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新疆玛纳斯县北五岔吕氏家谱概述

吕德荣

<p>据玛纳斯北五岔吕氏家谱记载:我们吕氏家族始祖原居山东,多为军队将校征战各地,明朝时期做为军队将校派往河北河间府驻守。明成化年(1487年),作为军队将校,我祖吕准,吕英毅然携家从军西征,赴甘肃姑葳(镇番,民勤)镇守守边关。为明成化年驻镇番卫所十八户落业指挥,镇守镇番,后代做为军户在甘肃驻扎了十代后或亦兵亦民,屯垦度日,因气侯变异,连年干旱,良田变沙丘,生活难以维系,祖坟也被风沙埋没,在清康熙年先祖吕尚文父子当机立断举家西迁,历经数年长途跋涉,于康熙十七年(1678)来到绥来县(今玛纳斯县)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已达家畜满圈、粮满仓,人财两旺的富裕家境。在近三百余年的人口繁衍中,现居于玛纳斯、乌鲁木齐,昌吉、吉木萨尔、伊犁、塔城、库尔勒等新疆各地,吕姓大多是吕尚文的后裔。据2004年修族谱时统计,从康熙十七年定居至今,在新疆生活的吕氏宗族后裔已达二万余人。</p><p>吕宗立基五百年,后裔衍嫁八千里。我们这一支从始祖吕智(吕尚文上一辈,)至今据家谱记载,大清王朝封官晋爵者有:五品蓝翎顶带两位:吕天儒,吕天厚,六品蓝翎顶带两位吕天芳,吕天万,文生四位:吕尚文,吕兴诗,吕兴璋,吕天池,武生两位吕兴顺,吕兴漠,(吕氏家谱:清咸丰元年(1851年)吕氏八代嫡孙吕赞阳所著原序记载)</p><p>吕氏宗族自康熙十七年迁入至新中国成立(1678~1949),虽然在历次社会动乱中,族人遭到了屠杀、逃亡,祖产被毁或掠夺,但家族的发展却日趋完善,具备了像内地那样较为成熟的宗族体系。宗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对祖先的崇拜,这是最基本的理念。对于家族来说,举行祭祖与祭天是族内最重要的活动,并为此建造祠堂、祖坟,定期编修族谱。从开基祖迁入至1937年,共计二百七十余年,分别在明宪宗成化年1465年吕准,吕英在姑藏立家谱一册,后人在西迁西域时遗失,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家谱一轴、载五世,智(单字),尚(中),乾(单字),周(中),时(中)嘉庆十一年(1806)续修一谱遗失、咸丰元年(1851)、修十世谱,灏{单字),生(中),因(单字),应(中),朝(中),天(中),兴(中)瑞(下),永(中),庆(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十世谱,大(中)道(中),世(中)明(中)德(中)诚(中)正,修,齐,志,平,后因难以起名自大字辈下未延用。民国二十六年(1937)进行了五次家谱的编修。修十世,有,学,世,培,厚,裕,诸,立,子,多。均因不好起名未被延用。1980年以后,吕氏族人由我五爷吕明庆等13名头姓组成家会,开始家族成员的调查 和续谱活动。于1982年在北五岔大庙吕家大庄子组织召开了一次家族代表家会。修仃了大字辈下的德,世,克,明四字辈,因时隔太久,大字辈下吕氏后人都不知字辈,从此理顺了‘’大‘’字以下的字辈。1986年,在前次10代谱的天、 兴、瑞、永、庆、大、德、世、浩、明等排行字 上,增加了50字,制成千年大谱。</p><p>吕氏家族建立了管理家族义产机构,组织宣讲教化活动。以教导子弟做孝子和顺民,调节族人间的纠纷。每当族内发生纠纷时,在族长调解之前,无论事情大小,不得自行到官府打官司,违者不论是非,先责其擅自告官之罪。这些宗族功能,吕氏宗族基本上已具备。唯一遗憾的是,吕氏宗族在迁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繁衍中,却很少出现步入仕途的达官贵人,也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地方精英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吕氏宗族在乡、县范围内的名望与影响力。尽管如此,由于吕氏宗族在绥来县时间较长,人口众多,基层中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多被家族成员所占据,对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不幸的是吕氏宗族和其它宗族一样,祠堂在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被强迫拆除。其原因是族内成员之间产生了纠纷,族长没有将关系协调好,结果族内有人认为族规太严,以不符合人性发展为由告到县府。县府派人调查此案,最后以拆除祠堂、废除族规、解散族内的管理机构等处理方式结案,自此吕氏宗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其势力弱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宗族内部出现了严重分化,地主、富农、佃农、贫农及无业者之间矛盾重重,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在前清时代,在荒芜人烟的地方,竟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吕氏族人,感到惊讶和佩服,佩服我们吕氏先祖的勇敢!率领我们吕氏族人为祖国的统一,新疆的发展建设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我们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p><p>木有本,水有源,本固枝荣,源远流长,此万古不变之理也。物尚如此,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岂可不探本求源,,颂先人之功德,遵祖宗之遗训,愿祖德宗功恩泽千载,使子子孙孙昌盛百世。</p><p>新疆玛纳斯县吕氏家族,在当地的诸多社会活动中,属于规摸较大,家会组织完备,家谱保存完整的一个,初步统计吕氏家族在玛纳斯县及周边成员超过万人之多,大多分布在北五岔,占全乡人口百分之60以上。(80年代):</p><p>吕氏家谱有大谱和小谱两种类型,内容完全 一样。大谱只有一部,尺寸约为50×20cm,用 上等宣纸毛笔正楷书写,折叠加硬皮制成书形, 用于保存和查对。小谱则是B5大小翻印版的册 子,分发到各家的头姓,备日常参照。目前的大 谱于1986年最新修订,内容包括序言、家族的 历史、族规、家系图及排行字(辈字)规定等5 个部分。序言和家族历史部分主要包括吕氏始祖 的来源、家族的苦难经历、家谱编撰的历史过程 及族规等3个大方面的内容。19世纪中叶以前 的记载片断而不连续,之后的记载逐渐详细。家谱在迁徙途中将家谱丢失, 后派人返甘肃寻根不得,继返河间探寻故乡族 谱,终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成五代家谱。 这是吕氏家谱的第一次编撰,此后,又进行过7 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家谱记载了吕氏家族在近600年奔波 动荡的年月中,为保存和维护家谱前仆后继、不 惜牺牲的历史经历。19世纪中叶以后,家谱与 家族一起经历了3次大灾难,但都能化险为夷, 使祖宗的遗产保存下来。第一次灾难发生在阿古 柏入侵时期,北疆回民军首领马世民响应叛乱在 玛纳斯城杀掠汉民,战火殃及北五岔。当时吕氏 族长派族人带家谱藏匿北山洞穴,昼伏夜出,躲 过了乱兵的追杀。第二次是在三区革命时期,伊犁革命军直逼玛纳斯河西岸,北山哈萨克牧民的 骑兵队乘乱下山抢掠。许多村民被杀,有族人带 家谱深藏家祠地下的地道幸免遇难。第三次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吕家作为地方封建世家受到 批判,家祠被砸,红卫兵从家祠中搜出了储藏家 谱的木箱,没收并运至县政府档案馆,准备与其 他类似资料一同销毁,族人曾为之悲伤哀嚎。文革”结束后,吕家冤案得以平反,族人竟然 奇迹般从县政府档案馆找回一箱未被烧掉的吕氏 家谱,众人喜出望外,皆大欢喜。</p><p>再次,详细记载了最近一次家谱的编撰及增 改族规方面的情况。民国26年第七次修谱制定 10代家谱以后,由于动乱和特殊的社会环境, 家会没能继续修谱。1986年,在前次10代谱的天、 兴、瑞、永、庆、大、德、世、浩、明等排行字 上,增加了50字,制成千年大谱。从族规方面除 包括近亲不婚、孝敬养育、排行字选择和使用、 伦理道德方面的传统内容以外,还与时俱进地编 入了男女平等、妻女也要上谱的新规定。</p><p>吕氏家族始祖作为军队将校,从河北河间到甘肃姑藏,(甘肃民勤)再到新疆玛纳斯的迁徙是奉中央王朝的戍边之命,是正当义举。在移居玛纳斯后的几百年中,特别是晚清后期的战乱时期,吕氏家族屡遭周边其它民族追杀抢掠,保护和修订家谱成了家族群体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这种记忆虽具有悲凄的背景,但吕氏家族对新疆的巩固和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和牺牲。是吕氏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p><p>根据吕氏家族的迁徙史,通过查阅资料,吕氏始祖从山东到河北河间再到甘肃民勤守边,生活十代后迁移新疆,中途家谱遗失,返民勤未果,后返河北河间寻祖谱后续修订。从(民勤县志)中查阅到:明朝成化年河间府派往甘肃民勤守边的十八户落业指挥姓氏中吕姓只有一户,相对确定就是我们‘吕氏这一支,而返民勤寻根未果,是我们先祖是举家迁移。吕氏家谱随行携带,另吕氏在河北也是一较大宗族,有一支是从山东迁移到河间的。印证了相传我们古时是从山东迁河北河间这一记载。这还有待今后更深入调查,考证,才能加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吕氏家族在明朝和明朝前的历史渊源。</p><p>我们不是穿越者,难以重显历史。我们可以用史料把先辈的徙迁,繁衍推演的几近完美,但是推演毕竟是推演,再加上更多的也许、可能也难回归历史。但我们要不忘初心,不忘祖先,不忘根源,不忘来时的路,砥砺前行。我们一脉相承,有共同的血脉。山东一河北河间一甘肃民勤一新疆玛纳斯县北五岔是我们来的地方,祖先是我们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根。有了根(祖先),才一代又一代传下了今天的众多子孙们。众多子孙祭拜纪念祖先,对先人的哀思,用孝心把祖先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行善积德创造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怀、崇高精神和优良思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继往开来,永不止境。</p><p>不忘初心、不忘祖先、不忘根源,不忘来时的路,砥砺前行。这是无上光荣和美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