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山记忆

全全

<h3>  红山是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的地标和象征。因山体由紫色砂砾岩构成,呈赭红色,故名“红山”。<br></h3><h3> 仰望红山,高屋建瓴宝塔煜辉, 俯瞰城市,历经岁月发展变迁,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也珍藏着我与红山荏苒岁月的记忆……</h3><h3> ——写在前面的话</h3> <h1><b>乌鲁木齐市红山主题灯光秀 </b><b>扮靓魅力边城 </b></h1> <h3> 2018年10月6日,“我爱你,中国”主题灯光秀之乌鲁木齐篇,亮相中央电视台。</h3><h3> </h3> <h3> 透过直播镜头,它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乌鲁木齐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绚烂夜景。以天为幕,以城为景,美轮美奂的灯光在高楼大厦上“泼墨挥毫”,展示着乌鲁木齐这座现代化城市的魅力与精彩。</h3> <h3> 这里聚集了不少观看灯光秀的市民和游客,中间还有拍婚纱照的维吾尔族情侣,他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着,脸上的国旗红、手中挥舞着国旗,一片舞动的红与灯光秀遥相呼应。 </h3><h3> 悠扬、优美且熟悉、醉心的《我爱你,中国》旋律,在红山上空久久地久久地飞扬、回荡,撞击着人们最柔软的内心,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激情洋溢、让我们热泪盈眶……<br></h3><h3> </h3> <h3> 在8分钟的时间里,那些由点而线、由线而面,铺展开来的多彩炫目的夜景。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更书写了新疆人民对于祖国的深情告白与真挚祝福!</h3> <h3> 乌鲁木齐红山主题灯光秀,扮靓了魅力之城,霸屏央视八分钟,惊艳了边城,惊艳了新疆,惊艳了国人,惊艳了世界……</h3> <h1><font color="#010101" style=""><b>  我的红山记忆——</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b> 第一次登红山</b></font></h1> <h3> 第一次登红山,模糊的记忆……</h3><h3> 1986年的暑假。自治区少工委组织的各地州中小学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赴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我有幸参加。开启人生之路第一次独立完成的旅程。</h3><h3> 坐便车两天一夜抵达乌鲁木齐市,到自治区团委报到后稍作休息然后坐火车前往上海。</h3><h3> 此时,老耿同志在乌市步兵学校学习。我们相约一起登红山。</h3><h3> 时间久远,记忆模糊。红山塔、亭台楼阁都已淡忘。比较清楚地记得那时拍照是彩色胶卷,非常珍贵。一卷24张,20多元,冲洗还要邮寄到广州。一去一来将近一个多月。</h3><h3>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留影。</h3> <h3></h3><h1><b>我的红山记忆——</b></h1><h1><b> 再登红山</b></h1> <h3><b>   </b>再登红山时,时间已走到了1995年的盛夏……</h3><h3> 带着女儿和大嫂、两个侄儿,利用暑假到昌吉看望父亲。期间我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第二次登上红山。</h3><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b></span></h3> <h3>  王恩茂题词的绿化碑前留影</h3> <h3>哥哥、妹妹在红山塔下</h3> <h3>  母女俩在林则徐塑像前</h3> <h3>这是当年所谓的“瀑布”……</h3> <h3> 小美女与诗碑合影 </h3><h3> 塞外杂咏 </h3><h3> 清 · 林则徐</h3><h3>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h3><h3>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天晴雪共难消。</h3><h3> 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h3><h3> 再登红山,诗碑已找不到啦。</h3> <h3>  记忆中的属相园</h3><h3> 小龙女和龙神</h3> <h3> 看到栅栏里的大象吗?这应该是小龙女第一次和大象的近距离接触。</h3> <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我的红山记忆——</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又登红山</font></b></h1> <h3> 时间继续前行,这已是2015年的八月了,原克州二中语文组工作的老师们,乌鲁木齐市红山来相聚……</h3><h3> </h3> <h3>  中学时代的老师,工作时的同事,二十多年后,分别从丹东,威海,徐州,商洛,阿图什,齐聚在乌鲁木齐市红山脚下……</h3> <h3> 他们曾在克州二中的语文课堂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br></h3> <h3> 他们曾在克州二中的校园里,能歌善舞,挥毫泼墨,吟诗赋词、上篮扣球……<br></h3> <h3> 他们当中有的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克州语文教育的奠基者、泰斗,有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克州的教育事业,有的现在依然还守望着那片故土……</h3> <h3> 他们曾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满腹才华,灿烂的青春,人格魅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克州的教育事业,为贫瘠、干旱的戈壁荒漠,平添了一抹绿意,几多奇葩,满天下桃李……<br></h3> <h3> 现在,他们有的已离开教育战线,有的已离开克州,有的已退休告老还乡,有的已在乌市工作,有的已调回内地……</h3> <h3>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就是把人生最美的年华都已留在了克州。</h3><h3>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情结,那就是克州二中……</h3><h3> 一个相约,我们等待二十年。</h3><h3> 一次相聚,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老年。</h3><h3> 无论时光流逝,在我们的心中,依然是青年……</h3><h3> 纵然青春已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的是年轻的克州二中语文组……</h3><h3> </h3> <h1><b style=""><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010101">我的红山记忆——</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还登红山</font></b></h1> <h3>  时间继续努力前行,2018年10下旬……</h3><h3> 已退休定居乌鲁木齐市,有了大把的时间登红山,细细端详、品味、感知……</h3> <h3>  峥嵘岁月,承载着慷慨激昂的城市记忆……</h3><h3> 新疆刚解放时,红山就是“荒山、孤塔、秃岭”的代名词,到刮风天气,山上就飞沙走石,除了红山塔,寸草不生。</h3> <h3> 1956年, 乌鲁木齐市政府提出了绿化红山的初步规划,于1958年成立“ 红山绿化委员会”,动员全市共青团员、各族职工学生和解放军官兵进行荒山绿化。由于红山上全是沙砾层,并且没有水源,想要保证种植下去的树木成活,就必须凿石换土,修渠引水。当初的红山并没有像样的上山道路,机械上不了山,所有的工作全靠人工,铁锹、十字镐、钢钎、榔头就是那时的种树工具。种树所需的士都靠大家肩挑手扛,筐一 袋往山上送;灌溉用的水也靠人们用脸盆、水桶帮运,一盆 一桶往山上提,一天要跑好儿十趟,不少人的肩上磨破了皮、脚底磨起了泡。</h3> <h3> 就这样,经过50万各族儿女数十年的开山劈路。修渠引水、凿石填上植树造林,用“一筐土一盆水”的垦荒精神,挖石换土50余万立方米,种活了树木、植绿了山坡。</h3> <h3> 1988年9月,王恩茂同志目睹红山满山苍翠,有感于乌鲁木齐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山留下了“前人绿化,后人幸福‘’的题词,并树立了绿化石雕。</h3> <h3> 雕塑背面,有一段铭文,记叙了红山公园的发展经历:</h3><h3> 1933年,红山遭军阀盛世才破坏后,仅存孤塔秃岭,1958年,乌鲁木齐各族共青团员和青年同广大军民一道,开始了绿化红山的艰巨工程。他们在山上凿石换土,修渠引水,植树造林。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现在的红山公园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园内有各种林木70多种3万多株,绿地覆盖率为97.5%,昔日荒凉的红山如今草木葱茏,成为各族人民游憩游览的胜地。</h3> <h3>  红山塔 红山断崖,或称红山嘴。在蒙古语中,红山嘴被叫做“巴拉哈达”,“巴拉”,是老虎的意思,“哈达”,则是山石的意思,因此,红山嘴又叫虎头峰。过去,红山嘴断崖之下,有一条河——乌鲁木齐河,1785年和1786年,乌鲁木齐河连续两年洪水成灾,红山附近的居民损失惨重,因此谣言四起:说红山和对面的雅玛里克山正在相互靠拢,一旦两山衔接,滚滚北去的乌鲁木齐河就会被堵塞,乌鲁木齐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因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乌鲁木齐最高军政长官尚安在红山和雅玛里克山的顶端各建了一座高约10.5米的青砖实心塔,名为“镇龙宝塔”。<br></h3> <h3>  红山“镇龙宝塔”原是一座青灰色的楼阁式实心砖塔,共九层,平面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塔基六角每边边长2.2米,塔身每级间高约0.9米。砖塔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建造得相当坚固。</h3><h3> 1988年9月19日,乌市园林部门将该塔涂成了红色。迄今,红山塔是红山上仅有的清代建筑了。</h3><h3> 红山“镇龙宝塔”,现在依然矗立在红山嘴上,只是断崖下面奔腾的乌鲁木齐河,早已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公路——河滩快速路(国道216)。<br></h3><h3> <br></h3> <h3> 清代诗人宋伯鲁有诗赞红山塔:“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h3><h3> 200多年来,红山塔经历了塞外风雪侵袭和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红山之上……</h3> <h3>  林则徐纪念像</h3><h3> 清道光十九年(1839),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第二年(1840)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九月,林则徐被革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被贬官后充军伊犁。在此期间曾登上过红山。为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在红山宝塔侧塑立了他的雕像。</h3> <h3>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2月4日,林则徐登上红山,感慨万千,吟红山诗一首:“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起酒鳞起。”</h3> <h3>  红山塔下,林则徐塑雕像右前方,安放了禁毒铜鼎,红山成为新疆第一个禁毒教育基地。</h3><h3> 铭文</h3><h3> 清林则徐呈奏疾呼:鸦片之危害甚于洪水猛兽,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8年)。遂有虎门销烟之壮举(1839年6月3日——25日)。</h3><h3> 今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惟流毒再起,譬诸痈疽发作,不得不亟为拔脓,法当从严。新疆肃毒,四禁并举,执法惩恶 ,不惑于姑息;安边利民,各族各界呼应,众志成城。甲申仲夏,为禁申毒之志。 设此禁毒教育基地。铸鼎铭记。</h3><h3> 铭曰: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h3><h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禁毒委员会</h3><h3> 乌鲁木齐市禁毒委员会</h3><h3> 2004年6月20日联合设立</h3> <h3> 远眺楼</h3><h3> 远眺楼位于红山最高处,是一座三层的仿清古建筑,占地1150平方米,楼高21.95米,四周138米长廊环绕,廊内雕梁画栋。<br></h3> <h3> 登上楼顶,“万景俱从一阁收”,远眺天山群峰美不胜举,近看繁华市容尽收眼底,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叠翠流金的山野,清新的空气……与闹市嘈杂的景象对照,真是两种境地,两番情趣。</h3> <h3> 红山公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 可不,这里处处还留着菊花展的痕迹……</h3><h3> 真是一年四季:</h3><h3> 春有郁金吐蕊,<br></h3><h3> 夏有荷花玉立,</h3><h3> 秋有菊花傲放,</h3><h3> 冬有社火欢腾。</h3><h3> </h3> <h3> 阳光照射下火红的“春”字灯箱,还弥散着浓浓的年的味道……</h3> <h3>  透过“春”的“日”字望去,可以看见远处的起伏的雪峰,近处的铁塔、高楼,眼下的由绿泛黄、渐红的树木。</h3><h3> 乌鲁木齐不再是 蒙古语里“优美的牧场”,而是现代化的大都市。</h3> <h3>  叠翠亭,亭上一副对联:“春雨有心锁绿草,朝阳经此到红山。”</h3> <h3>吉坛</h3><h3> 乌鲁木齐的红山嘴,因其雄伟陡峭和特有的朱红色泽,被故人视为神山。唐朝中宗景龙三年就曾在山上建过“龙兴西寺”。明朝在乌鲁木齐放牧的蒙古族厄鲁特部落,也在山上用石头堆起“鄂博”(即敖包,<span style="font-size: 1em;">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以此当神灵的住地来祭祀。),过往的人必肃然下马行礼。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地方官员每年都要率众人登上红山虎头峰,遥对巍峨的博格达山举行三拜九叩的祭山仪式。</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em;"> 吉坛即据此情景所建。坛体的最大半径为10.8米。站在坛的中心引吭高歌,回音缭绕,别有情趣。放眼眺望,市区景观,令人心旷神怡……</span></h3> <h3></h3><h1><br></h1> <h3>  佛庙烟云</h3><h3> 这是一座座汉传佛教寺庙。原古庙群沿红山脚下,由东向西排列:东端是大佛寺,中间是玉皇庙,西端是地臧庙。当年的红山古庙群曾是乌鲁木齐古典建筑的荟萃,也是庙会游览的胜地,每逢庙会,红山的庙宇全部开放酬神演戏,朝供不绝。<br></h3> <h3>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因弹尽援绝,于1933年分批假道苏联进入新疆。第一批战士于3月27日抵达乌鲁木齐,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的参谋处处长陈中等就立即接近他们,17天后,他们策动白俄罗斯“归化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金树仁偕眷仓惶出逃,当时就寄居在红山顶上的“玉皇庙”内,他命令部下盛世才出兵平叛,但盛世才却按兵不动。第二天晚上,归化军占领军械局并请求抗日义勇军支援,金树仁自知不是对手,在玉皇庙内题诗骂盛世才是望恩负义的中山狼后逃亡塔城。</h3> <h3> 盛世才凭军事势力上台后,听说金树仁在玉皇庙内题诗骂他,就把玉皇庙烧了,为了掩饰他火烧玉皇庙的行迹,借口“破除迷信”,把这里的庙宇都拆毁了。 就这样,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宗教胜地被毁灭了,解放前夕,红山只有孤塔一座,庞大的古寺庙群也仅存大佛寺山门一座,一片荒凉。<br></h3> <h3> 1989年扩建红山公园时,因古庙山门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为保护文物,恢复景观,遂将大佛寺山门按原样搬迁至山顶,并复建了大佛寺大殿、厢房、藏经阁。现在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地藏殿。</h3> <h3>  红山庙宇铭文</h3><h3> 佛庙红墙下,一部摊开的书本,一页页、一张张,无声无息地诉说着红山庙宇的历史,警示着后人……</h3> <h3>  毁誉参半的金树仁</h3><h3> 金树仁(1879年—1941年),字德庵,汉族,甘肃省河州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新疆省政治、军事领导人。<br></h3><h3> 金树仁任上几年,难能可贵的是扩充师范,新建工业、无线电等学校;各县均设初等中学,凡住50户以上村寨,都设立小学一所;资送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求学;还多次派人到德国和日本留学。1929年底,新疆政府从德国购置压路机,由省军工兵修通了迪化至古长城473公里马路;继而又修通迪塔、迪伊、迪阿、迪哈等公路,使省内各区公路互相联结。通过与德国、英国和苏联合作,在新疆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业,如开采北疆石油、由西门子公司派工程师建立大型发电厂、从英国购买机器、着手开采阿勒泰山金矿和于阗金矿等。</h3><h3> 可以说,中央政府2000年以后所想到的开发大西北策略,金树仁早在70多年以前就开始身体力行了。</h3> <h3>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红山记忆》图片展</h3><h3> 红山承载了几代乌鲁木齐人建设首府的光辉历程。在这里举办“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红山记忆》”图片展,意义非凡,耐人寻味。</h3><h3> 古色古香的回廊展示出的一张张图片,记载的是凝固的影像记忆。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碎片化作永恒:一张老照片,一段难忘事;一份老档案,一部发展史。承载一片记忆,讲述一个故事,凝聚一份情感,见证一段历史……</h3><h3> 图片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为普通市民带来的生活变化,承载了首府几代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建家园的美好城市记忆。<br></h3> <h3> 蓝天下绚丽多彩的秋色</h3> <h3> 蓝天掩映下的红彤彤的果子,鲜艳、欲滴、娇嫩、诱人……</h3> <h3> 远处的博格达雪峰依稀可见……</h3> <h3> 红山脚下的河滩快速路 河滩快速路贯穿了乌鲁木齐市的南北交通。1965年,河滩路第一次修建,全长7.6公里,全长为20多公里。1975年第二次改造。1995年4月,河滩路进行现代化改造。1998年河滩快速路全线通车,全长22.38公里。 河滩快速路是乌鲁木齐市贯通南北的交通主动脉,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及市民的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报道,河滩快速路承载着全市47%的交通量,每天有30万辆各类车辆通行。<br></h3> <h3> 站在红山上,换个角度看河滩快速路,掩映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下,蜿蜒流动在层林尽染,叠金流翠中,大都市的气派一览无余。</h3> <h3>  层林尽染中的高楼大厦</h3> <h3> 红山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登上红山,远眺天山群峰美不胜收,近看市容尽览眼底。</h3><h3> 站在红山山顶,仿佛站在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交汇点上。</h3><h3> 乌鲁木齐的发展巨变,一点一滴都融进红山的记忆中……</h3><h3> 红山的美景、历史、感悟、启示一点一滴都融进我的记忆里……</h3><h3> 长长久久、永永远远!</h3> <h1><br></h1><h3><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您的关注、支持和分享!</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