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阵子,伊朵在电视广告吸引下,向我们提出想要一套萌鸡小队树屋玩具,并且说自己已经勘查好,家门口的母婴超市就有卖。考虑到这套玩具更适合低幼年龄段,而且每次新玩具买来的蜜月期基本不超过三天,徒增家中杂乱,我和朵爸意见一致地拒绝了她的要求。</h3><h3> 像以往每次被拒时一样,伊朵并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认真想了一下,试图换个思路解决问题。"要不这样吧",她说,"如果我的作业连续三天得A+,或者累计五天得A+,那就给我买,好吗?"</h3><h3> 我说,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哦,A+本身就是老师对你的奖励了,不是吗?</h3><h3> 伊朵又想了下,这次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一样,"要不这样吧,如果我连续一个月不吃口香糖,就买给我,这总可以吧?"</h3><h3> 我和朵爸相视一笑:别说,这还有得商量。最近伊朵渐有吃口香糖上瘾之势,每次上车都会死乞白赖索要一块(买来放在车里被她发现,这点我得检讨)。用买玩具的钱,让她锻炼下自控能力,同时还有益身体健康,未尝不是一笔划算的交易。</h3><h3> 于是此后的一个月里,伊朵恪守承诺,对口香糖置若罔闻,每天憧憬着树屋到手,这种"延迟满足"无形中增加了她对玩具的珍惜。</h3><h3> 前两天盟约到期,伊朵如愿得到她梦想中的玩具,而车里的口香糖也被我吃光光。一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样以双方皆大欢喜的方式圆满解决了。</h3><h3><br /></h3> <h3> 说起来,"要不这样吧"是伊朵平日里的一个口头禅,无论是跟家人意见相左还是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她通常都会以这句话开场,同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都能迂回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讨价还价"在我看来反倒是一个优点——世事本无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不同,只要不是很过分的要求,都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方式来"和平解决"。</h3> <h3><b>教子心得:</b></h3><h3> 经常会在公众场合看到一言不合就倒地哭闹打滚的孩子,这种时候我反倒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而是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检讨下,是不是平日里自恃家长身份,,搞"一口价"、"一言堂",不给孩子丝毫商量斡旋的余地,你关闭了对话之门,孩子自然只能用过激行为来发泄心中愤懑,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和家长陷入控制权之争,破坏一个家庭的爱的与民主。</h3><h3> 一个和睦包容的家庭,成员间应该是彼此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能有商有量。鼓励孩子"讨价还价",并不是纵容他们在看不看电视,写不写作业这些小事上陷入没完没了的拉锯战(凡涉及日常行为习惯的部分都不在此篇讨论之列),而是鼓励他们在期望受挫时,积极开动脑筋,尝试多角度沟通、寻求解决之道、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他们灵活处理人际关系和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都有所裨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