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个人一生要去的远方很多,名山海角磅礴俊秀,可以登高远怀,然而走进杜甫故里,无论你学富五车还是名冠海内,都会有一种文化意识上无力感,这正是杜甫故里的魅力所在。每一个上过学的读过诗歌的人,最应该去一次杜甫故里。</h3> <h3> 初冬季节,风渐渐地凉了,杜甫故里阳光微好,走进瑶池边上,荷花早已伴着杜诗如沉睡的菩提。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荷花脱去美丽淡雅的清香,留下一片枯荷配合一下冬霜和那北风的凌劣,想必这荷,在北风中也有一种傲冬霜,立冬雪的大气凌然!</h3> <h3> 杜甫故里“楹联文化”不仅大美两行字,而且书法庄重,这里面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神采如诗如画精妙,其他地方极难寻觅到,同样值得细细品味。</h3> <h3> 人的一生都是岁月的过客,在岁月长河里,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时代的变迁,能够留下的是历史的天空。</h3> <h3> 路过心上的诗歌,适合时代家国情怀的人慢慢阅读~路道两旁,映入眼帘的是杜甫诗歌石刻,用最美丽的诗歌富养心灵。</h3> <h3> 文化中国养育了杜甫,杜甫又以自己对文化中国的诠释和坚守,对文化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br></h3> <h3> “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杜牧
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br></h3> <h3> “独少陵巨编,至今数百年,乡校家塾,龆总之童,琅琅成诵,殆与《孝经》、《论语》、《孟子》并行。--南宋曾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h3> <h3> 杜甫诗歌文化震惊了全世界,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诗歌遗产,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h3> <h3>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 怅望夜天,想到故乡那苇坑和水中的那个月亮,不管离开故乡多少万里,心立刻就飞回故里~明月如诗悄然渡。<br></h3> <h3>年去惊人老,坐来忘夜深。</h3><h3>未能成一事,何敢废发阴。</h3><h3>灯尽添残烛,山寒拥败衾。</h3><h3>幸无尘俗虑,聊遂读书心。</h3><h3> --宋·吴芾 <br></h3> <h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h3><h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br></h3> <h3> 这石基砖砌的碑楼,虽然变深日久,风吹日晒,字迹亦然清晰可辨,题着“唐工部杜甫故里”,为“清乾隆三十八年吉日 赐进士出身 巩县知事李天墀勒石”</h3> <h3> 一石一木都充满诗歌文化气息,作为诗圣诞生地,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有的是涤荡心灵地清新空气,是去浮躁,存本心的文雅之地。</h3> <h3>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h3><h3>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h3><h3>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壮,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原来少年的杜甫和今天的青年才俊一样天真。<br></h3> <h3>“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壮游》</h3><h3>杜甫从小即研习毛笔字,九岁时,已写满成袋的习作。如果有时间不读书,就是不进化。<br></h3> <h3> 笔架山下窑洞,洞口为砖砌墙壁,乍看颇为简陋,极不起眼,却是星辰北斗,一代诗圣的诞生窑洞。
笔架山酷似古时文人墨客搁放毛笔所用的笔架,因此得名。<br></h3> <h3> 谁年轻的时候不曾有一颗说走就走渴望看世界的心?酣畅淋漓得体验过激荡的人生,再笑看风云,人生何尝不饱满?<br></h3> <h3 style="color: rgb(115, 67, 33); text-align: justify;">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仙”与“诗圣”喜相逢,不失为一件幸事,让长歌浩气的唐诗天下而无遗憾。</h3> <h3>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有机会参加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俊才共同经历了一次全体落榜的考试,是个人的悲哀,是现实的悲剧。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br></h3> <h3> 在长安,杜甫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为了生活杜甫卖药于市,寄食朋友,过着艰难的生活。<br></h3> <h3> 仕途的失意和个人的贫病使杜甫更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在困厄中诞生。《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五百字》在这一时期创作。<br></h3> <h3> 770年,欲南下郴州投亲,因洪水所阻,不能成行。在湘江的小船上带病伏忱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书写了自已贫疾交加的悲惨处境,不久杜甫辞世于湘江的船上。<br></h3> <h3> 《哀江头》、《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br></h3> <h3>天涯孤旅辗转流,江河隔断向乡舟。</h3><h3>寒水昏天灯如豆,满腹文采随风骤。</h3><h3>魂归故里邙牵伴,几多笑魇化思忧。</h3><h3>诗中圣哲情难岳,千古光辉照春秋。<br></h3> <h3> 在站街镇工作二十余年,深知杜甫诗歌文化之深厚。今天闲暇到杜甫故里一探,履足小径,仰望巍峨的圣像,就深感腿软,心中又荡起重重浪花。</h3><h3> 近几年,杜甫诗歌文化节深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义又得诗歌文化之乡美誉,做为诗圣故里一份子,暂以陋作寄岁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