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年来,“核心素养”是个热门话题,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11月2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杨向东教授做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的报告不同凡响。杨教授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问题。他说,学习要面对真实问题,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多反思一下,此刻你正在讲授的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用何在?这样的教学就是在落实“核心素养”。</h3> <h3>报告中杨教授以桌游抛硬币“赢的概率是多少”来引出“核心素养”的观点,所得到的启示:教育并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对学科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和实践。基础教育的总体理念和目标,让我们反思:本学科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就涉及到“核心素养”。</h3> <h3>那么,如何理解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杨教授谈到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学科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结构与技能。</h3><h3>为了弄清楚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缘由问题,杨教授逐一展示了欧盟、国际ATC21,美国等国家或机构的“核心素养”框架,共同体现在四大方面:(1)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2)批判性思维;(3)创新能力;(4)团队协作。学员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h3> <h3>杨教授谈到,目前我国当前的行动计划工作的重点:(1)研制高中课程方案,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2)研制我国跨学科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的融入课程。我国“三维”学习理论包含:</h3><h3>(1)有限学习——本质性学习</h3><h3>事实——概念——关系——结构</h3><h3>事实——方法——学科方法论——学科本质观</h3><h3>(2)部分学习——综合性知识</h3><h3>知道——理解——应用——综合</h3><h3>(3)特殊学习——通用性学习</h3><h3>有限的学习——中等层次迁移——全面的迁移</h3><h3>因此,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临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h3> <h3>如何理解“学习”与“情境”, 杨教授谈到:“学习”是在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而“情境”则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构化的基础。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活动方式。</h3><h3>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h3><h3>这些需要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在设计情境和活动时,选择切合学情,能吸引学生,并承载的育人价值。</h3> <h3>关于考试评价,杨教授谈到,直接评估有价值的学业成就,是现实生活和专业领域实际经历或使用到的知识,能力素养。学生要有在学科任务情境中提出和形成问题,发现收集和利用信息,权衡不同方案,产生新想法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h3> <h3>近3小时的时间一晃而过,杨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度了解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路经,受益匪浅。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我想只有在今后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验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