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横坑祖上一直流传在浓厚的婚丧嫁娶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许多仪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或者说是被其他更现代的东西取代,但近些年随着复古风的到来,年轻人逐渐回归传统,婚丧嫁娶仪式又将迎来大发展时代。</h3> <h3> 结婚是人生大事,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找对象结婚是人一生最最重要的终身大事。</h3><h3> 横坑人结婚有“提”、“讲”、“订”、“结”四个环节,从“提”到“结”时间上短的一年半年,长的有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提”:即传统意义上叫的提亲,也就是哪家公子看中哪家姑娘,即会叫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女方提亲,传统中更多的是媒婆提亲,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人提亲并不局限于媒婆,而会叫一些在村中有名望的或者是女方的舅舅、阿姨等亲戚来提,因为女方亲戚担任“媒婆”,有更多的优势,若是女方同意,提亲这一环节的重头戏是“取八字”,即男方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老一辈都会在小孩出生后邀请算命先生或德高望重的人给小孩排八字,八字里有小孩的出生日期和时辰,以及对未来的成长等预测。男女双方八字一合,没问题的就算提亲成功了。“讲”即讲彩礼,横坑人讲彩礼是针对后面“订”和“结”两个环节的彩礼,一般会涉及到礼金、猪肉、红糕、面条、喜酒、喜糖、香烟等等礼物,讲好的彩礼单制作两份,一方一份收藏,等到“订”和“结”的时后再根据彩礼单子提供。“订”即订婚,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男女双方才真正定下来以后作为夫妻,男方依据订婚彩礼单向女方家送彩礼,女方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订婚的彩礼和结婚时的彩礼比较起来,订婚的彩礼简单,规模也小,一般是几个内亲至亲及周围的邻居来见证,宴席一般只有十几桌左右。订婚酒办了,男女双方可以以未婚夫或未婚妻相互称呼,双方也偶尔可以到对方家里居住,但不能同房。“结”即结婚,就是男女双方挑好日子,一起举行结婚仪式,共同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刻,结婚时是最热闹的,彩礼最多,亲戚朋友也最多,大家共同祝福一对新人组建幸福家庭,步入美好的婚姻生活。</h3> <h3> 横坑的人的结婚包括女方出嫁和男方迎娶两个方面,两种仪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出嫁</b></h3><h3> 出嫁,即新娘离开娘家,嫁到夫家的过程。等到结婚日子的选定,女方家里就开始筹备女儿出嫁的嫁妆和喜酒等,横坑新娘出嫁仪式一般在选定日子的前一天举行。当天,男方送担的人(即送彩礼的人)一早将结婚的彩礼按照礼单如数送到女方,女方收下后,一般会提出补彩礼,补彩礼并不是为难男方或者是不守信用,而是一种习惯,话说以前家庭兄弟多,是女方父母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多争取点彩礼,使得女儿到男方不受欺负,是个吉利的习俗,但补彩礼环节若是弄不好,会大大影响双方长辈的感情,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男方“送担的人”吃过中饭后,将女方的嫁妆抬回男方家里,男方家里晚上去女方的接新客(即迎亲队伍)立马出发女方去接亲,到达女方家门口烟花齐放,鞭炮震天,这个时候女方的伴娘和亲戚们会将大门紧闭,不让“接新客”进入屋内,这时“接新客”中有一位担任“大客”的人就要将红包从狗洞里塞进去,并且逢人发红包,直到里面人满意为止,他们才会开门迎客。晚宴结束,新娘要时不时的三哭三骂,等到半夜新娘出娘门的时辰到了,女方父母立即为女儿举行出娘门(出嫁)仪式。首先由女方的女主事婆为新娘梳妆打扮,并送上点心,新娘咬一小口然后吐掉,拥抱父母长辈,叩谢父母长辈,站在凳子上换上新鞋,意为不带走娘家的任何东西,蒙上红盖头,意为不让任何人看到新娘子,防止对冲,由新娘的兄弟抱着新娘离开娘家,直到花轿上,出嫁仪式就算结束。</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迎娶 </b></h3><h3> 迎娶,即男方娶妻,男方迎娶的仪式中送礼等刚好和女方出嫁仪式相反,但在新娘到达男方家门口时的迎娶仪式却别具一格。仪式由司仪主持,在新娘到达前,男方已经早早将三条布袋,曰:传代布(一般用麻袋)连接铺在门口,等到新娘到了,从花轿上下来就踩在袋子上,寓意传宗接代;向公公婆婆敬茶敬酒,一拜天地,天长地久;二拜高堂,子孙满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这时新郎抱起新娘进入洞房,由新郎用旧时的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秤”心如意;这时男方主事婆端来由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煮熟的点心给新娘食用,寓意早(红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接着新郎新娘可以先就寝,早上醒来,新娘房间的一个马桶,一般要由小男孩先拉小便,马桶里有红包、喜糖、花生等,哪个小孩拉小便东西就归哪个小孩,小孩拉过小便后,新娘方可方便,寓意第一胎生男孩。中餐是新郎结婚的正餐,满鹏宾客,新郎新娘向大家敬酒表示感谢,亲戚朋友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快乐、白头到老、婚姻幸福美满,男方的迎娶仪式就算结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回 门</b></h3><h3> 古时候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孩子是没有自主权的,所以男女双方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的,为了结婚后有个适应过程,横坑村的姑娘出嫁后至今还保留着“三天回娘家、七天看姊妹”的传统。为什么要“三天回娘家、七天看姊妹的”?因为新娘子从娘家出嫁,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娘家大门,来到婆家会有不适应,不适应的日子可真是度日如年,所以三天时间回娘家设个缓冲期,以解思念父母之心,一来可以带着丈夫回到娘家来认认门,二来也是作为客人回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但既然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了的,在娘家人的劝说下又要将其劝走,告诉她过几天到婆家来看你,这样新娘子又回到了婆家,再过四天,也就是出嫁后的第七天,娘家的兄弟就要来到姊妹家看望姊妹,嘘寒问暖,看看自己的姊妹是不是生活的幸福,是否受到婆家人的欺负,通过一个来回的走动,新娘子慢慢就适应了婆家的生活,从此尊老爱幼、夫唱妇随,开始了美好的婚姻生活。<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丧事仪式</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丧事</b></h3><h3> 丧事即老人去世时举行的仪式,横坑村老人去世后也有自己独特的仪式,用庄严沉痛的仪式来告慰英灵,缅怀长辈的恩德,是作为晚辈的孝,最应该做的事情。</h3><h3> 横坑老人去世后,一般在灵床前将新寿衣(一般用青长袍)给老人换上,拆除原来的床铺,用三块木板铺成灵床,用砖头作为老人的枕头,并在老人的嘴上放置红包,用于他在阴间购买物品。点香烧纸,亲人哭拜,在家守灵一夜。第二天,家人准备斋饭邀请左邻右舍来帮忙,同时邀请八仙(对抬棺材的人尊称)将棺材从潘氏宗祠里抬到村中香火堂,以备入殓;(如果是女人去世,一般还要先接“娘家”,即女人的娘家人,为的是让她娘家人再看她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在农村女人去世时,“娘家”是很大的,大家都要敬他们),接着家人去买水,一般到小坑儿买水,扔下几个硬币,用脸盆舀点水回家,意为帮老人洗澡,让其干干净净入殓,等到这些手续做完,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老人入殓,入殓时,老人脚上要穿上草鞋,一般由家里的儿子女儿抱着老人的头、身、腿三个部位,加上一个撑一把雨伞,四个人共同从家里的灵床上抱起,然后一直抱到香火堂入殓,横坑村祖上有规定,死人的尸体只能出村不能进村,香火堂就是村的代表,也就是不能从香火堂正前门进来,所以香火堂两边有四条路可以走,唯独不能从香火堂的大门前直走进来。等到老人入殓后,村里一般会请邻村的道士来为老人超度亡灵(农村称:做道场),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在道士的指挥下七跪八拜。</h3> <h3>第三天,出殡,上午10时左右,经过道士的一番祷告,八仙会盖上棺材盖,古人叫盖棺定论,由此而出;亲人围在棺材(也有叫灵柩)周围报衣被、接五谷,后起身由长子端起香碗走出香火堂,其余人一并跟随至大门外石阶跪等,等到香火堂内的棺材被八仙抬起时,锣鼓响起,鞭炮响起,一直送老人到公墓安葬,现在提倡生态安葬,所以老人尸骨先送县城火化后再送公墓安葬。出殡时送行人员都披白布做孝,安葬后回来都带红布寓意吉利;主要家人从墓地回来后喝糖水,吃红糕,心情高兴舒畅,寓意家里老人在大家的帮助下送上山了,完成了一件大事情,迎来新的生活。</h3> <h3>在横坑还保留着“做七”的习俗,据说亲人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都是在渡难关,从头七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每隔七天做一次七,其中三七、四七、七七一般是比较重要的。头七要暖坟,暖坟为三天时间,从入土开始算,主要是烧些纸钱给逝者,给他在路上做盘缠用,同时也给周围邻居烧一点,以后相互有个照应,防止自己的亲人不被别人欺负。<br></h3> <h3> 三七相传是亲人去世已经来到奈何桥上的望乡台,再看人间最后一眼;四七要女儿来祭拜;七七就是断七(横坑人称五十日),也就是最后一个七,按照迷信的说法,人死七七四十九天后就彻底与人世断绝关系,要么就投胎转世去了,要么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再也没有还阳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死得很彻底了”。做断七就是完成丧仪的最后一个步骤,做完这个仪式,就彻底告别死者,大家可以把百花、黑纱等烧掉,把悲伤的情绪排遣掉,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来。以后对逝者的祭祀就留下“百天”、“周年”、“三年”、“阴寿”、“大十”,“阴寿”即亲人去世后逢十的生日,“大十”即亲人去世后100岁时的祭祀,也是最后一次祭拜,过了100岁以后的祭祀就和祖先一样了。<br></h3><h3> 其实做七说穿了就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但是哀悼和怀念也应该有个限度,所以把七天当做一个阶段,一共七个阶段,过了这49天,就提醒你,该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了,不要一直沉浸其中,生活还是要继续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