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我与济南结下情缘,分别于10月、11月先后两次造访济南。尤其是11月到济南参加中考改革培训会,在参会之余,再一次将济南的城市风景细细地进行了挖掘和品味。</h3> <h3>济南有这样一块秘地,
它的内部庄严肃穆,
在这里还藏着一眼古泉,
你若不深入其中,
就无法一睹它的芳容。
它就是珍珠泉。<br></h3> <h3>初到珍珠泉旁,但见泉池作长方形,由雪花玉石栏杆围绕。泉水明净透彻,一串串晶莹的水珠从泉池底部直往上涌,似珠如玑,冒出的水珠好像撕扯不断的珍珠串链,扶摇直上。<br></h3> <h3>珍珠泉是济南的第三大名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周围砌以雪花石栏,岸边杨柳轻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飘撒的万颗珍珠,迷离动人。<br></h3> <h3>其实珍珠泉也是一个泉群,除了珍珠泉外,周围遍布着楚泉、溪亭泉、舜泉、太乙泉、玉环泉等大大小小的泉。<br></h3> <h3>泉水清澈见底,泉池中饲养着诸多的鱼儿,在晴朗的天气里,蓝天、碧水、五彩的鱼成为了一幅美丽的泉城工笔画。<br></h3> <h3>历史上名士咏泉的诗句楹联甚多,风流倜傥的乾隆帝更是多次南巡到过济南,对珍珠泉是赞赏有加。至今乾隆帝咏珍珠泉御碑,还矗立在泉池的北岸。<br></h3> <h3>不仅仅在珍珠泉院内,就连院子外面的王府池子(濯缨泉)、腾蛟泉、散文泉、朱砂泉等,都属于珍珠泉群。<br></h3> <h3>腾蛟泉,为济南珍珠泉泉群的21处泉池,在新评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并云"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该泉位于旧城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邻近与起凤桥街的交叉路口。泉池呈长方形,深1.5米,以青石围砌,精致方正。"腾蛟泉"之名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当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即王府池子)、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之上,形成名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丽景观。<br></h3> <h3>王府池子 ,又名濯缨泉,属于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的珍珠泉,原来是山东巡抚衙门,再早是明代德王府(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王府池子原在德王府院内,故得名。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改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气派。找王府池子好找,在泉城路上,见到珍珠泉后沿院墙西侧的西更道街向北走五、六十米,向西拐几个弯,听到人声,走过去,一池碧水,豁然眼前。每次到王府池子,池子都没闲着,里面总有人在游泳,说明它的人气极高。</span></h3> <h3>济南的翔凤巷西起芙蓉街,东到平泉胡同,是济南一条最窄的街巷。旧时还有个旧名叫“让让巷”和“墙缝巷”。当年清军打进济南,活捉德王朱由枢,放火烧了德王府,使王府西边濯缨湖等一大片地方渐渐荒废为民而用。濯缨湖也被人们称为王府池子。一些有钱人看好这泉水胜地,想办法在此买地建房子,于是渐渐形成了西更道街、西辕门街、魏家胡同、王府池子街等街巷。那时翔凤巷东段两边盖的房子,因墙隔的太近,巷道只能走开一个人,路南、路北各有一个在济南一带干买卖的章丘人,他们隔路相对建房。两人一看,如再继续学东边建房,那这条巷就变的太窄了,于是都提出“让一让”,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后建一点。结果,从这两家建房后,巷内西段再建房都“让一让”,终于使道路宽了一些。后来人们便把小巷叫“让让巷”。但章丘人把“让”读作“浪”,“让让巷”也就被念成了“浪浪巷”。为了让巷名更好听,有人建议叫“墙缝巷”,因为这条巷子实际就是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这一叫就是好多年。后来,巷子里出了个文化人,他提出巷子有个起凤桥,咱就以“墙缝巷”为谐音叫“翔凤巷”吧,图个吉祥。直到今天街中一间房的墙上,仍嵌着清咸丰元年“翔凤巷”的刻石。<br></h3> <h3>王府池子街位于济南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东北部,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街长160米,宽2-2.5米。街道纵横交叉,南北较长,东西较短,纵向街道多有曲折。街上只有几十户人家,多为青砖瓦房、小户门楼,漫步在这条道路上,会感受到极强的亲和力,她的淡雅、洗练、温馨、和谐,令人流连忘返。王府池子街因街西侧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在唐宋时期就是一处园林胜地,原名灰泉。元代初年,都元帅济南公张荣在此建造府邸,其中的白云楼,被列入济南八景之一:白云雪霁。明代成化年间,德王朱见潾建德王府,将灰泉划入,为王府西苑之濯缨湖。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濯缨湖划出衙署之外。因其原属于王府,故民间称此为"王府池子"。后来湖边夷平,建起民居,湖水面积不断缩小,终成为今日一亩有余的一方池水。<br></h3> <h3>丰水期时,泉池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颇有江南水乡风韵。王府池子街北段原名魏家胡同,是20世纪60年代合并来的。街北口东墙根下,有腾蛟泉,墙上还有清代流传下来的泉名刻石。王府池子和腾蛟泉皆为济南72名泉。一街得占两泉,为该街增色不少。2005年,政府对王府池子街两侧的民房进行仿古修葺,青砖、青瓦、白墙,为该街增色不少。现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br></h3> <h3>说到老济南文化,当然少不了泉水,我们了解老济南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寻泉。“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因郑板桥的这副对联,这条本街巷有了名字——曲水亭街。如今的曲水亭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泉水人家”独特的市井情态,充满老济南味道的街巷成为我们寻泉之路的开始。<br></h3> <h3>老舍说:“济南若是缺了泉,定会丢了一半的美。泉水之于济南,恰似流云之于鲲鹏,相称相依,不可分割。”如今我们走过老济南的街巷,了解老济南的历史,感悟济南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泉水文化,从心底里生发出对传统泉水文化的礼敬和自豪的态度。对于这些“新济南人”来说,泉水滋养了他们的祖辈,将泉水的秉性化入了祖辈的性格之中,未来同样会融入他们的性格中。<br></h3> <h3>曲水亭街31号名为“百年老院”的门楼。院中的老房子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它和相连的沿街房,自墙、黛瓦、黑窗框,色彩黑白对比鲜明。屋顶上翘起的正脊,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扑打着双翅,煞是好看。百年老院之中隐藏着一眼“无名泉”,井口呈圆形。看到来寻找泉眼的孩子们满头大汗,院主人非常热情,还给孩子们从井中打了泉水,清冽的泉水格外甘甜。<br></h3> <h3>沿着曲水亭街往百花洲方向走,步入百花洲景区后,孩子们发现了一处方塘,塘中有泉水一直喷涌,名曰:“厚德泉”。厚德泉泉池成井形,池口石砌,井壁砖砌,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井。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济南章丘一王姓人家迁居济南后宰门,其后人做官、经商乐善好施。每逢灾年,王家等大户就来到泉边放赈、施粥,救助灾民,邻居自发送匾“慈济南海”,民间据此俗称“厚德泉”。</h3> <h3>济南五龙潭公园</h3> <h3>济南趵突泉深秋菊花展</h3> <h3> 济南老舍故居为20世纪30年代老舍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住所,一共有四处,其中两处已不存。20世纪30年代,老舍曾两次应齐鲁大学之邀到济南执教,第一次为1930年7月-1934第二次为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5日又回到济南再次执教于齐鲁大学,并居住了3个多月。
老舍在济南期间第一处住所位于原齐鲁大学的办公楼麦柯密古楼(该楼已毁于1997年的火灾),第二处在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在此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也包括《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等散文。这处故居为四处故居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2006年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处在齐鲁大学校园内的“老东村”(此房亦不存),其后搬至常柏路2号(现为长柏路11号)的一栋原外籍教授别墅内,但因抗战爆发,老舍在此仅居住了两个多月。<br></h3> <h3>“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 瑞士 ,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 济南 。” 在《 济南 的秋天》中,老舍先生这样深情地写道。他对 济南 的喜爱溢于言表。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老舍先生那样对 济南 投入那么深的感情,1930年夏天,他从 北京 来到 济南 ,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并兼任文学院教授,同时编出刊物和进行创作,直至1934年夏去 青岛 任 山东 大学 中国 文学系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8月,老舍又从 青岛 回到齐鲁大学任教,并于是年11月日军占领 济南 的前夕,只身赴 武汉 参加抗日救国工作,他的夫人及子女困留 济南 ,至1938年夏始返老家 北京 。 先生在 济南 居住工作前后达四五年之久。他当年居住时间最长的住处即现在的南新街58号(原54号)的一所院子,就在这所普通的小院里,老舍写出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优秀短篇小说《月牙儿》、《黑白李》和《断魂枪》等,同时还写出了一批诸如《 济南 的秋天》、《 济南 的冬天》、《非正式的公园》以及《趵突泉的欣赏》、《 济南 药集》等咏赞 济南 风情的散文佳作。他曾以 济南 “五三”惨案为背景写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可惜的是原稿在寄往 上海 后被毁于松沪战争之兵焚。前几年 济南 市斥资将小院买下改成老舍故居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成就了 济南 的文化名人。<br></h3> <h3> 东厢房是老舍夫妇的卧室兼书房,西厢房是老舍先生的会客室兼书房。<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1931年至1934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老舍先生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教授期间,曾在此院居住过近四年,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作</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在其文章《吊济南》中老舍亲切地称济南为“我的第二故乡”。</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6px;"> 为缅怀老舍先生,彰显名人旧居的文教作用,济南市政府实施老舍旧居修缮保护工程。
自2013年十月启动,至2014年4月成,基本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济南民间院落格局,并辟为济南老舍纪念馆对外开放。</span> <h3>济南老舍纪念馆位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西邻,南新街58号。院子里有老舍先生的塑像,还有一棵树,一口井,一只缸。</h3> <h3> 舒姓,这个姓是相对少见的,满族的舒始,更为罕见。老舍<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先生始舒,而且是满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学时拜读了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先后又拜读了《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我高中的语文老师非常崇拜老舍先生,谈起他,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先生的离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而感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惋惜,可惜那个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旁家(1968年,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span></h3><h3> 今年我第二次到济南,将寻访老舍的故居纳入了我的计划。我借助于手机导航的引导,在趵突泉南门的对面,齐鲁医院的西面,顺着胡同往里走,拐个弯,就看见了那个小四合院。那是个普通的四合院,也就是个普通的民居,虽然现在政府把他修葺一新,我们仍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一口老井、一间小屋,也许老舍先生就是喝了济南清冽的泉水,完成那么多不朽的作品。
院子的南墙上刻着老舍先生的名言: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h3><h3> 轻声的诵读着先生的名句,看着他的生平,仿佛看到一个老人万念俱灰,走向太平湖,只留下一个不屈的背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