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人生道路上充满了选择,行走其中,我们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实现自我价值;是选择从善如流,还是固执己见;是选择追求阳光使自己不断成长,还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暗自神伤……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面临着选择:是选择干巴生硬地对孩子们进行灌输,还是让语言文字之美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在这道选择题中,我想答案不言而喻。<br> ——题记</h1><h3><br></h3> <h1> 2018年11月22日,我作为年轻教师,有幸观摩和学习了僧固乡优秀老教师——纪晓亚老师和董利枝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两节课听下来,我收获很多,感受很多。面对老教师们的挥洒自如与信手拈来,再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感到十分惭愧,压力很大。在评课环节,老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这让我看到了她们谦虚的品质,与孜孜进取、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这又让我收获了动力——如此优秀的教师对待工作都精益求精,我们年轻教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鞭策自己呢?</h1> <h1> 想要学生成为宝石,你就要先成为一块宝石。在纪晓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非常好,整齐划一,行动迅速,这与老师平时的监督与引导密不可分。纪晓亚老师在课堂上淡定从容,语言流畅,感情充沛,对教材挖掘深刻,对孩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短短一节课,她就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她就像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一样,无时不刻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就这样,孩子们每天听着这块宝石,看着这块宝石,感受着这块宝石,潜移默化地,也具有了宝石的品质。然而想想自己有时对学生学得不好的抱怨,我是不是要先问一问自己,我是否是一块宝石呢? </h1> <h1> 是否自觉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差异化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点,何建红老师就是标杆式的存在。由于教师调配不便,我没有听何建红老师的这节观摩课,即便如此,我还是从何建红老师的课后反思和其他年轻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了她高超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反思中,何建红老师分享道: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角度去备课,去讲课。她还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件制作水平如何,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学生掌握的如何。这句话作为老教师的经验与肺腑之谈,振聋发聩,它再次提醒着我,要走下讲台,关注每一个学生。</h1> <h1> 真心化真情,追求无止境,这是董利枝老师的真实写照。在董利枝老师的课堂上,风趣幽默,亲切又富有感染力,表扬鼓励及时具体,听课的学生很幸福,观摩学习的我也感到了许多的幸福。作为我的师父,董利枝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她的谦虚与不耻下问。我和董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平时在办公室里,总能时常听到她在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问题:如何表扬低年级的孩子们,如何让激励孩子们好好写字……作为她的徒弟,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h1> <h1> 在这次观摩课的学习中,董亚梅老师对几位老教师的点评,让我感受也很深,收获很大。在中心校听我的推门课时,董老师也随行听了我的课。在评课环节,董老师对我提出的“大语文观”使我至今印象深刻。在今天她对纪晓亚老师的点评中,她又提到了语文教学要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让我不禁赞叹,是啊,这不正是语文这门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吗!短短几个字,却需要我们付出无数时间与精力去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对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学海无涯,前路漫漫,任重道远。</h1> <h1> 提高自己,幸福学生,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驱使。愿我们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能在领导的关心中,在老教师的帮助中,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像教室里的孩子一样,每天有进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