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危险源与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备案应急预案、实施应急预案8个步骤。</h3> <h3><b>0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span></b></h3><h3>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h3> <h3><b>02<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资料收集</span></b></h3><h3>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收集与预案编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同时收集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h3><h3>详情如下(内容仅供参考):</h3><h3>1、企业基本情况简介(表1);</h3> <h3>2、厂区消防设施布置图;</h3><h3>3、每个单体建筑物的疏散图(多层建筑需提供每层疏散图);</h3><h3>4、周边环境图和总平面图;</h3><h3>5、工艺流程文字简述及流程图;</h3><h3>6、主要设备清单;</h3><h3>7、应急药品、救援器材设备表(表2);</h3> <h3>8、储存、使用主要危险物料(危险化学品)情况;</h3><h3>9、应急救援组织成员组成及联系电话(表3);</h3> <h3>10、外部救援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表4)</h3> <h3><b>0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危险源与风险评估</span></b></h3><h3>主要内容包括:</h3><h3>➤ 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h3><h3>➤ 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h3><h3>➤ 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h3> <h3><b>04<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应急能力评估</span></b></h3><h3>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h3><h3><b>05<span style="line-height: 1.8;">编制应急预案</span></b></h3><h3>依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h3> <h3><b>04<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应急能力评估</span></b></h3><h3>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h3><h3><b>05<span style="line-height: 1.8;">编制应急预案</span></b></h3><h3>依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h3> <h3>具体要求:</h3><h3>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h3><h3>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h3><h3>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h3><h3><b>06<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急预案评审与发布</span></b></h3><h3>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评审。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外部有关专家和人员进行评审。应急预案评审合格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管理。</h3> <h3>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危险源与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备案应急预案、实施应急预案8个步骤。</h3><h3><b>0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span></b></h3><h3>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h3><h3><b>02<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资料收集</span></b></h3><h3>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收集与预案编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同时收集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h3><h3>详情如下(内容仅供参考):</h3><h3>1、企业基本情况简介(表1);</h3><h3>2、厂区消防设施布置图;</h3><h3>3、每个单体建筑物的疏散图(多层建筑需提供每层疏散图);</h3><h3>4、周边环境图和总平面图;</h3><h3>5、工艺流程文字简述及流程图;</h3><h3>6、主要设备清单;</h3><h3>7、应急药品、救援器材设备表(表2);</h3><h3>8、储存、使用主要危险物料(危险化学品)情况;</h3><h3>9、应急救援组织成员组成及联系电话(表3);</h3><h3>10、外部救援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表4)</h3><h3><b>0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险源与风险评估</span></b></h3><h3>主要内容包括:</h3><h3>➤ 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h3><h3>➤ 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h3><h3>➤ 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h3><h3><b>04<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应急能力评估</span></b></h3><h3>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h3><h3><b>05<span style="line-height: 1.8;">编制应急预案</span></b></h3><h3>依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h3><h3>具体要求:</h3><h3>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h3><h3>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h3><h3>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h3><h3><b>06<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span></b></h3><h3>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评审。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外部有关专家和人员进行评审。应急预案评审合格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管理。</h3><h3>评审: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的,下同)、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评审纪要。</h3><h3>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h3><h3>发布: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h3><h3>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h3><h3><b>07<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备案应急预案</span></b></h3><h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h3><h3><b>08<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实施应急预案</span></b></h3><h3>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h3><h3>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h3><h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h3><h3>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h3><h3>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h3><h3>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关于应急预<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产经营单位应负有的法律责任</span></b></h3><h3>关于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h3><h3>(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h3><h3>(二)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h3><h3>关于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h3><h3>(一)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h3><h3>(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h3><h3>(三)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h3><h3>(四)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h3><h3>(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h3><h3>(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h3><h3>(七)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