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 Madagascar 记行(十)男男女女都穿着鲜艳的盛装,他们要上哪儿?

A LONG

<h3>早晨,热带雨林边的公路上笼罩着浓浓的雾气。路边的建筑,大都是顶着草屋顶的土坯房。也有小部份档次略高些的,红砖砌成的柱子外加瓦顶的二层小楼房,有的还有外挑的阳台。住在热带雨林边,有山有水,还有密密的森林。这里的人比干旱的西南部人,生活要好过多了。</h3> <h3>太阳出来,大雾散去。路过一个小集镇。看上去!生意挺红火的。有幢未完工的三层楼房立在公路边。隔壁那幢楼,虽矮了些,但也红墙绿瓦的,分外醒目。</h3><h3>马岛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与旅游业旅游。山区的人要赚钱,只能靠进山林,砍伐木头。马岛红木闻名于世,现时中国是最大的买家。据说,马岛政府对红木的砍伐限制的松紧直接影响中国的红木市场价格,这话,夸张与否?</h3> <h3>公路两边摆放有许多这样的袋子,袋子里装着待售的木炭。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煮饭不也是烧柴或烧炭。</h3> <h3>木炭的旁边,放着些我们小时候熟悉的油柴。油柴是烧柴灶生火时必不可少的东西。油柴含油,容易点着,用它先将细柴引着,然后将油柴抽出将火熄灭,放在灶边,下次生火时再用。洪先生买了根油柴带回来,摆家里,常看看,也算是“忆苦思甜”。</h3> <h3>不时见到这样浓烟滚滚的烧炭窑子。还有更大的窑子,是用来烧砖的。</h3> <h3>我们的车在一个山坡顶停下。司机下车买蜂蜜。他把平时收藏起来的矿泉水瓶给了卖蜂蜜的女人们。地上,还放着一些待售的桔子。</h3> <h3>山坡上,有整齐的梯田。梯田中,有几栋看上去还结实的小屋。</h3><h3>两千多年前,南亚婆罗洲的马来人乘浮架独木舟来到马岛,成为马岛的最早定居者。他们定居于适宜人居的中部高原,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他们砍伐森林,修造梯田,种植水稻,以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此安家立业。到了17世纪,土地耕种和瘤牛放牧需求不断增加,已将把中部高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了草原生态系统。</h3> <h3>头戴草编圆帽的卖蜜妇女。</h3><h3>阿拉伯人自创立伊斯兰教后,开疆拓土。于公元7世纪后来到岛上,并带来了一些南部非洲的黑奴。随着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南部非洲的人也越来越多的来到马岛。现代马岛人兼具马来人与非洲人的特点。马岛的国语马尔加什语是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法语为官方通用。2007年4月4日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英语也是马国的官方语言。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才会说法语,而英语则仅限于特定行业的从业人员。</h3> <h3>我将卖蜂蜜妇女的草帽戴在我头上。这妇女也变戏法一般,将我的遮阳帽子戴在她自已头上。好一张混搭合影。同行的上海周姐担心:“你就不怕她们头发上长虱子?” “有吗?带个把虱子回国,倒也算将活物带出马岛。海关倒是检不出来。嘻。”</h3> <h3>她不戴帽时的发辫子,更是我想拍的。非洲人的头发,大多是贴着头皮的小卷。她们喜欢添加许多的假发把自己的头发辫出各式辫子。</h3> <h3>小孩子随大人在路边卖东西。他们当中,有些应该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吧。</h3> <h3>经过一个热闹的集市。导游说,这天是当地一年一度聚会相亲的日子,男男女女都穿着鲜艳的服装准备去参加相亲大会。</h3><h3>由于赶路,我们只好在行驶的车上拍照。马岛的汽车多是从发达国家贩来的二手车。发动机还算过得去,但小状况不断。我们的车,窗玻璃摇得下来,可摇不上去,折腾了半天。不知怎么一弄,上去了。我们笑,司机也笑。</h3> <h3>小伙子也身着鲜艳的T恤。大叔没有光鲜的衣服,披一块大红大绿的大围巾,倒将风头抢去大半。</h3> <h3>这位随母亲前去相亲的小伙子。可能还不到重要时刻,将黄围巾挂在肩头,与身上的红配蓝外套形成强烈反差。母亲也穿得艳丽。</h3> <h3>这对,该是父女吧,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不同。父亲披着红底黄花的衣裳,头上还戴了顶名牌帽子。女儿却挑了桃红色衬衣、粉红镶边的黄色草帽,外穿一件无袖镶红边的天蓝色的衣服。父女俩在人群里十分夺目。</h3> <h3>这位大叔的黄衬衫外披个紫花大围巾,够艳。可是,那小子却特立独行,身着暗色系服装。边上的店铺里,卖着五颜六色的草编提包,与人们的服饰争相斗艳。</h3> <h3>车站前等车的这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小男孩,该不会是拖着俩油瓶来相亲吧?或只是来凑热闹的?</h3> <h3>这一对姐妹,长得够相像。</h3><h3>从长像到神态,都像得很。</h3> <h3>远处的山坡上,才是相亲大会的所在。好想好想前去看看,相相。算了,万一,相中一个;或者,被人相上。痴人说梦。</h3> <h3>好美的蓝天白云。好多的倩女俊男。好热闹的相亲大会。</h3> <h3>人如潮涌。我们的车子穿过人群,勿勿赶路。</h3> <h3>中午,我们到达马岛最著名的木雕之乡安布西特拉,在这里用午餐顺便看看当地的木雕。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安布西特拉木雕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h3> <h3>酒店院子里一群身着红衣的舞者,来了一批客人,就跳一阵当地欢快的舞蹈。</h3> <h3>站在酒店眺望,山谷里有水田,山坡一片翠绿,远处的市区有漂亮的楼房,最高大的建筑是法式红砖基督教堂,法属殖民地常见的样式。</h3><h3>马岛城市及附近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41%。基督教会信徒众多,全国建有许多教堂。北部和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有少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约占5%。</h3> <h3>风景如画的安布西特拉以其高质量的木雕和镶嵌艺术闻名于世。这些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3> <h3>马达加斯加盛产珍贵林木, 这里的木雕及其它木制品也多取材于此,如紫檀(黑木) , 玫瑰木 (红木) , 巴黎桑 (花梨) 等。还有一种当地人称为"圣木"的品种, 木材坚硬沉实, 纹理自然,有黑白两色, 并通常是外白内黑,用它来做雕刻材料, 颇具抽象风格。</h3><h3><br></h3> <h3>大到房屋、墙壁、阳台,小到凳子、工具等木质物品都极具风格,皆经过精心雕刻装饰。这是酒店阳台摆放着的造型独特的木沙发。</h3> <h3>餐厅的墙上挂着拼色木雕面具。</h3><h3>安布西特拉木雕的样式或具体, 或抽象, 或写实,或夸张, 或柔美, 或狰狞,显示出新颖的构思和大胆的创造精神,充分展现当地独特的艺术魅力。</h3> <h3>柱子上的木雕。</h3> <h3></h3><h3>镇上生活着全马岛最好的木工师傅,有好几家木雕木器店。我们参观了其中一家。店铺后院有雕刻师傅在工作,木雕全是纯手工的。没有电锯、电钻等辅助工具。</h3> <h3>圣经故事的木雕作品也占了一部分。</h3> <h3>我们选购了一尊非洲特色的小木雕作为纪念品。夸张的瘦高个妇女,头顶重物,右手还抱着个孩子。我们在首都住的酒店里摆放了好几件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当时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导游TOOKY特意提醒我们收好购物发票,以备出关时的查验。</h3> <h3>傍晚,我们到了今天的目的地,马达加斯加海拔最高的城市,水源之城——安齐拉贝。安齐拉贝城市街道整洁,风格如同欧洲的小镇一般,宁静而优雅,但是又不乏浓郁的马国风格。全市最高的建筑自然是这幢尖顶的天主教堂。这里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车,在这样一个小型而温馨的城市坐一回人力车,穿行在法式阁楼和尖顶教堂等建筑物之间,别有风味。</h3> <h3></h3><h3>人力车装饰得五颜六色。旅行社为我们一行人统一预定了红色的人力车整齐划一,首先来到大教堂前合影。</h3> <h3>这里的人力车被称为pousse-pousse,是法语,翻译过来就是“推推”意思,翻成“拉拉”是否更准确些?</h3><h3>拉红妹妹的车夫,不过十多岁的少年,光着脚。红妹妹于心不忍,下车时给了他额外的小费。<br></h3> <h3>洪先生体验一把当车夫的感觉,咦,老是老,腿脚还行,跑起来,还挺轻快。</h3><h3>在马岛的日子里,洪常常试水,常乱想:到了这地,如果回不去了,在这,做个啥头路,养活自己?沮丧的是,直到离开前,还想不到合适自己干的活。最终,看来也只能去开荒、种地、毁林不倦了。</h3> <h3>路边随处可见上个世纪样式的法式建筑。</h3> <h3>市中心广场上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马岛最主要的十八个部落的标志。旁边的圆形石碑上面刻着马岛的国歌“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句曲子。导游Tooky在石碑下为我们演唱了国歌。</h3> <h3>广场边的一幢法式建筑,插着马岛国旗。国旗下的招牌上写着:安齐拉贝水城。由于历史上火山喷发而形成了湖泊与巍峨的山脉,有众多的温泉资源和富含矿物质的优质水源。安齐拉贝也被称为马岛的水城。</h3> <h3>冷清的火车站广场上的人力车夫。</h3> <h3></h3><h3>安齐拉贝还盛产宝石,除了常见的各式水晶外,产量多、品相好的还包括碧玺、刚玉等。我们去了宝石商业街 shoping。我们买了副价值20元人民币的坠子,想送女儿,不知她要不要。</h3> <h3>街上向游客兜售纯手工绣制的各色马岛特色的工艺品。这回,我们买了两样。一是一块绣有环尾狐猴等马岛动物的挂毯,折人民币50元。二是一块铺桌面的刺绣,折人民币80元。这两样,我们自已留着,回家用。</h3> <h3>路边的小售货亭,画着的醒目标志是马岛的最老牌的移动通信公司airtel的标志。这样的小售货亭,在马岛随处可见。</h3> <h3>这块大广告牌设计得有特色了,我在人力车上抢拍下来的。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新上市的移动通信公司orange的广告,画面以桔子的橙色为底,广告词的意思是上网不限流量。要从老牌的公司手里抢客户。</h3><h3>旅行社老板、来自帝都的李姑娘告诉我们:马岛的智能手机大多是中国的手机,但不是我们知道的任何一个牌子,而是中国人在马岛自创的。他们从国内进口各种配件组装而成,每只手机售价折合人民币几百元,契合马岛的市场消费水平。只要配备好维修服务,销量不愁。我们拼了拼广告牌上的大字广告:“哦,吾耳,嗬……”。</h3> <h3>我们向着首都行进。一路上,一畦畦肥沃的田地,一撮撮彩色的村庄,扑面而来。</h3><h3></h3> <h3>完善的灌溉系统。首都圈内的农村,自然条件比起其它地区更好了许多,让我们感觉如临中国江南鱼米之乡。马岛的农业,除了大米要部分进口外,许多农产品是销出国门的。除了世界最著名的香草,欧洲的荔枝都是产自马岛。马岛周边的岛屿,留尼旺、毛里求斯等,因全岛大都是火山岩,人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主要都是来自马岛。</h3><h3>马岛所有的农产品,包括牛养吃的饲料全都是有机食品(没法不有机),口味一极棒!</h3><h3><br></h3><h3>难怪,来自帝都的李姑娘,来马岛旅游后把家都搬到这儿来了。</h3> <h3>倚在教堂墙壁上的老妇人。</h3> <h3>宝石商店的美女老板。</h3> <h3>水水的小姑娘一枚。</h3> <h3>商业街里的帅小伙。</h3> <h3>街边卖工艺品的姑娘。</h3> <h3>又一个人力车夫。</h3> <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