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问题少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问题是被压制的真实与虚假的承诺长久作用的结果。他们一直在缓慢地死亡,所以不得不通过每天的战斗来体验活着的感觉。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坏人”,他们只是找不到其他出路。孩子之所以变成叛逆少年,是因为缺乏真实性、包容心以及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或是这几项的混合。例如,如果孩子缺少同父母之间的联系,那么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就想要通过一种夸张惹眼的方式来博取关注。</span><br></h3> <h3>无论何时当孩子出现了叛逆行为,一定都有潜在动机。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父母负面的关注,就是因为他们还未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他们违反规则却不必承担后果。如果孩子出现棘手的问题,请别意气用事,先问问自己如下这些问题:</h3><h3><br></h3><h3>孩子如此表现是不是因为我们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原则?</h3><h3>我们是否明确规定孩子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是否有模棱两可的时候?</h3><h3>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然后调整对孩子情商的认识?</h3><h3>我们对孩子是否过于僵化粗暴,非得“我说了算”?</h3><h3>孩子是否唤起了我们的无助感或无力感?</h3><h3>孩子是否感到我们不愿面对冲突,所以变本加厉地惹恼我们?</h3><h3>是否由于我们不相信自己,所以也不相信自己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h3><h3>我们是否太忙,以至于只有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h3><h3>我们对失败的承受力是否过低,是否过于焦虑,以至于不能同孩子对话协商?</h3><h3>我们是否过于紧张,以至于只要感到事态稍有失控就会发作?</h3><h3>在同家人相处一天后,我们是否会由于厌烦而发泄情绪?</h3><h3>我们此刻是否感到空虚,以至于不能与孩子共同享受当下?</h3><h3>我们是否为不知如何回应孩子的情感模式而感到焦虑?</h3><h3>我们是否迫使自己与孩子必须正确行事,而一旦事情没有按计划展开,我们就会失去方寸?</h3><h3><br></h3><h3>当我们无法认清自己的感受时,就会责怪孩子“造成”了我们的某种感受,这又会引发他们的不良感受。我们越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他们就越是会将我们的情绪留在自己身上,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也会失去基准。而他们的状态又会激起我们更大的反弹。如此一来,痛苦便成了循环,丛一代传到另一代人身上。</h3> <h3>尽管一方的情绪能量会牵动另一方的情绪状态,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没有人会“造成”我们的某种感觉。不管表现如何,没有人具备这种能力。如果愤怒、无助、挫败、紧张的种子不曾留在我们体内,它们就不会发芽长大。但只要我们感到无助或某种程度失控,那么稍有蛛丝马迹我们就会产生大权旁落的感觉,以致无法管束孩子,或者会挫败感宣泄到他们身上。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怒我们,反映的是我们自身恼怒达到了何种程度。</h3><h3><br></h3><h3>一旦我们明白他人不可能导致自己的苦恼,就能够放下生命中的沉重包袱与情感烙印。这将使我们改变同他人交往的能量空间,一切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我们既不必把自己看作受害者或胜利者,也不必把自己看作是牺牲者或幸存者。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营造戏剧效果来生活。如果有时我们难免受到触发,那么也能在伤及他人之前控制自己的反应。</h3><h3><br></h3><h3>反过来,我们只有对自己抱有积极正面的态度,才能对孩子抱有同样的看法。我们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引导孩子充满自信。因为只有发乎内才能行乎外。外在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进而又会影响我们,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从深层次上看,一切都不能割裂开来。我们同孩子是一个整体,他们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是我们的精神向导。</h3> <h3>当我们反复动作而没有结果的时候,就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既然不奏效,我为何还要这么做?”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无论对孩子还是自己都没有好处。一旦我们改弦更张,长幼关系自然就会有所转变。问题在于,我们愿意改弦更张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