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阿华

<h3>  2018年11月19日,我和当年的知青战友曹俊聪同学相约一道返回当年下乡插队的宜宾专区珙县孝儿区仁义乡仁义二队。</h3><h3> 记得那是1970年初冬,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几个素不相识又没出过远门的懵懂少女,就这样稀里糊涂被命运抛弃在深山幽谷之中,一去几年。</h3><h3> 同时来的有五人,有大姐饶仁碧、曹俊聪、张心局、 黄群芳 、王晓华,第二年春天,又新增了黎家英同学,共六人组成一个临时家庭。饶大姐是自贡二中高二年级的学生,比我们年长几岁,是我们知青点组长,也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家长,能干贤良,擅长家务,把这个临时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以至于后来我的一些生活经验都来自于大姐的言传身教,受益终身。</h3><h3> 珙县属于山区,生产队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坡高路陡,生活生产的艰苦可想而知,我们每天要和老乡们一道出工,劳作,挑水打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得到老乡们的各种关照......在大姐的安排管理下,家务劳动实行分工,具体明确轮流执行,使大家较快适应了环境,以至于在漫长无望的煎熬中,没有被毁灭和自我毁灭。</h3><h3>往事历历,岁月蹉跎,几十年来,我们各自走着不同人生轨道,然殊途同归,而今我们都奔七的人了,即将进入古稀之年,都说人老容易怀旧,那是我们的一段青春芳华,哪里是养育过我们的第二故乡。<br></h3><h3> 我们怀念哪里的山山水水,哪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我们走过的脚印,有善良仁义的父老乡亲,今天我们终于回来了,像久别的游子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家。</h3><h3><br></h3><h3>另:值得庆幸的是,当初一起下乡的战友至今健康状况还不错,虽然各自的生活之路也充满坎坷曲折,但总体说来还算顺利,生活无忧,只有姚大姐远居贵州,黄同学定居成都,其余四人都在自贡。去年因大姐回自贡参加二中校庆,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抚今追昔无限感概......</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出发前一天和曹同学约好,早上8点半在车站大厅碰头。第二天我还是打早起床,简单整理就出门了,提前很多来到车站。这班车是9点钟自贡出发直达巡场的车,天色灰暗,视线不清。</h3> <h3>当年的知青,清一色长辫子😄😄😄</h3> <h3>当年张孝方队长和夫人访问我大自贡、五朵金花全程陪同</h3> <h3>感谢大姐悉心保管这些老照,我马大哈一个,早就不知丢哪里了,今天回头看看这些照片,感慨良多……</h3> <h3>不到12点就到了巡场,也是现在的珙县县城,放下行李我们就到县城闲逛,这是县卫计委</h3> <h3>河边的雕塑很多</h3> <h3>在这里基本找不到当年巡场的旧貌,巡场河穿城而过,那成片的煤矿和铁路早已踪迹全无</h3> <h3>河上有好几道桥把两岸连接起来,有车行桥和步行桥,很方便</h3> <h3>小县城大变化,高楼电梯和低矮的民居并存,一点没有违和感</h3> <h3>来个合影吧,不知何时还能回来,说起来容易,但世事难料,谁又说的准往后的事呢</h3> <h3>天气很好,天空瓦蓝瓦蓝的</h3> <h3>巡场到孝儿的班车很多,差不多半小时一班,虽说只有几十公里,但部分路段状况不太好,车行较慢,三点过我们在原新街大队下了车,沿仁义乡政府方乡一路前行。</h3><h3><br></h3> <h3>整个乡村变化很大,到处可见新修的房子,街道变的宽敞,记得原来公社有一个很小的医疗点,现在也变成了乡卫生院,条件今非昔比。</h3> <h3>仁义乡卫生院、仁义乡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站,设施不错,分有中医区和西医区,乡亲们看病就医方便多了。</h3> <h3>这两天里,很多村民都在杀猪,一方面到了年底差不多都要杀过年猪,也有听周边闹猪瘟造成的恐慌</h3> <h3>重新修建的仁义乡政府,一道围墙吧大楼围起来。也不是原来的位置,记得原来的地址靠河沟边上。</h3> <h3>几十年一晃而过,依然记得当年的几位公社领导(谢书记、唐主任、杨部长等)对我们的关心帮助<br></h3><h3><br></h3> <h3>团包房,我们刚来的时候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有一个高高的碉堡和一株高大茂盛的桂圆树。院里住了三户人家,两家姓罗的是兄弟两,还有一家性黄。</h3><h3>图片中蓝色彩钢屋顶覆盖下低矮房子,就是原来的碉楼,原来高高在上的砖瓦和木质阁楼已经风蚀毁损,干脆拆了。仅留下一道残墙破壁矗立于此,无言地述说曾经的历史。</h3> <h3>这是我们的老队长张孝芳的老宅基,现在是他小儿子住这里,房子修的很气派,旁边还修了个很大的蚕房,两位老人早已作古。</h3> <h3>村村通带来乡村大发展,有专门跑交通的面包车进村接送村民上学或者赶场,我们去赶场就是座的面包车,4元钱到孝儿,方便。</h3> <h3>老宅看起很亲切,忍不住拍了几张,这是当初留下的深刻印象,现在早没人住了。</h3> <h3>这是一种叫葵瓜的物种,记得当初家家房前屋后都种有,很烂贱,不用刻意管理,总是结满串串瓜果,在生活艰难的年月,果了多少人的腹,充了多少人的饥。</h3> <h3>年轻人或从外面嫁进来的人我们都不认识,只能从聊天中了解一些故人的信息。</h3> <h3>村卫生室,这个真没想到,说明现在政府重视民生,对老百姓的服务落到了实处,赞一个</h3> <h3>夕阳西下,放学归来的孩子们一路欢歌走在乡间公里上,周边所有学生都集中在同心小学,校舍修的很漂亮,学生中午在校吃放,下午放学回家, 走路上学大约半小时路程。</h3> <h3>从他们穿着来看与城里的孩子无异,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陪伴。</h3> <h3>这是曹会英老人的老宅,家里早已修了房子,但老人家执意要住在这边,还养了一条大肥猪,就在前一天,孩子们直接把他的被褥抱走了,迫使得她不得不回家住</h3> <h3>张登勤听说我们来了,赶紧从山上回来接我们,很多村民家里都有这种小三轮,它是用来拉红薯和其他农作物之类的,在也不用像过去家家户户一担担的挑回家,结果我们两个直接坐上三轮回家了,很拉风有木有?</h3> <h3>勤快的曹同学一刻不闲地劳动,仿佛又回到当初下乡的时候,忙里忙外不停劳作,没忘本,赞一个👍</h3> <h3>张登勤大哥也来帮忙磨豆花,电动的,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人们生活更便利</h3> <h3>曹同学烧火杠杠滴,可我的红薯全部烤成了碳灰</h3> <h3>我两的早餐,红薯汤加鸡蛋,营养搭配不错</h3> <h3>赶场路上</h3> <h3>孝儿镇</h3> <h3>孝儿镇政府,大楼很气派</h3> <h3>孝儿街道,今天赶场人流较多,热闹</h3> <h3>水电站,与印象中差异很大</h3> <h3>河对面新建的火力发电站,对环境造成污染</h3> <h3>孝儿老街,昨日依稀可辨</h3> <h3>太大了,不然买一个回来</h3> <h3>小镇居民悠闲的生活</h3> <h3>回来的时候我们随车直接到了马道子,然后步行下山,翻山越岭,只为寻找当年的感觉</h3> <h3>艰难行走</h3> <h3>蓬勃绽放的野花给空寂的山野带来一抹艳丽</h3> <h3>村里的汽车招呼站</h3> <h3>再次探望曹慧英老人,老人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只是行动不便,行走要借助拐杖</h3> <h3>站在对面山坡瞭望村里,原来的一片片良田改造成桑树林,据说养蚕经济收入更好,一年可养几季,挣钱更轻松,不过对我们来说,还是难以忘怀听却蛙声一片的稻田。</h3> <h3>当年洗衣泡澡的小河沟,枯水季节水流小了很多</h3> <h3>当年青石板上放歌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展翅高飞</h3> <h3>团包残存的碉楼</h3> <h3>如今的生产队长,忘了叫啥来着</h3> <h3>张有芬,我们离开时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现在已是奶奶了,孩子们外出打工,老人负责守家带娃</h3> <h3>许朝珍、张有芬</h3> <h3>生吃红薯在过去的年代太平常不过了</h3> <h3>人家说现在都用来喂猪,不过我喜欢,当猪其实没什么不好😂</h3> <h3>曹同学许朝珍张有芬</h3> <h3>张孝平、张登勤 曹同学</h3> <h3> </h3> <h3>嘿嘿</h3> <h3>张孝平的家。坐在院子里,对面就是一座高高的山梁。</h3> <h3>我们当年担水作饭的水井,虽然井水还在,但现在村民家家都用自来水,水管直接接到家里,不收水费。</h3> <h3>这是团包里黄孝聪的儿子,小伙子一表人才,不得不说基因强大!</h3> <h3>回去了,路过乡政府,合影留念</h3><h3>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知道我们是当年的知青回乡来,特地送了我们一人一本乡志,特别感谢!</h3> <h3>巡场回自贡的车是1点正,放下行李赶紧去找吃的,我的清汤削面,味道不错</h3> <h3>曹同学的米线,看起特别有食欲。</h3><h3>本来我们到孝儿还想去品尝一下当年孝儿主打美食,红糖糯米小汤圆,结果在街上逛去逛来都没发现,不得已随便整了点东西。</h3> <h3>感谢仁义乡政府工作人员赠送的乡志,意义非常重大,我代表几位知青同学深表谢意,也为仁义乡的发展变化骄傲自豪!</h3> <p>短短两天感受回乡之旅的感受:</p><p>1、住房改变最大,基本看不见原来的老房子,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就连村里最穷的倪跃明一家,都住上了新房。</p><p>2、自来水安装到户,再也不用担水,并且清洁卫生。</p><p>3、小家电普及,比如冰柜、电饭煲、电磁炉、磨碎机等</p><p>4、公路通到了村里,有小型面包车作为交通工具,无论是上学赶场都很方便。很多村民家都有小型电三轮,用以运输一些农产品。</p><p>5、由原来的耕作形式改为养蚕,减少劳作,提高收入。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p><p>6、村里设置了卫生室,配备有专门的医生为村民服务。</p><p>一点问题: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孩子,(两天里很少看到年轻人)留守儿童的教育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而带来的弊端,需要时间解决。</p><p> 最后,借此美篇,我要深深感谢养育过我们的仁义乡父老乡亲,感谢你们几十年前用淳朴善良温暖着来自远方的孩子们,在离乡背井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同时也得了锻炼和成长,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p><p> 我还要深深祝福这片深情的土地,祝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们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吉祥如意!</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