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分数的初步认识》之我所思

丹丹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实效。周四下午,东城区数学大教研在学府街小学阶梯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是由员小锋名师工作室和高丽芳名师名师工作室的两位老师带来同课异构之分数的初步认识。</span><br /></h3><h3><br /></h3> <h3>  关于分数的学习,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完成。第一个学段是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学段主要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即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前提等等。第二个学段是五年级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学段是对分数的再认识,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等有关内容。</h3> <h3>   魏炜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孩子折一折、涂一涂从而体验分数的意义。</h3> <h3>  徐继红老师讲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则更多的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孩子们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感悟分数。 </h3> <h3>  我曾经听过华应龙华老师执教的这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华老师是以测量做为导入,教材中第一课时是围绕"几分之一"来进行重点教学的,而华老师则是围绕"几分之几"进行教学。虽然对教材的改动较大,但从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似乎更加深刻,华应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跳出教材,更是高于教材。</h3> <h3>  下面我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谈一些自己体会: </h3><h3>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h3><h3>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魏老师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h3><h3> 二、坚持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h3><h3> 两位老师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徐老师在让学生认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h3><h3> 三、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h3><h3>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徐老师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h3><h3><br /></h3> <h3>  本次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数学教师在交流中吸收、在吸收中借鉴、在借鉴中成长,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h3>

分数

学生

数学

老师

学段

认识

初步

教师

交流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