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车站,来看看老站的过去与现在~

哈尔滨-郭长武

<h3>  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像一个“窗口”,给人的第一印象也都是从火车站开始的,对于哈尔滨这样一座先有火车站后有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来说,一百多年来,火车站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发展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对于生于这座城市、长于这座城市的人来说,火车站注定是驻留时间和情感最多的地方。</h3><h3> 出行最方便的就是火车,相信每个人都经常坐,对车站都有一份难忘的感情,拥挤的人群,拥挤的售票大厅,播音员带着回音的报站声音,嘈杂的凌乱的候车人群,夜晚候车时昏黄的灯光……那时的火车基本都是绿皮车,不能和现在的高铁动车相提并论,没空调,没热水,见站就停,走一步歇两步,十分的简陋凌乱。经常怀念绿皮火车时代,一切都是慢节奏,就像那时的生活一样,不快,却充盈着纯真质朴,让人留恋。</h3><h3><br></h3> <h3>第一代站房<h3>1899年,在东清铁路(也就是中东铁路)上设秦家岗站(俄国人叫松花江站),当时老站位于现在的哈尔滨站行李房,仅是临时搭起的一排矮房,当时只用于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及行车人员休息室。</h3><h3>1903年7月中东铁路通车,秦家岗站正式改名为哈尔滨站,江边的松花江站改称码头站(道里站),位于现香坊的哈尔滨站,改称老哈尔滨站,1924年改称香坊站。</h3><h3>1904年第一代哈尔滨站站房竣工投入使用,1910年开始发售站台票;1911年2月16日,发售至俄国、日本的联运客票。</h3></h3> <h3>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日军为加大掠夺,对哈尔滨站进行了扩建,先后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和通往双合盛、东和油坊、福兴恒等8条铁专用线和2条铁路支线。自1935年8月31日至1937年6月17日,先后将中东铁路宽轨距(1524毫米)全部改为准轨距(1435毫米),哈站内轨距随之改动。<br></h3><h3>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任命朱子明为军事代表,接管哈尔滨站。</h3><h3><br></h3> <h3>1932年的哈站。</h3><h3>第二代站房</h3><h3>1955年,哈尔滨站站舍第一次扩建,将原有行李房旧仓库拆除,修建了一座736平方米的售票厅,并将原小售票厅改为候车厅,改善了候车室条件。同时,在候车室设广播室、问事处、小件物品寄存处;为旅客准备饮用开水、设旅客意见簿等。</h3><h3>随着哈站旅客运量不断上升,老站舍再也无法适应需要,于1960年3月8日至28日拆除。据说老站舍十分坚固,拆除时使用了炸药和坦克(撞墙)。同时在原址重建,当时只留下火车站前的苏联红军纪念碑。新站由主楼、东翼、西翼三部分的大型现代化站舍组成,规模和外形都近似北京火车站。但后期由于资金紧张,工程停工,当时成为笑谈(外地人戏称:哈尔滨一大怪,候车室两边盖)。</h3><h3>1972年5月为迎接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来哈为期6天的访问,有关部门在东、西两翼间的空白地带建起了一个连廊。同时,哈尔滨站进行第三次扩建工程,候车室面积增加一倍。</h3><h3>1988年哈尔滨站进行了第四次修建改造,也就是现在的样式。新建主楼,两翼增加一层、重新装修,新建第三、第四候车室,新建两座高架天桥、室外通廊,新增两部自动扶梯。主楼铺装了大面积的茶色镜面玻璃、安装了大钟、兴建了与防洪纪念塔遥相呼应的半圆弧环状雨搭,完成后一直是哈市标志性景观。</h3><h3>1989年10月1日,经过三十年断断续续的施工,哈尔滨新站舍全部建成,建筑总面积2.8万平方米。</h3><h3>1992年4月20日,哈尔滨站前广场工程开工,原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拆除,而留下的只有哈站主楼前半月形的环廊。</h3> <h3>  1999年为配合哈大电气化铁路工程,哈站经历了第五次改造——站场改造及新建高架候车室,发送旅客能力提高一倍。新站舍有4个主候车大厅,6个辅助候车厅,总建筑面积42122平方米,大于1904年的老站舍近16倍,且现代化设施齐备,成为国内著名大型火车站之一。<br></h3><h3> 由于现存的哈尔滨站已使用逾20年之久,存在多方面问题,如站台低矮、破损,列车接发能力不足,候车室面积过小(每日客流量已超过十万,基本满负荷运行),主要站房南北距离过长导致旅客通行不便、北侧霁虹桥下净空不足导致列车通过能力下降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市在2014年启动火车站改造计划,并于次年开始着手进行,将持续到2018年。</h3><h3> 未来的哈尔滨站,将改造为综合枢纽站,包括哈齐客运专线和哈牡客运铁路和哈佳快速铁路的始发站。同时配套改造东西两个广场,建设火车站周边路网工程和公交地铁换乘中心。增加地下广场,使人流客流在哈尔滨站采用上进下出模式,有效分散了拥挤的客流。</h3><h3></h3><h3></h3><h3><br></h3> <h3>2011年的哈站。</h3><h3>  哈站北站房及部分北高架已经投用,待哈站南站房正式开通后,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可以通过城市通廊将道里区和南岗区连接起来,也因此实现了一个深度的站城融合。</h3><h3></h3><h3></h3><h3><br></h3> <h3>2011年10月9日 鸟瞰哈尔滨站,哈站的建设工程还没有开始。</h3> <h3>2012年5月5日 火车站前广场延时摄影。</h3> <h3>2012年3月8日 大雪,交警在站前广场站台维持秩序。</h3> <h3>2012年9月10日 一、二、三候车室和朱莲香候车室</h3> <h3>2012年 熙熙攘攘的售票大厅。</h3> <h3>2012年11月28日 风雪中的哈尔滨火车站。</h3> <h3>车站内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1909年10月26日,第一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人士安重根刺杀,震惊当时的世界。(2014年10月19日,在哈尔滨站前开放安重根义士纪念馆。)</h3> <h3>2014年12月24日 广场上修建了大型冰雕,夜晚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引得旅客争相拍照留念!</h3> <h3>2015年5月30日 哈站,北广场,霁虹桥全景。</h3> <h3>2016年11月7日 公交车站和建筑工地。</h3> <h3>夜景延时</h3> <h3>2017年1月5日 月光下的“哈尔滨站”。</h3> <h3>2017年3月18日 站前全景。</h3> <h3>2017年3月19日 车站前的半圆下,参加过很多户外活动摄影活动,凡是坐火车出行,大家的集合地点通常就是:火车站半圆下!</h3> <h3>2017年3月24日 车站马上就要拆除了,最后和老站合一张影!</h3> <h3>2017年3月26日 站前开始安装隔离的围栏,开始拆除前的准备工作。</h3> <h3>2017年3月26日 拆除左侧楼顶的广告牌。</h3> <h3>2017年3月28日 拆除左侧楼前雨搭。</h3> <h3>2017年3月28日 拆除楼前半圆。</h3> <h3>2017年4月1日 开始拆除左侧楼体。<h3><br></h3></h3> <h3>楼内拆除中。</h3> <h3>2017年4月2日 拆掉哈尔滨站站牌。</h3> <h3>2017年4月14日 拆除两侧翼楼后,主楼孤零零的伫立着!</h3> <h3>2017年4月19日 第二候车室旁临时搭建了售票处。</h3> <h3>2017年4月20日 车站依然正常营运,图为出站口下车的乘客!</h3> <h3>2017年4月21日 准备拆除主楼。</h3> <h3>2017年5月6日建设中的北站房<h3><br></h3></h3> <h3>2017年5月15日 哈站全部拆除完毕。</h3> <h3>建设中的新站舍。</h3> <h3>2017年11月4日 左半部分建成大半!</h3> <h3>2017年1月25日 冬季工程停止施工。</h3> <h3>2018年4月4日 车站整体框架完工,进行墙体和内部装修。</h3> <h3>工程的建设者们!</h3> <h3>2018年6月28日 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中。</h3> <h3>已投入使用北站房。</h3> <h3>北广场上的伊维尔教堂。</h3> <h3>2018年10月15日 整个工程接近完工,依稀可见哈站的雄伟英姿!</h3> <h3>2018年10月15日 站前的道路铺设完成。</h3> <h3>2018.11.15 候车大厅内并排六部自动扶梯已安装完毕,这些扶梯全部直通站房二层高架候车室,6部扶梯有5部为上行梯、1部为下行梯。</h3> <h3>哈站上的“哈尔滨”三个霓虹灯大字点亮测试。</h3> <h3>2018.11.18 站房上的脚手架撤掉了很多,地面开始铺装理石。</h3><h3></h3><h3> 哈尔滨站整个建造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建筑风格,整个哈站的外立面造型和整体艺术风格都和1903年的老哈站异曲同工,它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理解成是老哈站的一个“扩大版”,但又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欧式元素,并结合了哈尔滨当地的很多欧式建筑符号,站房内部也充分融入哈尔滨的文化气息,比如市花丁香、哈尔滨音乐之城的音符、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等许多文化元素都在站房内得以体现。</h3><h3> 南站房的整个幕墙体系采用石材幕墙加上玻璃幕墙的形式,石材幕墙采用天然花岗岩来施工,这种材质色调温和且厚重,能够充分把哈站的历史感、层次感、厚重感体现出来,也和哈尔滨整体的欧式建筑格调一致,金属屋面还有站内的一些铁艺,大量采用了欧式铁艺的施工工艺和表现手法,铁艺的色调采用墨绿色,建筑外立面以米色为主,也和哈尔滨许多欧式建筑墨绿加米黄的配色一致。</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