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平民

shui di

<h3></h3><h3>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人口约2898万,雪山脚下一个贫穷的农业国。</h3><h3> 在这仅能自给自足多灾的国度里,大部分平民生活清贫,有的贫民还在温饱的路上跋涉。身处窘境的尼泊尔平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会高吗?除非尼泊尔平民对幸福的认知与现实生活状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许,尼泊尔平民的悠闲、放松、晒太阳聊天等也是一种幸福。</h3><h3> 贫穷的尼泊尔贫富差距悬殊,在我们行程沿线的城乡、山村,路边视野范围内漂亮的楼房有的是。但住茅草屋、铁皮屋、简陋木板屋的贫民很多,他(她)们对脏乱恶劣的生存环境有极强的适应力与忍耐力。</h3><h3> 国家的贫穷意味着食物的贫乏,住在山里的尼泊尔平民过着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山上的水稻等农作物产量低。人们过着节俭的日子。据说他(她)们一日二餐,主食是大米,参些玉米、土豆等蔬菜就是丰盛的裹腹食物。</h3><h3> 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居民区周边皆是寺庙和神像,有众神的国度之称,说:“这里屋有多少,庙就有多少,人有多少,神就有多少”。</h3><h3> 尼泊尔平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低。当人们对社会问题没有共识或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困境无法解决时,往往会把自己内心的向往寄托于宗教的神力,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宁静,这是尼泊尔平民信奉宗教信仰的原因之一。<br></h3><h3> 尼泊尔国家虽穷,但民众心中有信仰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处在尼泊尔现实社会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里,平民的幸福感源自精神还是来自物质?可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尼泊尔平民自有自己对幸福生活感知的尺度。身为外来客,入乡随俗,敬畏、爱护这里的山山水水,尊重这里的习俗就好。<br></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 尼泊尔平民对宗教信仰坚定的信念与全身心的皈依。并按照神灵的旨意在人与人和谐、人与动物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沃土里用心耕耘。使尼泊尔平民内心宁静,性情温和、诚实善良、遇事淡然、安分知足。</h3><h3> 这是我在尼泊尔境内十来天里,对尼泊尔平民局限性了解的肤浅认知。</h3><h3> 这趟尼泊尔徒步之旅的行程是在山上,加德满都、博卡拉是途中住宿、乘车中转地,利用行程短暂的空挡时间到市区等地走了走。</h3><h3> 这里就收集到的加德满都街景、猴庙、博卡拉的费瓦湖、城里山里平民的形象及文化名城巴德岗的部分照片做个分享。</h3><h3> 在此,欢迎您的到来!谢谢您的阅读!</h3><h3><br></h3><h3></h3> <h3>  2018年9月24日下午,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郊的斯瓦扬布山顶,耸立在山顶的斯瓦扬布纳寺大佛塔。</h3> <h3>  斯瓦扬布纳寺,因有很多猴子生活在这里,而被冠以“猴庙”之名。是加德满都地区最大,亚洲最古老的一座寺庙,列在世界遗产名录里。</h3> <h3>  尼泊尔人将动物视为神灵。</h3> <h3>  猴子经常爬在菩萨的头顶上,为其梳妆打扮。</h3> <h3>  庙里的猴子很多,与人和谐相处,吃着人们给的食物,过着修行的日子,也有不学好的猴子,会趁人不备抢走你手中的食物。</h3> <h3> 只要心中有,何处皆可转。</h3> <h3> 斯瓦扬布山顶,俯瞰加德满都。</h3> <h3> 加德满都小街区。</h3> <h3> 居民密集区的通讯网。</h3> <h3>  加德满都市区,抬头蓝天白云,低头尘土飞扬,警察戴口罩上岗。</h3> <h3>  加德满都女孩,落落大方,笑对镜头。</h3> <h3> 心无旁骛</h3> <h3> 以珠会客</h3> <h3> 游览猴庙的母子。</h3> <h3>  陪妈妈(左边露点红衣服的)在猴庙摆地摊的小姐妹,愿她们健康、聪明、漂亮!</h3> <h3>  25日,汽车用了8个多小时走完加德满都到博卡拉200公里长的公路,这条车流量早已超负荷的省际公路,据说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修建的。</h3> <h3>  公路边水果店的老板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意从摊位的内侧走到这个角落,要与伙伴们合影。</h3> <h3>  博卡拉,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不足10万。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海拔800多米,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安娜普纳山峰和鱼尾峰下,傍着迷人的费瓦湖。</h3> <h3>  博卡拉之魂费瓦湖,尼泊尔第二大湖泊,博卡拉因费瓦湖变得整洁、宁静。</h3><h3> 色彩斑斓的小船停泊在码头,静静地躺在碧绿的湖面。</h3> <h3>  费瓦湖,夜幕逐渐垂落。</h3> <h3> 夜幕降临时分,费瓦湖畔的地摊。</h3> <h3>  9月26日至10月3日,我们的行程在山上。</h3><h3> 山里的孩子,一样热情好客,稚嫩的脸庞透着纯真,他(她)们知道如何摆个pose,配合客人的相机。<br></h3><h3> 在我相机里有影像的幼儿,他(她)们大多数都能品尝到美味的压缩饼干。<br></h3> <h3>  睦邻相处心相通,患难相济笑相迎。<br></h3> <h3>  聊天,可能是尼泊尔平民的幸福时光。</h3><h3> 徒步沿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也是非常的好。</h3> <h3>  晒太阳,喝红茶,或许也是尼泊尔平民的一种幸福。</h3> <h3>  走在风景秀丽的山村,每当遇见小孩,伙伴们会不由自主的拿出路上充饥的食物与小孩分享。<br></h3> <h3> 爱无国界</h3> <h3> 由衷的吻</h3> <h3>  自立自强的品性与承担,根植在吃苦耐劳的土壤里。</h3> <h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h3> <h3>  山里,老神在在的小女孩。</h3> <h3> 这位是上面那个女孩的妈妈。</h3> <h3> 山上,在玩耍的小孩。</h3> <h3> 博卡拉,面馆老板的小女儿。</h3> <h3>  博卡拉,面馆老板的大女儿。</h3> <h3>  山里勤奋学习的女孩,尼泊尔国家的未来。尼泊尔学校的课本大部分是英文教材,几乎所有尼泊尔人都会用英语与人交流。</h3> <h3>  山村求学,山路崎岖,中间那个女孩刚刚摔倒还在哭。</h3><h3> 身着英式校服,脚穿拖鞋。</h3> <h3>  乡镇里,穿英式校服上学的女生,据说尼泊尔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书本、校服全免费,还发书包等学习用品,城里有校车接送。</h3> <h3>  匆匆走在ABC徒步沿线的山村里,突然路边的女孩冲着我要巧克力,我没带,就给了她俩两块压缩饼干替代巧克力,看的出她们的家境不好。</h3> <h3>  山里的小姐弟,姐姐打赤脚,可能家境贫寒。</h3> <h3>  身背货物,翻山越岭,自食其力的十七岁男孩。我试了下,右边男孩筐里的货物有20~30公斤重。</h3> <h3>加德满都市区,卖水的女孩冲着镜头笑。</h3> <h3>  加德满都街头,在大人的引领下向游客乞讨的女孩,据说街头上的这些人来自印度,我们给了她10卢比。</h3> <h3>  10月5日下午4点左右,加德满都中餐馆外,一个男孩不知啥时睡在这里,他身后白色袋子里装的是空矿泉水瓶等可回收的废物,可能这是他今天劳累的收获。</h3> <h3>  第一次出来打工,就帮我们背行李的19岁小伙子,几天下来他有些吃不消。我们给了他亲人般的关爱,有好吃的都会为他们留着,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伙伴们送给他的。</h3><h3> 尼泊尔人的信仰与生存的现实环境,让他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要能吃苦耐劳。</h3><h3> 背行李,他每天到手的酬劳估计也就七八十元人民币,100元人民币可兑换约1725卢比,在山上一份炒饭就要500卢比,不过有我们吃的就绝对不会让他们饿着。</h3><h3> 路上他让我为他和贝尔大姐拍个合照,可大姐却把自己打扮成这个样子。眼下这照片还不知如何传给他,因为他还没有能力拥有手机。</h3> <h3>  他也是帮我们背行李的年轻人,会说一些中国话,能写一手漂亮的英文。虽说我们一行里有几个伙伴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有他的帮忙我们与当地人的沟通就更顺畅了,这条徒步登山线路他已走过很多次了。</h3><h3> 这是他在用餐 ,当地的手抓饭,征得他的同意我拍了这张照片,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还是感到不好意思。</h3> <h3>  尼泊尔平民的生活是慢节奏的?在我眼里有不少尼泊尔平民为了生计也是起早贪黑地忙碌着。这是营地里的厨师一早就在为我们准备早餐。</h3> <h3>  这位师傅的炒饭量足、料真、口感好。这是三份炒饭的量,其它两盘是装炒面的。</h3> <h3>  徒步登山回程途中最后一个用餐点 ,老板用他特有的表情欢迎我们的到来。 </h3><h3> 在尼泊尔与平民接触的十来天徒步登山等行程里,我觉的尼泊尔平民的言行举止处处渗透着宗教信仰撒向人间的爱赋予他们以祥和的心境友善待人。</h3> <h3>  贝尔大姐接过老板的锅炒起饭来,老板示意拍一张。</h3> <h3> 山里忙碌的人。</h3> <h3>  坐在铁皮屋门口的老太太,当我拿着相机走近她要给她拍照时,她立即整理好衣服坐的端端正正的让我拍,为感谢她的支持,我给她100卢比的零钱聊表心意。</h3> <h3>  路边晒太阳的老太太,住在简陋的木板房里,我给了她两块压缩饼干,她合着双手不停地谢谢。</h3> <h3>  9月28日,从哥拉帕尼营地到楚乐营地海拔近3千米非常僻静的山上,居然有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应该是期待路过的人能帮她点啥,我们为她留下20卢比的尼币。</h3> <h3>  我示意给她拍个照,她下意识地整理了下头发,摆出这个姿势。</h3><h3><br></h3> <h3>  陡峭崎岖的小山路,有许多人驮着重物在艰难地跋涉。</h3><h3> 徒步登山沿途宿营地里所需的食物等用品,就是靠他们背上山的。</h3> <h3>  全民宗教的尼泊尔,人们都有自己的一份信仰。此行路上,不论从身负重物在高海拔山间艰难跋涉的背夫,还是从其他(她)忙碌着的尼泊尔平民的身影里,我看到真正对信仰有执着信念的人,从来都不畏惧艰辛生活的磨难,而是将人生的辛劳付出看成是自己对信仰的虔诚。这清澈无染的信仰心境让人活的平和自在无私。</h3> <h3>  博卡拉街头化缘的僧人,有缘万里来相会,不管他身份的真假,既然遇上了,我给了他50卢比的灯油费。</h3> <h3> 巴德岗街区的菜摊。</h3> <h3> 巴德岗街区的商铺。</h3> <h3>  巴德岗,平民在特殊的雕塑、岩石、神龛下膜拜,以表示他(她)们对神的敬意。</h3> <h3>  尼泊尔平民以自己的方式进入神的世界,膜拜心中的神灵,表达内心对神的崇敬与遵从,以此获得自己心灵的平静,激发自己心中的人性尊严。</h3> <h3>  巴德岗,位于加德满都以东14公里。有着“露天博物院”之称的巴德岗广场,许多毁于2015年4月地震的古建筑还搭着脚手架在修葺。</h3><h3> 广场里散落一地的石刻、精美的木雕,还有处处的残垣断壁都在忧伤地哭泣,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当年的不幸与现状的凄惨。</h3><h3> 游巴德岗门票1500卢比,凭中国护照只需500卢比。</h3> <h3>  愿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风调雨顺!</h3><h3> 愿尼泊尔平民健康、快乐、幸福!</h3><h3> 再见巴德岗!</h3><h3> 再见尼泊尔!</h3><h3> 2018年10月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