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东至行一原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职工故地寻访纪实

陈耀明

<h3>上世纪70年代安徽东至化工区曾在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留下浓重一笔。40多年过去了,对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原上海自强化工厂的职工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对这片土地的情怀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老职工希望回“老家”看看。在郑昌樑等老同事的精心组织安排下,2018年11月18日,大家的愿望实现了。</h3> <h3>这次东至之行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自强化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一家全国知名的综合型基础化工企业,获得了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技术创新优秀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年销售收入近20个亿,利税近3个亿。</h3> <h3>华尔泰公司得知自强厂老职工回家“探亲”,公司董事长吴李杰先生十分重视,亲自安排,因他出差在外,不能出面接待。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纪干平和公司办公室主任梁少兵等先生放弃周日的休息,一早来到公司,冒雨迎接我们的到来。</h3> <h3>“我们回家了”!40多位自强厂老职工在熟悉的工厂大门口,在曾经的会议室,拉起横幅,拍照留念,激动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h3> <h3></h3><h3></h3><h3>当地进厂的老职工,40年未见面,一见如故,毕小梅还拿出当年留厂后的工作照,大家回忆起共同的岁月,笑声中看得见眼中的湿润。</h3> <h3>小三线和自强化工厂,现在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带领团队对小三线进行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记录了小三线包括自强化工厂建设的艰难历程。</h3> <h3>2014年,10多位原自强化工厂老职工,来到老土地重温昔日的峥嵘岁月,上海电视台对他们作了专访,在社会上在小三线职工中引起很大反响,也把原自强化工厂的职工进一步联系在一起。</h3> <h3>纪总把我们请进会议室,并和这次活动的组织者郑昌樑(站立者右二)和朱阳(站立者右一)等亲切交谈。</h3> <h3>接着,纪总给大家播放了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光辉历程的宣传片,并具体介绍了华尔泰公司近年来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绩。</h3> <h3>原自强化工厂职工陈耀明代表大家对华尔泰公司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表达了大家对这块故地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回顾了自强化工厂职工的创业历程,并对华尔泰取得的非凡业绩表示祝贺。</h3> <h3>在纪总等的带领下,大家兴致勃勃的来到厂区参观。熟悉的土地,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和厂房设备。</h3> <h3>如今的华尔泰公司和原来的自强化工厂相比,无论在产量、规模和技术上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自强化工厂在1986年由当地接收以后,先后成立安徽自强化工总厂、安徽自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尔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艰难的改制过程。直至2003年成立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加强管理,不断增加投入,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公司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h3> <h3>目前,华尔泰公司的合成氨年产18万吨,是自强厂年设计生产能力6千吨的30倍。</h3> <h3>目前,华尔泰公司的硝酸年产33万吨,是自强厂年设计生产能力的22倍,商品产量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引进的设备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优异。</h3> <h3>原来自强厂的硫酸年设计能力5千吨,现在已达到年产60万吨。原来需要几千人才能生产的设备,现在全部只需要45人,自动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h3> <h3>近年引进的双氧水生产技术装备,年产达到了15万吨。生产全过程用电脑控制。</h3> <h3>公司还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20万吨碳酸氢铵化肥,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h3> <h3>看到华尔泰公司取得的业绩,自强厂的老职工感到欣慰,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种下的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h3> <h3>在一排排的新设备的身后,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老设备和厂房。华尔泰公司重视小三线遗产的保护。硝酸车间的吸收塔、73米高的硝酸尾气放空塔依然矗立。</h3> <h3>硝酸凉水塔仍然在发挥作用。</h3> <h3>戚声伟指着的这台压缩机,是自强化工厂当时留下的压缩机,现在还在使用。还有各种车床、锯床、钻床等继续承担着华尔泰公司的设备制作重任。</h3> <h3>34米高的锅炉烟囱还是那么引人注目。</h3> <h3>曾经的仓库现在成为职工俱乐部。</h3> <h3>当年的浴室仍然保留着。</h3> <h3>自强小学已经荒废。现在的教育远胜当年,职工子弟大都在县城学校读书,接受良好教育。</h3> <h3>熟悉的办公大楼修葺一新,是全公司的指挥中心。</h3> <h3>周满芳和许冬娥来到她们曾经工作的财务科门前,留下了有纪念意义的合影。</h3> <h3>机修车间的老职工在原来的土地前合影留念。他们回想起基建高潮阶段的难忘岁月,加工了数不清的设备配件,与安装队的师傅一起日夜奋战在车间设备安装第一线。他们说,当时年轻,靠的是那么一股干劲。</h3> <h3>供运组老领导陆忠勤和车队的老职工寻觅到曾经工作的地方,回忆起当时的繁忙景象。他们跑长途,运设备,拉生活用品,接送职工来回。天寒地冻,车轮打滑,他们自制了防滑链,继续开车跑运输。大家都说车队的同志起早摸黑真辛苦。</h3> <h3>孙民珠是最早进山筹备自强厂建设的职工之一。在当时住芦席棚的艰苦条件下,卫校毕业的她负责筹备并开办了身后的厂医务室,救死扶伤,为老乡看病医治的事迹在当地成为美谈。</h3> <h3>华尔泰公司编写厂志的徐国胜(右),将自强厂职工白忠诚为抢救病人赶到天山医院献血的感人事迹写入了华尔泰发展史中,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发生在自强厂创业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可歌可泣。</h3> <h3>走出熟悉的厂门,来到生活区集体宿舍。这里仍然作为公司的单身宿舍。</h3> <h3>大家在曾经生活的地方拍照留念。这里有曾经的热闹。到了休息天,为了排遣枯燥的生活,一些职工到集镇上,到农民家采购鱼肉蛋鸡等农产品,有的亲自动手,搞点野味,聚餐聊天,增加乐趣。</h3> <h3>黄惠芬在自己曾经的宿舍前深情一吻,包含了多少内心的情感啊。</h3> <h3>来到家属宿舍,已经一片破败。1986年移交当地后,这里有过一番热闹。随着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日益方便,职工都到东至县城或香隅集镇购房居住。这反而印证了华尔泰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h3> <h3>曾在这里居住过的职工不忘房前留个影。</h3> <h3>香隅山中,鳖汊湖畔,这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有我们付出的青春年华。这是一条自强厂职工熟悉的道路,一条通往家属宿舍、通往东至县城、通往上海的必经之路。这里有基建大会战时的繁忙人流,有男女青年的花前月下,有杜鹃花开时的美丽景色。这条小道仍然保留,勾起自强人的怀旧。</h3> <h3>结束了故地参观,华尔泰公司设宴予以热情招待。</h3> <h3>我们对华尔泰公司热情周到的安排再次表示感谢。纪总希望我们这些老军工、家里人常回家看看,他说,没有自强厂就没有华尔泰,欢迎我们明年再来。</h3> <h3>我们感到自豪和欣慰。原来的自强厂,今天的华尔泰,不但是东至化工区唯一继续生产的化工企业,而且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的利税大户,这在整个安徽小三线的数十家企业中实属凤毛麟角。我们要把这美好印象保留下来。</h3> <h3>当然,我们不会忘记看看东至化工区兄弟单位现在的景象。触景生情,一声叹息。</h3> <h3>当年东至化工区的指挥中心上海后方化工公司。</h3> <h3>曾经的大营中学。</h3> <h3>后方基地703供电所东至分所旧址。</h3> <h3>曾经的金星化工厂职工宿舍。</h3> <h3>天山医院旧址。曾经使用过一段时间,终因交通不便,迁到香隅镇。现为东至县天山活性炭厂。</h3> <h3>后方基地683运输队旧址。现为东至县粮食购销公司香隅分公司的一个购销站。</h3> <h3>来到原来的龙江水厂。这里的码头已经荒废。华尔泰公司在不远处新造了两个现代化码头,适应了日益发展的原料商品运输。</h3> <h3>水厂的供水系统仍然在发挥作用,改名为东至县龙江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为周边企业和居民提供用水。</h3> <h3>一次圆满难忘而有意义的怀旧东至行结束了,我们和华尔泰公司依依惜别。</h3> <h3>我们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当地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东至县党委宣传部专门前来采访。池州日报予以了报道。</h3> <h3>东至县广播电视台播放了我们这次“探亲”之旅的视频。</h3> <h3>这是一次难忘的怀旧之行。岁月流逝,40年前我们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如今都已年逾花甲,共同的经历仍然长久地留在我们这些小三线职工的记忆之中并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徐国华拍下的这几张照片,给我们留下了这美好的时光。</h3><h3><br></h3> <h3>本专集的照片和视频是集体共同创作的成果。</h3><h3>最后,感谢郑昌樑女儿郑悦为本专集所作的专业配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