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岭坡中心学校大良学校位于风景优美的南岳山脚下。这里群山环抱,翠竹青青,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学校建设“竹文化”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h3><h3> 我校学生主要是当地的农村居民。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区孩子见多识广;另外在这些学生中留守较多,占到了全体学生的90%,她们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h3><h3> 另外,我校90%的留守学生和其余10%的学生在生活中也缺少锻炼,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些都需要训练和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脱离自然、社会生活的现状。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增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h3><h3> 10月22,星期四。阳光明媚,学校特邀廖丙炎师傅为我校学生演示如何编制竹篓。并现场教学。</h3><h3> 手编竹篓相信很多人都不感到陌生。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在淡出人的视野。只能是回忆,篾匠手艺也随之渐行远去。希望随着本校的以“竹文化”为校本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能让学生走出室内,走向社会实践。</h3><h3> 清早,廖师傅就带着工具(削好的竹篾条23条,每条178cm,粗竹片2片,绳子一根,铁丝圆圈一个,卷尺,柴刀)</h3><h3><br></h3><h3> </h3> <h3>工具-卷尺</h3> <h3>材料-篾条,竹片,铁圈</h3> <h3> 编织竹篓子步骤:</h3><h3> 一:打底 ,准备18根竹篾条,三方交叉,每方放6根竹篾条。放的规则是一上一下,竹篾条一根一根相互卡住。</h3> <h3> 廖师傅首先将竹篾条放在地上按照规则摆好。</h3> <h3> 接下来,廖师傅现场教学,一根上,一根下。看孩子们看的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一个步骤。</h3> <h3> 孩子们自己围起来,相互商量一人拿住几根竹篾条,然后听着廖师傅在旁边教学。玩得不亦乐乎。</h3> <h3> 步骤二:套铁圈</h3><h3> 编好竹篓子的底以后,接下来就是把铁圈套在底部,套铁圈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让竹篓子底部成形,便于接下来加固两个竹篾片,第二就是为了后面织竹篓子的边,加固竹篓子整体形成。</h3> <h3> 廖师傅将铁圈套进竹篾片里面,因为篾片比较长,担心学生安全。所以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认真地学习。</h3> <h3> 步骤三:固底</h3><h3> 廖师傅说,竹篾条韧性好,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但是底部需要加两根竹篾片,才能保证重量的均衡。</h3><h3> </h3> <h3>步骤四:织边</h3><h3> 这个步骤,主要是学生动手操练。廖师傅教学生,织边需要将侧边篾条一里一外地织卡在竹篓竖条中。</h3> <h3>廖师傅现场演示织边,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听,接下来就是自己动手编织了。</h3> <h3>步骤五:封边</h3><h3>封边的是编织竹篓最后一个步骤了。孩子们看到自己参与编织的竹篓子快要完成了,都开心地露出欣喜的微笑,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收获。为孩子们点赞!</h3> <h3>成品图。</h3> <h3> 感谢廖师傅的现场教学,给孩子们上了一课生动的手工课。相信随着学校校本课的继续开展,孩子们一定会有更多的进步与收获!</h3>