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录40多年前的美好瞬间</p> <p>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p> <h3>543教学大楼</h3> <h3>曾用名</h3> <h3>解密543</h3><h3><br></h3><h3></h3><h3>我军第一支地对空导弹部队建立揭秘</h3><h3>1957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为了加强防空力量,提高我防空能力和水平,从1958年6月开始,空军着手组建地对空导弹部队。</h3><h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用U-2高空侦察机对世界各地进行战略侦察。这种飞机飞行高度在2万米左右,当时的歼击机和高射炮都奈何它不得。连当时的苏联,都没有打掉过进入其国家领空的U-2。</h3><h3>不久,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我国的地对空导弹部队。</h3><h3> 地空导弹部队是尖端技术兵种,当年建立这支部队,是空军出人,国防部五院出技术。共同组建。</h3><h3> 1958年6月的一天,空军副司令员成钧把时任空军探照灯兵指挥部主任的张伯华找到办公室,对他说:“军委决定由空军组建地空导弹部队,我们研究,确定由你负责这项工作。你组建过探照灯部队,参加过抗美援朝。对防空作战有一定经验,你搞这项工作合适。这里有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供的地空导弹营的编制表,你拿去看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教五院刘秉彦副院长。选调干部的问题,可以去找空军干部部任学耀副部长。”张伯华提出这个营在空军高级防空学校集中,成副司令员表示同意。并特别强调,这项工作很重要,这支部队在政治上要可靠,思想作风要好,军事技术要过硬。</h3><h3> </h3><h3>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是1956年由钱学森提议。中央军委批准建立的,专门进行各类型导弹的研制工作。开始,由钱学森任院长,谷景生、刘有光先后任政治委员,王诤、刘秉彦任副院长。1960年初,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五院院长,钱学森改任技术副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第一副院长,实际主持工作,后任院长。1964年11月23日,以五院为基础。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王秉璋为部长。</h3><h3> 张伯华领受任务后,先找任学耀商谈干部问题。接着,到国防部五院找到刘秉彦副院长,刘副院长安排该院教导队孙式性大队长接待张伯华,同他具体商谈组建部队的问题。孙式性参加了同苏联关于组建导弹部队的谈判,他向张伯华详细介绍了谈判的经过和情况。两人商谈了组建部队的事宜。孙对张说:“成副司令员交给你的那个地空导弹营的编制表,是苏联专家提供的,是个训练营的编制,没有政工干部。也没有伙食单位,正式组建部队,执行作战任务,要根据我们的情况做些调整。”后来,我军建立的导弹营,就是基本按苏联提供的编制表,加上我军的特点需要组建而成的。</h3><h3>新建地空导弹部队在五院训练已经确定。由于五院原来是训练地地导弹的,对防空作战不熟悉,建议由空军派人负责领导日常训练工作。张伯华被派去负责这件事。</h3><h3> 五院对导弹营的训练工作非常重视。部队住的房子、课堂、食堂都安排得很好。钱学森院长、刘有光政委、刘秉彦副院长亲自过问部队的训练和生活情况,孙式性大队长、宋杲政委亲自抓导弹营的训练。为便于工作,张伯华被任命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专门负责地空导弹部队的训练。</h3><h3>干部高职低配,择优挑选人员组建部队</h3><h3> 人员确定后,即在1958年9月底到空军高级防空学校集中。1958年10月6日下午。在该校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的成立典礼。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成钧副司令员、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周彪司令员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会上宣布了营领导干部的任命。除上述领导人员外,还任命程荣之为副政委、崔永维为参谋长,全营186人。刘亚楼司令员在大会讲话中强调:我军第一个地空导弹营的成立,说明我们的防空力量正在加强。党和人民把这样尖端的武器交给你们,责任重大。你们要尽快地把苏联老大哥的尖端技术学过来,以后再消化、发展。他特别要求大家搞好保密工作。</h3><h3> 为了保密和便于作战需要,国防科委统一规定地对空导弹兵器的代号为“543”。因此,地空导弹部队就称为“543部队”。</h3><h3> 由于我国计划从苏联进口4套地对空导弹兵器,准备给五院1套做为仿制用,给20基地1套试验用。另两套用来装备空军,为此。在组建1营后不久,于1958年底,由北京军区空军组建了2营,营长为岳振华,政委许浦。这个营就是后来第一个击落高空侦察机,并屡立战功的“英雄营”。1959年初,由南京军区空军组建了3营,营长为杜先照,政委尼特;1959年2月,高射炮兵106师师部调到北京拟改编为空军第3训练基地,将来承担训练导弹部队的工作。后组建的两个营暂由高炮106师代管。</h3><h3> 1958年10月7日,即1营成立的第二天,全营就转到五院驻地,开始训练。1营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导大队第2营”。<br></h3><h3> 当时兵器尚未运到,部队就开始了基础理论的学习。课程有:电工、无线电、脉冲技术、雷达工作原理、制导原理、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和空气动力学等。1个多月后,苏制萨姆II型地对空导弹兵器陆续运到,苏联专家也同时到达,共有95人。</h3><h3> 苏联专家和我方人员一起研究了教学大纲、计划,按专业进行编组。12月21日,改装训练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苏联专家讲课实效,空军机关抽调了53名翻译,组成翻译小组,配合教学。参加训练的有1营全体人员和2营、3营的营连干部,还有有关的机关干部和有关院校、训练基地、工厂的人员。共16个单位的464人。训练分为理论、操作和实弹打靶,三个阶段进行。理论训练分17个专业。全体人员都参加。兵器和操作训练。根据顾问力量和兵器的实际情况。人员分为四个层次进行:1营为1类层次,由苏军导弹营负责对口包教:2营、3营的干部为2类层次,参加训练但不上车操作;各单位教员为3类层次。各个工厂的技术干部为4类层次,主要是学习兵器理论。</h3><h3> 为了尽快把苏军地空导弹的先进技术学到手。大家争分夺秒,勤学苦练。苏联专家教得很认真,我方有的人员文化程度低,苏联专家就一遍遍地反复讲解,一次次地反复做示范,直到理解了为止。学员们学习情绪很高,非常刻苦。许多人上课认真听,下课自己加班学。深奥的兵器理论课,艰涩的科技知识讲座。复杂的战斗操作训练,官兵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终于突破一道道难关,走进了神秘的导弹殿堂。考试时。成绩普遍都比较好。苏联专家对我方人员的学习精神非常敬佩。一再夸奖“中国朋友水平不低,学得好”。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训练。干部战士基本掌握了苏制萨姆II型地空导弹技术。在考核中,1营各连都取得了优良成绩。</h3><h3>第一次打靶,取得圆满成功</h3><h3> </h3><h3> 1959年4月,为考核学习训练成果,并检验兵器,1营进行了首次实弹打靶。当时,代号为“594任务”。</h3><h3>我方人员和苏联专家一起去宁夏中卫县选定了临时靶场,并向苏方申请和筹集了各种保障物资。经过充分准备,4月4日,1营打靶部队从北京出发。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摩托进军、装车。组织铁路和公路行军。到靶场展开兵器等科目,并对单批单架空中目标进行跟踪和哑射练习,成绩均为优秀,只待实弹射击的到来。</h3><h3> 1959年4月19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地对空导弹。上午9时左右,下达了“1小时准备”命令。1营全体人员就位,进行兵器功能检查。当远距雷达报告靶标飞机距离阵地25千米时。下达“40分钟准备”。载靶的杜—4飞机投放靶标,打开制导雷达天线,进行搜捕。靶标进一步临近。为保证安全,待载机飞过阵地上空。下达“10分钟准备”口令。9时50分。营长张建华命令引导技师按下发射按钮。一发导弹射向投放的M-2伞靶。二级火箭在控制下拐了两个弯,在晴朗的天空上,很清晰地命中拉烟的伞靶。首射顺利成功,顿时,靶场一片欢呼。部队回到北京,国防部专门为苏联专家举行了欢送宴会。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和苏军首席顾问巴托夫大将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宴会充满中苏友谊的热烈气氛。国防部嘉奖了苏军导弹营的全体人员。苏联专家随后便陆续回国了。</h3><h3> 这次打靶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军队掌握了先进的地对空导弹装备,我国有了更先进的防空兵器,防空力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明显增强。这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得到充分印证。</h3><h3>扩大导弹部队编制,参加国庆战备值班</h3><h3> </h3><h3> 为了更加适应防空作战的需要,地空导弹部队很快进行了扩编。1959年5月,高炮106师正式改编为空军第3训练基地,下辖1、2、3营,担负地空导弹部队的改装训练和作战指挥任务。张伯华任基地主任,贺芳齐任政委,1营营长张建华任参谋长,1营政委张思聪任政治部主任。</h3><h3> 根据中央的指示,为了加强国庆10周年的防空战备,打击来犯的敌机,反击敌高空侦察行为。将地空导弹部队部署在北京周围,如有来犯敌机。坚决打掉,保卫首都和10周年大庆的安全。</h3><h3> 为此,在5月18日,第3基地参照1营的模式,组织了2营、3营的改装训练。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新组建的训练营,也参加了训练。</h3><h3> 6月,国民党空军RB-57D型高空侦察机2次窜入北京、天津地区,直飞到西安附近进行侦察活动。根据敌机性能和入窜规律。主要从北京的正南、东南向窜入。从西北方向返回。为了有效打击敌高空侦察机,不留漏洞,拟将导弹部队在北京周围摆成圆形部署。由于第3训练基地所属3个导弹营兵力不够。摆不成环形。于是,将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的训练营也加入,并利用五院的那套兵器,又临时抽调人员组建了一个营,共有5个营,构成火力衔接的铁桶一般的防空体系,全力打击窜犯的敌机。</h3><h3>为使这5个营协调配合好,苏联派来指挥组,帮助我们勘察选择阵地。杨成武副总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亲自坐飞机勘察确定,北京军区组织步兵和工兵部队突击修建阵地和道路。还组织5个营到国防科委20基地进行了集团实弹射击,代号为“301”。打完靶后,即返回北京,直接进入预定阵地。并与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部队分工协同作战,以天安门为中心,半径130千米内的防空作战任务,由地空导弹部队负责;130千米以外,由航空兵部队负责。9月21日。正式担负战备任务。</h3><h3> 为实施统一的作战指挥,北京军区空军建立了地空导弹群指挥所,制定了地空导弹部队战备训练方案。各营配备了目标指示雷达。设立了营指挥所与群指挥所的有线和无线通讯联络。第3训练基地两次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制定作战预案,落实各个具体环节。各营进行了战备思想动员。以打RB-57D型飞机为背景。组织了11次实兵演习,10次雷达校验校飞,官兵们掀起战前练兵热潮,进一步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还统一组织技术力量,对5个营的兵器、车辆和设备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维护,及时排除故障隐患,使各营兵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待敌机来犯。</h3><h3> 国庆节期间,均无敌情。国庆节后不久,10月7日。国民党空军一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上午10时03分,从浙江温岭上空进入大陆,凭借其高度优势,不顾我歼击机多次拦截,沿津浦路上空直线北窜,由天津转弯飞向北京,进行侦察照相。我严阵以待,敌浑然不知,毫无顾及地继续飞来。到达通县上空。12时04分,被在此待机的2营一举击落,3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敌机被打得粉碎,残骸坠落于通县东南的河西务村附近,飞行员王英钦当即毙命。</h3><h3> 地对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式防空武器系统。美、英、苏等国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装备了部队,但在我军用地对空导弹击落敌机以前,他们都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我空军这次战斗的胜利,开创了世界防空战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胜利保卫了首都北京,标志着我新组建的地对空导弹部队。是一支思想作风好、军事技术过硬的部队,标志着我防空作战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h3> <h3>2016年秋教保营成立35周年聚会</h3> <h3>教保营一连的战友合影!</h3> <p class="ql-block">和当年的小“四人帮”王张江姚合影:王仁贤教导员</p> <p class="ql-block">82年10月中下旬复员时王教导员在西安车站为我送行。</p> <h3>和张积贵队长合影</h3> <h3>应该是82年江兴旺副教导员和关技师在兵马俑展览馆门前合影</h3> <h3>09年在淮安和姚运修副队长(已故)无意相逢</h3> <h3>和黄志刚队长合影</h3> <h3>组委会成员</h3> <h3>2019年12月全家在部队参观</h3> <h3>孙女在导弹学院留影</h3> <h3>去富平县习仲勋陵园参观</h3> <h3>七九年国庆前后在学院礼堂前</h3> <h3>在寝室</h3> <h3>25营一号车阵地</h3> <h3>该照片是81年10月中下旬老兵复员时在25营阵地上照的,被营长发现让相机曝光后,保存下来的照片,当时一卷胶卷全曝了,</h3> <h3>在206场地一号车前</h3> <h3>在306导弹测试</h3> <p class="ql-block">看我在讲课</p> <h3>在学院电教室,当时的一台双卡三洋录音机就近三千元。</h3> <h3>三原县在西安正北,距西安市45Km是由孟候原,丰原和白鹿原组成。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就是关中大地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h3> <p class="ql-block">秦冠苹果香又甜</p> <h3>三原县城皇庙</h3> <h3>在三原大桥前</h3> <h3>学院南门前</h3> <p class="ql-block">在学院军教室任游泳管理员。</p><p class="ql-block">当时军教室主任是沈主任,两口是八一射击队下来的,还有王晓冬,赵建华和曹教员等,81年空军排球队解散,排球教练李教员广西人任军教室主任,老伴丁教员沈阳人,两口人很好,经常在家做好吃的,给我们带,后来李主任因出血热误诊病故,和学校闹的很僵,九0年我去西安出差,碰到丁教员,但她的头发都掉了不少,为此我在郑州给他搞一箱101毛发再生精寄了过去,两个女儿为此学医,应该在两广地区,现在也是近五十的人了,也不知还认不认识这个小叔叔了。</p> <h3>复员时和全排战友们合影</h3> <h3>三号车的战友</h3> <h3>中学的师弟在学院学员班学习</h3> <h3>和关技师在兵马俑参观</h3> <p class="ql-block">当时刚开放的兵马俑</p> <h3>在骊山上</h3> <h3>临潼华清池</h3> <h3>和西安上大学的同学在钟楼留影</h3> <h3>和同学在骊山上</h3> <h3>骊山捉蒋亭</h3> <h3>华清池</h3> <p class="ql-block">1981年初学院成立制导站大修厂,由学院训练部张副部长〈河南信阳新县人〉牵头,和各个系抽的老教员有:杨启国(山西河津人)、余金宝(北京人),谭教员(湖南湘潭人)、程教员(河南南阳人)、留过苏的海教员(北京人回族)和李相交(江苏大丰人)以及刘国强、王伟、封先进几个技师我和王风起等几个战士和部分工厂技术工人组成,前期还到贵州和西安的786厂学习了扎线技术。最后我分到业务组,负责元器件的采购。我们在二系使用战斗过的老二营(英雄营)原装苏联进口的兵器也一起到了大修厂。</p> <h3>在西安当地出差</h3> <p class="ql-block">这是和李教员在上海,南京,常州,苏州等地出差。</p> <h3>当时在上海要去军工单位,必须到延安中路的上海仪表局去开介绍信,我们隔几天就去一趟找当时吴经理,那时也没名片,时间长和吴经理也熟了,二〇一二年看电视感觉吴邦国副总理特面熟,看其简历当时就在仪表局任副经理,估计吴委员长早把当时的小陈给忘了。当时上海电缆厂在军工路,上海仪表厂好像也在那附近,还要经常去八角那里的O五单位(应该是总后的),第一次在上海坐区间车,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看到来车就上,谁知一上车不停,一下拉到了宝山,在那里还看到了潜水艇。</h3> <p class="ql-block">当时在上海出差闹个笑话,李教员我们两个说住哪里,我说咱们住锦江饭店吧,他说行啊,随后我们到淮海路上的锦江饭店,当时穿的是便装,李教员块头大,徐州丰县人,问门卫,门卫很热情,我们拿出介绍信,说有什么条件,门卫把我当成李教员的勤务员,对我说锦江饭店最低级别十六级,我当时看李教员,谁知他早跑出大门外,他当时的级别才二十级。最后我们到静安寺巨鹿路的空四军招待所住下了,法式别墅挺好,好多当时的名星王苏娅(战火中永生,海霞等电影),北影厂的俞萍(作家严歌苓的继母,青春之歌,红旗谱,74版南征北战,魂系蓝天等电影的主演)。为什么和俞平较熟?因为当时学校卫生处邹处长去上海采购医疗设备,和俞平住隔壁共用一个凉台,邹处长那几天没事看我们一个单位的,天天叫我去下相棋,我说不会,他说他教我,所以经常碰到俞平,时常还会打个招呼。包括李双江都在这住,我们天天在一起用餐,根本认不出来,有一次在就餐时沈耀庭导演向王苏娅介绍说是李双江,才看出来,穿的蓝裤子,白衬衣,人特黑。</p> <h3>居住的三号别墅,现在都商业化了(36年后重返故地游)</h3> <h3>当时的军人通行证</h3> <h3>曾经用过的军人通行证和介绍信</h3> <h3>O九年回学院</h3> <h3>在导弹检验团参观</h3> <h3>参观第十一届珠海航展</h3> <h3>红九导弹前留影</h3> <h3>胖妞前留影</h3> <h3>无人机前留影</h3> <h3>和巴铁枭龙战机飞行员合影</h3> <h3>2018年7月战友及家属在江西抚州聚会</h3> <h3>江西名山大觉山</h3> <h3>2019齐聚雁北古城大同</h3> <h3>北岳恒山</h3> <h3>北岳悬空寺</h3>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