沈建伟发小聚会感言。</b></h1><h3></h3> <h1><b>沈建伟,一九七零年跟随父母从淮南煤矿机械厂支援江西三线建设,在江西分宜煤矿电机厂工作退休。</b></h1><h3></h3> <h1><b>这是淮南和定居外地同学参加聚会的单人照片</b></h1> <h1><b>在聚会条幅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留下纪念。</b></h1> <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七位来自边疆三线的同学在聚会现场合影,1970年跟随父母支边分别去了西北江西,今天终于在故乡淮南蔡家岗小时候生活学习的地方又重逢了,当年的容貌还依稀可辩,声音还是那么的熟悉亲切,发小情还是那么的浓烈。</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左起:姚惠玲,周传英,陈德矿,范正海,田志刚,沈建伟,尹家华。</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珍贵的视频</b></h1> <h1><b>田志刚同学饱含深情为同学们即席朗诵了散文诗(发小)。</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朗诵视频</h1> <h1><b>周传英与淮南同学一起朗诵了(永远的六一班)。</b></h1> <h1><b>尹家华同学为大家跳起了蓝花花舞蹈,</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舞蹈视频</b></h1> <h1><b>其他淮南同学也给聚会表演了节目,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b></h1><h3></h3> <h1><b>尹家华同学谈她第一次创建同学微信群的经历。</b></h1> <h1><b>这一张张合影是我们是我们今天发小聚会的历史记录,记录了我们永远的同学情</b></h1> <h1><b>这是一张四十八年前发小的合影老照片,沈建伟特地带回淮南参加聚会的。</b></h1><h1><b>照片里面当年的青涩已经换成了夕阳红。</b></h1><h1><b>今天按照原来照片的位置再来一张,纪念我们半世纪不变的发小情.</b></h1> <h1><b>人生路漫漫,难得一次相聚,这一张张合影,我们等待了四十八年!</b></h1> <h1><b>这张张笑脸依旧可爱,那声声呼唤宛如从前,发小笑声记忆犹新,心还是那么的近,脸还是那么的亲切。</b></h1> <h1><b>小学班早期的女班长邵佩丽(左一)与分别了四十八年后来自江西的尹家华(中);来自西北的周传英(右一)在一起,这是离别了近半世纪的三姐妹合影!</b></h1> <h1><b>当年小学班班长许士祥(右一)与发小潘康宁,潘玉,西北三线的田志刚(左一)在一起。</b></h1> <h1><b>同学相聚。唤起了童心,他们在模仿小学时光的男生女生同桌的(三八线)。模仿曾经一起学习打闹的美好场景,那是难忘的发小时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这是西北的陈德矿与淮南的潘康宁见面了,俩人即是发小又是童年的玩伴,小时候两家住的非常近,1971年分别远隔了千山万水,四十七年以后终于再次见面了,多么开心激动啊!</b></h1> <h1><b>云在天上飘,酒在杯中流,时光已经过了半世纪,我们四十八年远隔千山万水。我们此生还能见面,这是多么难忘的幸福时刻,让我们举杯共庆,,西北江西同学与淮南同学互相敬酒。我们永远是发小!</b></h1> <h1><b>推杯换盏笑谈风生中,依旧那么亲切美好,举杯!为我们四十八年后的重逢干杯!祝福发小们健康平安,万事如意。</b></h1> <h1><b>时隔近半个世纪,同学在一起莺歌燕舞,共叙发小情。</b></h1> <h1><b>摄像机记录了我们相聚的音容笑貌,照相机摄下了我们经典的瞬间。</b></h1> <h1><b>五月三日,大家来到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游玩.,昔日的淝水古战场,八公山下草木皆兵成语就出于此地。</b></h1> <h1><b>与八公山留影纪念,这是家乡的名山,也是我们童年生活的地方。</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们青春不老</b></h1> <h1><b>尹家华拍摄的同学们行走在八公山森林公园里面。</b></h1> <h1><b>下午大家来到了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寿县游玩,在寿县南城门前合影留念</b></h1> <h1><b>久违了近半世纪的古城墙。</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从大西北的贺兰山旁来到了安徽淮南寿县古城墙上面</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在寿县古城墙东门留影带回大西北。</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乡的楚风汉韵</b></h1> <h1><b>五月四日下午我们来到淮南蔡家岗的歌吧,西北江西淮南三地发小们平生第一次在一起唱歌。此时此刻是我们的人生之美!</b></h1><h1><b>这是我们分别了半世纪后相聚在一起的第一次歌声,也是我们短暂相聚以后即将分别的歌声。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福我们所有同学青春不老,同学情永存!</b></h1><p><br></p> <h1><b>短暂的发小相聚在难舍难分中结束了,袁凤君同学代表同学们用车把陈德矿,姚惠玲夫妇送到淮南高铁东站回西北,把沈建伟送到合肥回江西</b></h1><h1><b>这是陈德矿在淮南高铁东站的留影。</b></h1> <h1><b>周传英同学从合肥乘飞机回宁夏银川。</b></h1><h1><b>这是同学们把她送到淮南民航售票处到合肥飞机场的民航大巴上,留下难舍难分的分别照片。</b></h1><h1><b>相聚是短暂,但是我们的发小情是永远的!</b></h1><h1><b>下面贴几幅同学们在发小微信群的留言作为此美篇结束。</b></h1><h3><br></h3> <h1><b>这是大西北边疆的周传英和江西三线的尹家华在发小同学2018年5月2日同学大聚会一周年时候的感言,家乡的恋眷,发小情的抒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的家乡,楚风汉韵。</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美篇献给祖国边疆三线七位千里迢迢返回安徽淮南家乡的发小们、及分别四十八年后的首次发小大聚会。</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