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23日,北京华樾教育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调研会在我校隆重召开!</h3><h3> 参加会议的有:临沂市教学能手,临沂市杏园小学教务主任王瑞芳、山东省教学能手,临沂市语文教研员常文萍、北京华越教育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区域负责人何涛、万年县教研室主任彭杰、万年县第二小学校长刘领永、万年县第四小学校长李国英,以及来自万年二小和四小的全体语文教师。</h3> <h3> 在主持人简短的介绍后,迎来了我们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优秀课例展示。</h3> <h3> 万年四小杨晓芸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通过课后习题牢牢地抓住了“漂哇漂、飘哇飘”这一语言训练点。通过比较“飘哇飘”和“漂哇漂”的不同,你还知道哪些在水中漂、在空中飘的东西以及教师指导朗读等方式,让孩子们不但牢固地掌握了语用点,而且在一遍一遍地朗诵过程中升华了“友情”这一人文主线。</h3><h3> 在延伸阅读中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主题丛书中《狐狸和鹤》一课,并完成学习单,最后对比两则故事的不同结局,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明白了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h3> <h3> 万年二小的周小媛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中,立足于本组课文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学习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两个语用主题。首先出示了四幅插图,让孩子们讲讲“这图上分别讲了哪几件事?”并要求孩子们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引领孩子们学习其中的一件事,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一扶一放”之间,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赏析的能力。此外,还链接了主题丛书中《中年闰土》一课,通过抓住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变化来引导孩子们理解"高墙”、“四角天空”。</h3> <h3> 常文萍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让人感觉置身于那桃花流水般的意境之中。</h3><h3> 常老师把阅读扎扎实实地贯穿于整堂课中。正如她所说:“本堂课是以读为主线,串联了四个板块。”</h3><h3> 首先,引导孩子读出韵律美。本堂课之初,常老师便让孩子们观察、学习词的特点,然后通过没有拼音地读,到带拼音朗读,再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地吟诵,让孩子们逐渐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h3><h3> 其次,引导孩子感受画面美。常老师请孩子们划出词中描写的不同景物,完成学习单中的填空“( )西塞山,( )白鹭,( )桃花……”从而由一个个单一的画面,组合成一幅绚烂的春色图。</h3><h3> 再次,感受作者笔下的意象美。常老师出示学习单中李白《山中问答》、王维《桃源行》、苏轼《烟江叠嶂图诗》,引导孩子们发现每首诗中都有“桃花流水”这一景物,进而引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此时常老师再出示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帮助孩子们理解作者真正向往的是那种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h3><h3> 最后,走进内心,感受作者的情怀美。常老师引出张志和哥哥的一首词《渔父歌》,与孩子们在一唱一和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之美。</h3> <h3> 来自山东临沂市杏园小学的专家王瑞芳老师做了《关注语文要素,有效整合阅读》的演讲。</h3><h3> 一、语文教学“双主题”是指内容情感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主题。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中,注重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h3><h3> 二、把“语用”归为三大类:1.阅读策略;2.习作表达;3.思维能力。</h3><h3> 三、如何确定双主题呢?依据有:1.课程标准,熟悉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2.教学文本,寻找文中可教学的语文因素;3.学生基础,分析学生学习的优势和困难。</h3><h3> 四、寻找的途径:1.从导语中寻找“语用点”;2.从课后题中寻找“语用点”;3.从文中泡泡语中寻找“语用点”;4.从语文园地中寻找“语用点”。</h3> <h3> 调研会上,还有二小王静老师和四小徐秀英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课堂。</h3> <h3> 亮点纷呈的课堂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他们认真地做好听课笔记,以便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